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有效性提升

2018-02-09杨晓霞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蚯蚓空气科学

◆杨晓霞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

伴随新课改的持续深化,提出的“科学学习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已经被大部分科学老师所接受,让学生亲自经历以探究为首的学习活动已经变成学生学习科学的首要路径。可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还有老师太过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方式太过单调、设计的探究主题没有足够的针对性、探究时间安排不科学、探究不够充分、不够深入等问题,造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际效率并不高。

一、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指的是科学探究的原理、活动设定、操作方式等,都需要和相对的科学理论还有科学手段相一致。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是有效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根本,探究活动的合理性主要展现在探究素材要合理,探究方式要合理,探究经过要合理等三个层面,老师需要按照探究主题科学地选取探究素材,按照探究内容科学地选取探究方式,按照学习情况有目标地设定探究经过,重视科学探究活动的合理性,让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2.安全性原则。安全是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老师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合理实践以外,还需要增强学生安全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各种不安全操作所潜在的危险性,同时对探究活动的合理实践给予最高的关注。总之,老师要时刻注意学生们开展探究的过程,保证探究活动在安全的基础下有秩序的开展。

3.主体性原则。在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存在一个指导、协助和排忧解惑的作用,学生可以自主选取探究主题,自由设定探究内容和形式,最终也是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归纳汇报,充分展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对策

1.目的表现要简洁清晰,突出人本化。科学课教学要按照课程准则和课本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及创新精神的培育等目标清晰、准确、完整;另一方面,要尽量简洁清晰、有针对性的,将不同的教学指标进行有机整合。比如,在教学“空气与生命”时,教学目的其中之一是学生经过翻阅资料、动手实验等方式了解空气是人、动物、植物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知道空气对生命而言有多重要。可以这样描述:学生经过翻阅资料、动手实验等方式可以精准说出空气是人、动物、植物生存的根本条件之一;能够简单表达空气i对生命而言有多重要,由知道换成了可以精准说出,由了解换成了简单表达;继而详细描述这样的行为,更好地落实既定目标。

2.环节展现要简洁,突出主体化。科学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又富有趣味性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定过多的学习环节,设定太多的学习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并没有必要弄得太繁琐、太深奥,在科学探究活动当中,老师经过恰当时间设置疑问,建立问题场景,引领学生经过实验开展积极的探索,这对于推动其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必然是最大程度上的。比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在提出为什么用热水能够让凹陷的车盖鼓起来的问题之后,学生自然联想到之前学习的固体热胀冷缩的内容,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还能联想到车盖内有空气,空气在受到热的膨胀以后将凹陷的地方顶起来的。预想也许是准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当学生经过实践探究发现自己的预想是错误的时候,也就给其之后开展成功预想营造了有利条件。

3.评价展现要简洁清晰,突出多元化。我们要转变过去评价的单一性,要关注对学生学习经过的符合自然规律的综合评定,评价主体由老师向全员评价转换,贯彻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老师综合评定相融合。如“蚯蚓”一课,上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带来的蚯蚓,蚯蚓到处爬,不太好观察,这时,老师向学生提问:将蚯蚓放在什么地方,怎么放,才更便于我们观察?接下来,让学生们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部分学生说:把蚯蚓固定进行观察,把蚯蚓弄死,再观察,等等。很明显,这不是最好的方法。可是,老师不能立刻否定学生,所以可以让其他学生评价这样的方法好不好,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弊端,最后让学生们选择当中一种方法对蚯蚓进行观察,如此一来,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下展现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我们所有的科学老师应该持续探究的话题,经过对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内容、环节、素材、表达和评定等要素开展深入的思考,用心设计、优化展现,可以推动科学课的高效发展,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猜你喜欢

蚯蚓空气科学
[呼吸的空气]Die Luft zum Atmen让我们把它推迟到明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害羞”的小蚯蚓
我要买空气
那些你意想不到的神回复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早晨的空气真的好吗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