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多维视角进行社会生活史教学的策略探索

2018-02-09李秦苏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生活史史观变迁

◆李秦苏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社会生活史倡导关注普通民众,关注衣食住行、市民生活、习俗礼仪、交通民居、宗教信仰、家族家庭等,近年来涌现很多史学成果。新课改的精神是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在这一精神指引下,各版的教材中都安排了社会生活史的内容。人教版就是以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来讲述从1840年到当代21世纪这近200年左右的社会生活变迁概貌。

一、鸟瞰变化,明确趋向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在进行,但学生对社会生活史的整体概念是模糊的,缺少整体的认知结构。在本单元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整体阅读此单元标题、单元下每课课题、每课中的子标题,然后,围绕社会生活变迁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领域、构建整体框架,让学生自己去解读发现社会生活史概念的含义。

以近代交通变化为例,从鸦片战争前的舟楫、马车到鸦片战争后逐渐出现的蒸汽轮船、轮船招商局、火车、汽车,其变化呈现出变速慢、新旧交通工具并存、区域不均衡等特点,但不管怎样,在工业革命的潮流下、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中国在迈向近代化。以近代服饰变迁来说,男性的传统服装是长袍马褂,近代上海的商人最先穿起了西装,孙中山创制了中山装;女性的服装由包裹严实的、宽松肥大的旗袍变为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改良旗袍,在日益与世界接轨的现实中,传统元素在变革创新中焕发生机,传递政治民主、女性追求解放的信息。整体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出工业化、民主化、个性化、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趋向,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变革速度加快,全方位宽领域,民生改善明显,深度融入世界。

二、聚焦重点,理解内涵

社会生活史的知识点多而琐碎,教学容易变成面面俱到均衡用力的平铺直叙。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是聚焦重点理解内涵,以点及面把握整体。

比如,在教学习俗变迁时,可聚焦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这个重点。教师可以补充提供一些图片、文字形式的多角度的史料,从中分析: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女子裹脚不方便劳作,男子留发辫不方便使用机器,长衫不利于“万国竞争的时代”,因此请求“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这反映出当时维新派革除旧习、学习西方文明的要求,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蕴。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强制推行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断发易服有反清革命的色彩,废止缠足是对男尊女卑观念的强烈冲击,让女子生活半径的扩大成为可能,从身心上解放妇女。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生活方式的变化彰显着观念的变革、是现代文明的先声。

三、透视变迁,体会联系

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知道近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等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样的浅层次上,更要能透视这变迁背后的原因,能体会在近代动荡转型的大变局时代下,中华儿女如何不断深化向西方的学习,艰难而坚决地走向近代化、探求救国救民之路,能体会现代中国所经历的探索与曲折发展历程,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国家发展、民生改善的春天。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四个重大事件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为四个阶段。重大政治事件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撬动力量是巨大的。除此,还有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等,都会影响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革除陋习,提倡树立新风尚,就与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的建立、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有密切的关系;建国初期,青年女子盛行穿“布拉吉”,是与当时中苏关系的友好,借鉴苏联模式有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后的着装款式丰富、色彩多样,这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民生水平的改善、日益融入世界潮流有密切关系。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变迁的现象背后去思索原因,可以加深其对变迁的理解层次,增添了历史的韵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四、融合多元史观解读

多元的史观思维能帮助我们多角度的阐释和理解历史。在生活史内容的教学中,常用的是融合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侧重讲的是世界的整体发展,近代化史观侧重讲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上民主科学理性的日益深入人心。比如,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革,列强纷纷争夺在中国的修筑铁路的权利,中国被更深卷入资本主义世界,这体现了全球史观;列强争夺修筑铁路权利,既是列强加强侵略中国的手段,也是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的表现,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近代化、工业的发展,这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社会生活史的教学应是生动有趣的,有人有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维视角学习,深入浅出,将整体框架的把握与核心突破相结合,提升对内涵的理解,链接时代特征,读懂变迁。

猜你喜欢

生活史史观变迁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八卷本)》荣获第八届高等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一个不容忽视的高考考察维度——比较史观
辽宋西夏金元日常生活史研究概述
和而不同 学以致用——近两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多元史观刍议
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