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路径

2018-02-09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2期
关键词:诗歌小学生语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一小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激发的意义

兴趣是打开学习大门的金钥匙,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兴趣为引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让课堂更加鲜活生动,让小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更为积极主动,让小学生在兴趣的带动下创新思考,深入探讨,活跃思维。

1.兴趣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有了兴趣才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问题,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兴趣激发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习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理想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弱化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激发兴趣,让小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意识,教学模式优化,带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时效的提升。

2.兴趣激发可以活跃学生思维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思维趋于活跃,会自主探究思考问题。而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实现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实现其学习兴趣的引导,优良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学习高度集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教师也能及时得到教学反馈,教学调整更为灵活。而思维的活跃也带动师生关系的友好,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积极,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有效路径

1.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究,理清文章思路,深刻把握文章主旨。情境创设让小学生身临其境地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获得语文学习的同理心和体验感,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保持十足的学习兴趣,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文章时,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音乐情境的创设入手。如果是单纯的课文导入,学生学起来会觉得十分枯燥,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欣赏,当学生沉浸在美好的音乐中不能自拔时,就意味着学生兴趣的逐渐激发。教师播放完《月光曲》后,可以播放贝多芬其他的音乐作品,如《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等,通过播放贝多芬名曲,让学生感悟音乐的魅力。在感受到音乐传递的多种情感后,学生也提示到音乐的独特魅力,其对课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伴随着音乐去领悟文章的内涵。在情境创设中激发了探究学习的兴趣,小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感知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而在课堂上播放音乐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也可以缓解学生新课学习的紧张感,身心放松,师生关系友好,小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与负担,思维更为活跃,因此不知不觉地在教师的指引下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中。

2.发挥媒体教学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教学优势更为明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也能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教学实际,灵活选择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为丰富与生动,而借助信息技术也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小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殿堂里自由遨游。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实现抽象文字的具象呈现,以图片、视频及声音的形式展示出来,相较于单纯的文字阐述,小学生学习兴趣更高,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古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多数对古诗歌不感兴趣。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音视频综合展示,让小学生感受到古诗歌的独特魅力,引发小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从而树立正确的诗歌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例如,在教学杨万里的《小池》时,多数学生对诗歌中描述的场景不感兴趣。诗歌中涉及泉眼、小河、树荫等各种景物,面对这些繁多的景物,小学生也很难兴致勃勃地去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更无法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呈现的清新自然、静谧美妙的诗歌画面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诗歌的描述动态化,夏日静谧的池塘,小荷刚刚萌芽,清清的水波,时不时有飞动的蜻蜓,在湖面上点水。展现荷花绽放的动态视频,展示夏日的池塘景色图片,让小学生对诗歌静态的画面感有更直观的感受。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具体的画面和生动的视频演示,激发小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能通过多媒体画面及视频呈现,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增强对诗歌内涵的了解。

3.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很大程度上有教师的互动有关。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生放心学习的负担,学习更为积极主动,也真正实现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课堂的活跃度也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在热烈的课堂互动中,小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和质疑。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占据主导,以教师为中心,小学生学习兴趣受到教师的束缚与限制,始终无法被激发出来。而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小学生兴趣得以激发,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中也有了更多的额参与感、体验感与认同感。在互动中带动问题的探讨,开启讨论学习,小学生兴趣较高,讨论教学的效果更理想。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路,提出问题,让小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其乐融融地参与其中,教师最后点评与指导,小学生对课文的探索学习更为深入。例如,在讲解《鲁滨孙漂流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列举鲁滨孙在荒岛生活时面临的各种困难。针对这些生活困难,让小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最终小组内部意见相互补充,不断完善,制定出完整的荒岛求生法则,以小组为单位,大家相互分享,在课堂上轮流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弱化,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每位学生都能从鲁滨孙的故事中得到生活生存的一定启示。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教师可以给小组布置任务,让学生将《鲁滨孙漂流记》改编为情景剧,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课堂荒岛求生的演绎。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起指导与点拨作用,实现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充分挖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4.语文教学关联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在学生兴趣的激发引导上可以与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美,蕴含着语文的魅力,教师可以启迪学生从生活场景中去捕捉语文的影子,而生活与语文教学的关联也实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引导小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的观察,让学生观察生活的细微之处,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情感的变化。例如,在学习《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去田野,去公园,观察各种小虫子,做好观察记录,让小学生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妙。这同课文中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进行了一次奇异的游历是一致的,小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浓浓喜爱之情。而在生活的观察中也培养了小学生观察与找寻美的品质。再如,组织以“蒸汽”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观察家里水壶烧开的现象,小学生在兴致勃勃的观察中会发现水蒸气和水沸腾的关系,从而将观察到的东西写出来,这样小学生在写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达到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关键是小学生在观察中始终保持十足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激发兴趣必须作为重点教学研讨内容加以关注,只有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其更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才能深化其情感体验,增强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兴趣激发的方式多种多样,创设教学情境,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通过与生活的有效关联等,教师必须创新思路,尝试多种激趣途径,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诗歌小学生语文
诗歌不除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是小学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