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高等教育观念之思考

2018-02-09李西兵陈学永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师

◆李西兵 陈学永

(福建农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张晋峰谈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时,从高等教育在实践人才强国战略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出发,认为在提出办学要有“特色”、培养学生要注重“个性”等理念的同时,还应该从更高的角度,以更宽阔的眼光来研究,即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应当具有特色,即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也应当具有个性,即中华民族的个性,也就是民族性;也应该走出中国自己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路子。而外国提出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历史,也可以没有文化,但不能没有有效的教育。我们通过为期一年的美国访学,在美国最大的制造研究中心学习、工作,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参加美国最大的制造研究中心GROUP合作、探讨和研究,参与到NSF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CHRYSLER汽车项目等的研究中,受益良多。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对美国高校进行调研以及听取美国教育专家Jun Ni教授等的报告,更多的了解美国的社会。积极参与中外大学教育和中外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工作,探索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进行中国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和创新思维体系的思考。本文为根据对密歇根大学的调研,同时对部分中国高校访学教师进行访谈,结合齐齐哈尔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等国内部分高校的现状,对相关方面提出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一、中外教育观念之思考

外国的教育为了生活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树立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和独立的个人人格魅力,每个人都是Difference、Unique,每个人追求的也是Difference、Unique,而不是一味的整齐划一。而正是每个人的Difference、Unique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削弱了彼此之间的攀比心态,每个孩子都看到了自己独特而优秀的一面。

中国的教育为了应试,以填鸭式教学方法灌输教育,培育出的学生具有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这是好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甚至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缺乏了独立创新的内在细胞。

这种应试教育,以中小学为例,为了使得自己的学校有个好成绩,学校对教师们布置任务,教师们怎么办?只有给自己的学生布置更多的任务。从而促使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与其他老师或其他学校以及全国的同类教师的学生更多的是进行成绩上的对比,促使每个老师多留作业,不仅没有减负,反而实现了增负,现在小学一年级的书包至少得用中学初一、初二学生的书包才能装下。所以,教学机制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教育不能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如果成了一个产业,就会偏离教育目标,“人”是培育了,“才”就没有了创新。小孩子到了外国,为什么都不愿意回来?即使英语不是很懂,交流不是很通,但都不愿意回到过去。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分析过我们为什么诺贝尔奖难于出现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们淹没在众多的作业中,哪来的创新。现在一年级的同学回家做完作业都要九点多了,还要家长签字验收,睡眠都难以保证,何谈创新的培育。实践证明,现实情况的对比,要实现我们的创新性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任重道远。

二、中外高校科学研究之思考

外国的大学教授,大都自己是一个团队,自己带五六个、七八个研究生,教授、副教授甚至即使刚刚来到大学的助理教授,自己都有自己的Idea,组成自己的团队,因为每个人的Unique和Difference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一个思想的火花Idea,众多人加起来就出现了众多的庞大的思想Idea,和其他教授联合组成大团对的也有,但比较少。

中国原来大多也是单一教授体制,现在向科研团队方向转变,有利也有弊,也可以说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探索。

教授的工作注重于放在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完全应用的比较少,应用的研究是企业研究中心的任务。大学教授主要做机理研究或者样机研究,后续的任务企业进行承接。

中国的教授即做机理研究,最好要出样机,甚至还有“交钥匙”工程。无可厚非,可能和中国大而全的观念有关系,可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爱因斯坦也只做了原子弹的机理分析,后来带领造出原子弹的合适人选还是罗伯特·奥本海默。

当然,这和我们的社会结构是有关系的,我们的企业现在的科研能力还没有独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转型期中如何从为工业界服务到引领工业界的境界,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

