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电视新闻样态的革新路径

2018-02-09胡岑岑

中国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

□文│胡岑岑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和压迫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继纸媒遭受重创、多家报刊宣布关停之后,曾经坐稳大众传媒头把交椅的电视业也逐渐感受到了由新媒体风潮带来的凛冽气息。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新闻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电视新闻带来了收视和信任的双重危机,同时亦对电视新闻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1.当前的电视业面临危机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分流了相当数量的电视观众,电视观众的开机率和平均收视时长不断降低,各级电视频道的收视率和收视份额随之下降。据《中国新闻年鉴2016》的统计数据,[1]2015年我国人均每日收看电视154.6分钟,为近5年最低值。2015年全国电视市场的全天收视率,除下午时段外,全天其他时段同比均有小幅下滑。就各方反馈来看,电视的这一颓势在过去两年仍在继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25亿,网民使用比例为83.1%,[2]网络成为人们消费新闻信息的重要通道。

2.对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改造

当然,新媒体给电视新闻带来的绝不止对收视率和公信力的冲击,更有对电视新闻的生产、传播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改造。

就电视新闻的生产而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壁垒,使得每一个人从理论上都可以成为新闻生产者,而这些由非职业新闻从业者拍摄和提供的信息,成为当下电视新闻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线索和素材,改变了过去记者多从权威信息源获取新闻源的生产方式。此外,多种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为电视新闻的采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和途径。

就电视新闻的传播来说,传统的电视屏幕已经不再是电视新闻的唯一传播途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也成了人们接触和收看电视新闻的重要平台,电视新闻的多屏时代已经到来。

以电视新闻的消费而言,伴随着接收终端的多元化,人们消费电视新闻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一代收视终端,带有强烈的“私人”属性,赋予了观众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得观众在选择观看内容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切换,随时退出无法吸引他们的新闻内容。收视终端更轻、更薄、更快、更易操作的演变趋向,加上网络的普及,又确保了人们能够在任何时空接收电视新闻,特别是移动化收视成为一种趋势。再加上微博、微信乃至视频网站的弹幕的流行,使得电视新闻的收视不再是电视新闻消费的终点,观众之间的分享和交流某种程度上延长了电视新闻的寿命,扩展了其传播渠道和范围。

为应对上述技术及文化趋势,我国的主流电视新闻节目在近5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样态上的革新,以维系电视作为“第一媒体”和电视新闻作为最重要的新闻载体的地位。本文即通过典型案例,对这些革新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尝试对电视新闻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一般趋势做出判断。

二、报道主题:深度、服务、软性

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中,时效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一个关键维度,因此以最快的速度播发最新的新闻信息是广大电视新闻记者的最重要工作准则之一,特别是电视直播的特性确保了新近的资讯能够得到第一时间的传播。然而,自新媒体尤其是web2.0技术崛起并迅速普及之后,对于时效性的追求不再被视作电视新闻的首要标准。因为从时效性的角度来说,电视新闻的采制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布效率落后于互联网,如果再加上我国的特殊政策语境之下,电视新闻往往需要经历层层严格把关这一现实的话,试图以“快”和“多”来与新媒体一争高下,无疑是以电视新闻之短度新媒体新闻之长。

电视新闻的优势之一即在于大量专业的采编人员,他们凭借正规军的身份优势能够更轻易地接近一些新闻当事人,亦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去挖掘新闻深度,追问事实真相。因此,许多主流电视新闻逐渐弱化了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对于一些热点或焦点事件的报道,更着力于寻求第二落点和报道深度。例如央视新闻就在报道2017年“勒索病毒”肆虐的基础上,深挖了此次病毒事件背后所牵涉到的比特币以及“暗网”等内容。

对时效性要求的弱化同时还使得一些相对静态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明显具备服务性特征的题材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例如针对家庭摄像头日益普及的现状,央视就家庭摄像头的安全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并提醒观众应该鉴别是否被“偷窥”、如何防范被“偷窥”。当然了,提供服务型报道并非是电视新闻的新举动,但对服务型信息的强调的确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正是新媒体热忱满足用户需求、急用户之所急以及将用户置于更高地位的低姿态,使得电视不得不扔掉“偶像包袱”,以平等和服务的心态来做新闻。

另外,随着“说教”意味的削弱,许多“软性”新闻和以“最美”系列为代表的暖新闻,也在电视新闻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篇幅。央视自2002年底推出的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连续播出了15年,且每一年该节目的直播时间越来越长,通过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多地联动报道,该节目因为制造了温暖的年味儿而受到了不少观众的欢迎。与此类似的软性新闻还有很多,“你好,2018”系列就在元旦当天播出了江苏、福建、山东、四川等全国不同地区迎来新年第一缕阳光的美景,从这个系列的新闻标题,如《山东泰山·第一缕曙光霞映苍山》,不难看出其“软”和“暖”的特征。

三、叙事方式:短、快、软、趣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在叙事方式上的革新可以用“短”“快”“软”和“趣”几个关键字来进行概括。

