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18-02-09徐强刘振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智力创造力动机

徐强 刘振华

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奋斗征程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我国蓬勃发展的一大亮点。

创造力的培养一直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创造力的培养是关系到能否成功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造力受其创造性人格和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1];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创造力的发展上表现出不平衡性,专业类别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2]。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群体,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创造力的培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1 影响医学生创造力的因素

目前,心理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把创造力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3]。根据斯腾伯格和卢伯特(Sternberg & Lubart)提出创造力的投资理论[4],创造力需要六种特征分明但彼此关联的资源汇合起来。这六种资源是:智力能力、知识、思维风格、个性、动机和环境。

1.1 智力能力

斯腾伯格认为: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判定思想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可将思想及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智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尽管已有大量有关创造力与智力关系的研究,但心理学家尚未能在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本质上达成一致。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在创造力培养方面,智力比非智力因素受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

1.2 知识

如果想在某个领域做出新东西,一个人就必需拥有该领域的知识,但如果有太多的相关经验或知识,又会使人陷于思考的固定模式或传统经验,从而使人不能超出固定模式的反应方式。威斯伯格认为,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像一个倒的“U”型,拥有中等程度的知识的人有最高的创造力[5]。一个人开展创造性地工作的能力依赖于他在既定领域内深厚的知识基础,大量的专业知识对于创造性活动是一个先决的条件。

1.3 思维风格

创造性人才思维风格的特征主要有流畅性、独创性、连动性、综合性、多角度、开放性、灵活性和自然性。同时,需要在考虑问题时注意发散思维的培养。立法式思维风格(legislative style)对于创造力特别的重要,所谓立法式思维风格就是以自己选择的新方法来思考的偏好。这种偏好需要有别于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些人可能喜欢沿着新的路线去思考,但想不好,或想得很好却不是新的路线。要成为伟大的创造性思考者,一个人需要有能力考虑局部和全局,做好权衡,确定哪个问题重要,哪个问题不重要。

1.4 个性

创造性的个性特征应包括:对自身创造力的意识、独创性、独立性、冒险性、个人精力、好奇心、幽默感、受复杂事物或新异事物的吸引、美感、头脑开放性、需要隐私、洞察力强。此外,对模糊情况的宽容也是影响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之一。

1.5 动机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所谓内部动机是指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主要针对活动本身,个体认为活动是有趣的、吸引人的、令人满意的、具有挑战性的;外部动机是指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达到独立于该活动之外的某种目的,如获得奖赏、满足某种需要等。内部动机是个体取得创造性成就的要素之一,它会使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并在其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过强的外部动机,会分散注意力,降低对任务聚精会神的程度,导致创造能力降低。如果有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并伴随着相对低水平的外部动机,则会帮助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在其所从事的领域更加独立,会更有利于创造力发展。

1.6 环境

个体的创造力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创造力家庭环境的研究发现[5],杰出的创造者通常并不出现在最好的养育环境,相反,多样化的经验有助于克服因习惯性交流而形成的诸多限制,挑战性的经验可以增强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持之以恒的能力。关于学校教育环境对创造力的培育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国内外普遍认为,创造性天才在儿童早期就出现了,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更多研究人员确信,系统的教育对创造力的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张庆林(2001)[6]从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课程结构、教育中的人际关系、教育评价及教育环境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进行了总结,认为学校教育对创造力发展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此外,社会环境也影响人们创造的积极性,制约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创造性人才的性质、规模和方向。

2 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对策

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很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人格特征和特点,以及社会的、文化的和环境的因素。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点。综合以上影响医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及培养现状,在医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2.1 进一步进行医学教育改革,明确教育目标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是: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其中前三个方面都是针对体制、管理制度和规模提出的要求,只有最后一点才是针对学生培养本身提出的较为笼统的一个要求。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医学教育既要立足国内,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同时还要放眼国外,赶超发达国家医疗技术水平,摆脱对国外医学技术垄断的依赖。这就要求,在培养高质量医学生的前提下,必需加强医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构建高等医学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因此,将大力培养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势在必行。

2.2 改革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养

根据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人文学科的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根据医学发展的趋势与卫生服务的需求,积极改革课程体系,确立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积极吸纳反映医学模式转变所需要的各种新观念、新方法、新技能,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以整体促进医学生创造力水平的提高。

2.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学习、研究、应用,积极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新的知识传播途径和方式,加强互联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加强电化的形象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育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此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启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产生自发的兴趣与积极的态度;引入发现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们从事科研的方法进行学习、观察与实践,提供学生需要解决并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入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直接的核心教学内容,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小组进行分析讨论,最后解决了实际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提高创造力的目的。

2.4 激发学生好奇心、激励学生自信和冒险的意愿、提高对创造力支持性信念

好奇心是人类探求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内在动力,是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进行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时所具备的重要心理特征,它能够激发人的兴趣并缓解不确定感[7]。好奇心一种持久的态度特征,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风格,能引起创造力表达的好奇心体现在坚持不愿对事物抱有想当然的态度,对各种解释的一种深切渴望,以及对明确解释的怀疑中。自信一般来源于成功的经验。对那些过去很少有这种经历的学生,更需要一种激励和奖励创造性努力的环境;即使没有非常成功,努力本身也应得到奖励。创造性的学生个体倾向于不被权威压倒而更多地愿意坚持非传统的观点,他们的行为通常不易于管理,也不易于被教师所接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忍学生的特殊行为,激励他们冒险的意愿便显得十分可贵。坚定的信念是影响学生取得思维和智力成果的重要因素。要使学生相信,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动机和努力决定的,没有主观意图和努力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成果。

2.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富有创造性品质的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医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教师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则是保证教师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是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主体,是学生行为的榜样。只有教师首先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品质和创造能力的一流学生。提高创造力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大量合格教师的出现。

2.6 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氛围

进一步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所谓软件是指管理,在学校管理上应采用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手段,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硬件是指学校的办学设备及条件,医学院校应更新教学设备,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组织、内容和方法;加强教材和图书馆建设,为提高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途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广阔前景值得期待。当今时代更是一个“领先”的时代,在激烈的人才和技术竞争中也同样存在自然界优胜劣汰的规则[8]。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取胜,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领先”,创造力的培养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1]罗晓路,林崇德. 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关系的模型建构[J]. 心理科学,2006,29(5):1031-1034.

[2]罗晓路. 大学生创造力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6,29(1):168-172.

[3]陶国富. 创造力心理学[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11-12.

[4]Sternberg R J,Lubart TI. 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J]. Human Development,1991,34 :1-32.

[5]Simonton DK. Creativity. Cognitive,Personal,Developmental,and Social Aspects[J]. Am Psychol,2000,55(1):151-158.

[6]张庆林. 创造性研究手册[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362-371.

[7]Jirout J,Klahr D. Children’s Scientific Curiosity:Insearch of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an Elusive Concept[J]. Developmental Review,2012,32(2):125-160.

[8]周莉莉,傅卫军,奚昊,等.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 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4(15):138.

猜你喜欢

智力创造力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