三、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议

1.教学方面

既然中国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那么怎样的教育方式才合适呢?要怎样去进行改革呢?完全照搬国外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合适呢?经过考察调研,发现我国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比较差,教师很难把课堂活跃起来,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可以把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与国外的启发式教学相结合起来,现在国内轰轰烈烈的CDIO工程教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产生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的IEET认证也正说明国内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因此,要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接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教学的同时,也要启发少部分头脑聪明灵活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到关键的地方主动停下来,询问学生该怎么解决后续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兼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式思维,不要担心讲的内容是否全对,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好能够触及到问题的深处,然后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看自己对问题的解决程度,采用这种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和自己解决的问题,当然,学生还可以与教师一起探讨,师生的思维一起互动。布置作业时,最好每次布置一道开放式习题,这样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才能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提炼、简化、提出方案、直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和创新,并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每4年进行一次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但起的作用不大,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不想改变原上课的内容,有些教师讲同一门课几十年,内容没有一点更新,很多新课本的增加的新知识也不讲,教师上课不按照大纲要求,或者大纲是临时做的,好不容易把培养计划做出来,可大纲没有,现选教材现做大纲,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其实,教学改革要怎样进行,关键看是否是以学生产出来导向。首先,要在教学改革前做好充分的调查,要前往用人单位进行调研、要对毕业工作多年后的学生进行访谈,要根据调研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不能平白无故、没有依据的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可以这样调查,从毕业的从事本专业的学生根据毕业年限分类调查,以5年为界限,毕业5年内(权重0.1)、5~10年(权重0.2)、10~15年(权重0.3)、15年以上(权重0.4),把调查内容分成三大类:一是在大学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对他们职业生涯的重要程度,二是大学教育对他们人生中重要程度所占的比例,三是哪些是他们急需的知识及急需程度,而大学教育中没有涉及到或没有得到重视的内容;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哪些课程对他们职业生涯很重要以及重要程度,哪些内容是学校认为重要而毕业生觉得不重要的,哪些内容是大学教育体系里的不足之处与不足程度,哪些内容是毕业生认为很重要但学校的教育里没有注重的,等等。

根据国内相关高校具体情况,建议在教学改革上以培养学生导出为导向,增加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与增加实验课。在课堂文化方面,建议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创新性和传授知识上三者方面同时兼顾,在教学方法上摆脱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听讲、记笔记的单一方法,而是一边教授知识,一边与学生互动学习,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部分老师还是以授课为主,老师讲,学生在底下记笔记等等,现在用了PPT,PPT因为速率太快,效果不见得很好,信息量进的快出的也快。在外国大学更注重学而不是授,因为知识可以通过Google这些搜索引擎马上能够知道、了解,而应更注重能力的建立,特别是各种批判思维能力的建立。我们觉得,我们中国包括教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考试题目等大部分是公式化的,已经提取好的问题让学生解,学生更习惯于做完作业就对答案,现在学生普遍习惯这样,考试考完了,老师答案一公布,我和老师标准答案一样我就很放心,肯定能拿高分。这样。他们的创新能力被约束了,因为我们都是追求唯一解。外国大学更强调、更鼓励用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公式化了的问题,我们觉得这很重要。

我们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教育体系,即一年级打数学、物理基础,大二的时候再打一些基础,第三年打一些专业基础,第四年专业课,第八学期是毕业设计。这体系的弊端就是大学四年的后半学期,很多学生都不在学校,都在外面,为了减轻就业压力,很多人就先去实习,报了一个用人单位,给他们做一做、表现一下,好的话就把我留下来。实际上,他组建毕业设计的本来目的是把四年所学知识进行汇总、综合演练和应用,但我们觉得这个目标没有达到;另外,学生学到第四年,很多知识已经忘掉了,很多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习的知识已经还给老师了。中国的教育方法有点像武术。第一天做什么呢?可能是提水,提水后就是走梅花桩、蹲马步。有的时候,学徒根本不知道提水、走梅花桩、蹲马步有什么用。外国的教育体系又是怎么样的呢?先去打个架,跟人打斗一番,打斗一番之后才知道我要练防守,我要练进攻,我的腿部力量还不够等等。在外国,有些老师是这样的,学生上我的课,你拿我的A很容易,但要拿A+,你要是不surprise我,你就拿不到A+。你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创新,甚至在外国的有些课堂上,老师喜欢讲一些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和同学一起探讨一些自己怎样分析化解这个问题的过程,告诉学生这是没有唯一解的只有相对来说比较好的解,这个过程是带领学生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果你只是告诉他们一些已经提炼好的结论,而不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是很难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这是办学理念上的差异。在这方面,应该制订出具有特色的培养计划,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有目的的去学,否则学生不听课,逃课是难以避免的。

在图书馆与实验室利用率方面,国内很多大学都盖了非常漂亮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实验室内都配备了现代化的高档计算机和国内外的先进设备。在很多硬件方面,国内的大学胜过国外的许多大学。但是,国内大学的软性服务普遍不如国外大学,如图书馆的利用率非常低,开放时间比较短且周六周日与节假日闭馆,所办的图书馆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服务,使师生能随时获取前沿信息等。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很低,大部分购进的高档计算机与先进设备直到报废也没用上几次,甚至一次也没有用过或者压根就没有拆封过,目的是不让学生使用以免弄坏。

因此,建议理论课与课程设计同时进行,减小理论课时间,增加课程设计的时间,凡是适合做课程设计的课程,可以16学时理论教学,16学时课程设计教学,并且穿插进行,在进行课程设计环节时,指导教师必须到位,根据学生制订的计划进行实时跟踪,避免只有布置题目与验收结果两个环节,形成虚设,指导教师必须把好关,防止网上抄袭现象,同时图书馆要主动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欢迎师生好好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哪怕自己带书进来学习也行,因为里面的宁静舒适环境会吸引学生,记录每个学生在图书馆查询资料与学习的时间,每月或每学期对其进行表彰。同样,在实验室方面,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让他们掌握安全操作知识,提高设备的使用率,这样对学生教学和科研或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学校很多想法都挺好,关键一到执行阶段,由于利益驱使,并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如省重点专业拿下来了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人才培养试点改革也没有按照想法去执行,不少是面子工程,为了获得省里或者学校的经费支持。

2.科研方面

在科研方面,相当一部分国内高校为什么这么多教师不愿意搞科研,争着上课。其实这与竞聘职称条件、科研与教学成效都有关系,在职称评聘条件中,评副教授除了写几篇第一作者核心期刊论文外,其它条件都可以挂名参与,评教授有市厅级主持项目就可以,也就是说获得硕士学位,把硕士论文整理一下,发几篇论文,找个机会参编几本书,参与一下项目,参与一下实用新型专利就符合要求评副教授要求了,年青的时候就这样混过来了,那还会做多少科研呢。在国内,很多院校评副教授必须要主持省级以上项目并结题,评正教授必须要主持国家级项目并结题才行。我们觉得,评副教授最少应该主持市厅级以上项目,评正教授必须要主持省级项目并结题才行。另外,建议评职条件中论文与项目应该挂钩,参聘中如果缺少与项目内容相差的论文,要么项目无效,要么论文无效。现在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而挂名,实际上不做科研。科研想出成果难,教学想出好成果难,教师想上一门课容易,想上好一门课难,相对目前教改不是很好的情况下,通过教学更容易得到更多的效益,特别年青人,工资低,更容易愿意上课而不愿意搞科研。建议提高科研力度,除了科研奖励外,进行科研与教学综合评分,实行效益分配制度。如科学与教学都分为高低两档,当科学与教学都比各自低档分高时则为合格,那对高于各自低档分以上的进行效益分配;当其中科研或教学分有一个高档时,允许另一分为高档分,只对高于高档分以上的进行效益分配,以支持专门从事科研水平高或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如果科学与教学都分都不合格,则高职低聘或进行相应惩罚。

3.师资引进

在国外,一所大学对招聘的每名教师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招聘进来的教师都是明星级或者具有明星级潜力。可在国内,招聘进来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大批量进来的,一个学校一次进来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博士,其中大部分人2-3年后就已经竞升为副教授,他们来到科研单位或高校后,为了尽快的拿到高的科学研究奖励,就主要依托有名气的大教授来搞科学研究,缺乏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违背了高校或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的规律。因此,只要改善国内大环境才能影响国内高校或科研单位的发展方向,同时要知道培养人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于求成是不行的。

在国内,由于聘用单位采用的标准太随意、太低,不使用国际标准,而且只重引进,不重引进后的管理和评价,造成国内高校师资队伍的师资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建议采取国内高校对新引进来的教师进行严格把关,逐步过渡,经过若干年后,当引进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后,进行重大改革,提高考核标准,同时不能让教师评上了教授就万事大吉,应该制定激励教授工作措施,评价教授工作的指标,让教授在学术地位、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束语

做不了诺贝尔奖得主,只有寻找并培养中国的诺贝尔奖的得主,让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独立人格、自信自强的学生,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中国梦”而努力。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1416173);2016年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112516005、112516009)。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