1.长话短说

前文已经提到,习惯了“碎片化”阅听的观众,已经越来越难以在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短视频新闻正是适应了这一阅听习惯的变化才得以飞速发展起来。相比起移动屏幕的视听,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虽然明显从容许多,但是其他视听终端的诱惑仍然会极大地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因此,电视新闻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以冗余的画面和内容填充时长,必须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交待清楚新闻的各个要素和其他相关信息,不给观众太多机会将注意力转走。值得注意的是,“长话短说”并不意味着新闻信息的残缺——它去除的是非必需的填充内容;更不意味着报道深度的缺失,事实上,许多深入的调查性报道,往往会采取“拆条”加主持人串词的方式播出。这又对记者如何“拆条”,也即在什么地方结束上一条报道,并且吸引观众继续收看下一条报道提出了要求。央视目前常见的做法是以不同地区、不同案例或是时间发展顺序来分割较长的报道内容,这些方式较为中规中矩,在设置悬念和吸引观众继续观看上还有许多的提升空间。

2.开门见山

实现“长话短说”的一种常见方式就是“开门见山”。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一开篇就快速、直接地切入报道主题,而非为了强调时空的完整性在正式的内容开始前进行一系列的铺垫和导引。另外还表现在将最吸引人或是最具冲突性和冲击力的新闻事实或画面放在新闻报道的开场,在第一秒钟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也是根据观众当下的阅听习惯做出的改变。有调查显示,只有65%的观众会看完视频的前3秒后选择继续观看到10秒,而会坚持看到30秒的观众比例仅为45%。[4]

3.以小见大、硬事软说

传统电视新闻长期以来都倾向于以严肃的口吻来报道各类新闻事件,以彰显其权威性,我国的电视新闻更是习惯了“说教”姿态,造成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对比之下,社会化媒体平台多对多的传播特征,使得传播的中心被打破,权威也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不要说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即使是长期收看电视新闻后才开始接触新媒体的网络移民,对于电视新闻的高高在上和硬梆梆的风格,也再难坦然接受了。因此,电视新闻即使在报道一些比较严肃的题材时,也开始尝试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来完成,或是采取以小见大、硬事软说的途径来实现。近期央视策划播出的“写给2035年的信”系列,就是小中见大的典型代表。针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十五年”奋斗目标,央视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广泛征集观众来信,并择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由主持人朗读,试图通过这些信件从每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展望2035年的中国发展状况和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4.趣言趣闻

电视的娱乐性从来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严肃是新闻的重要标签。然而新媒体语境之下,人们已经不止于要求有效地接收信息,同样注重有趣地接收信息。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趣味性被引入了电视新闻的制作当中。主持人不再“硬腔硬调”,适当地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播发那些非严肃性资讯就成了其中一种方式。央视的主持人朱广权近年来受到了不少观众的欢迎,从以下几段串词中不难发现,他走红的原因正是在于“段子”或“打油诗”式的趣味播报方式。

“英雄可以不问出处,但是不能没有归宿”,“别挑概念挺玄的,选那物美价廉的”,“儿童用药,吃药基本靠掰,用量基本靠猜”。

除了播音主持语态上的趣味性,借鉴电视剧叙事的方式来增添一些静态新闻的故事性和可看性,以记者体验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目光的报道形式,都是电视新闻在追求叙事的有趣性方面所作出的尝试。

四、视觉呈现:丰富、多元、“养眼”

“视听一体”一直是电视新闻傲视报纸和广播新闻的强势资本,尽管新媒体新闻能够结合此前所有传统媒体报道形式和手段的特征,将电视新闻的这一优势变得不再突出,但牢牢抓住新闻的传统视觉性,并借助和学习新媒体新闻的视觉呈现,仍是电视新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新媒体语境之下,电视新闻在视觉呈现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视频素材的丰富

传统的电视新闻中,由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拍摄的画面或无相关画面的纯文字就是主要的报道素材。但随着各类技术手段的发展,电视新闻的素材画面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天眼系统、执法记录仪、家庭和机构自主安装的摄像头等摄录器材,为电视新闻获取“第一现场”的素材画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使得情景再现这一“重现”新闻现场的方式近几年来运用得相对较少了。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则不仅赋予了目击者记录现场的可能,使他们的作品有机会作为电视新闻的素材得到试用,而且让许多职业记者在进行暗访调查时不再需要携带专门的偷拍机器。无人机自被各家媒体引入日常的新闻生产实践中以来,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8月,CNN就宣布设立无人机采访部“AIR”。与传统的地面新闻拍摄和直升机航拍相比,无人机航拍具有新闻视角独特、地形环境适应性强以及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能够在恶劣地质条件、大场景活动以及重要实时报道任务时得到有效应用。特别是在记者和摄像器材难以靠近现场的灾难新闻中,无人机的作用难以取代。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仓库火灾爆炸事故中,央视正是利用无人机飞入爆炸核心区航拍,获取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第一现场画面。

2.视觉呈现方式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视频画面,在视觉技术的支持和新媒体新闻多元呈现方式的影响之下,电视新闻开始越来越多地引入一些新的视觉呈现手段,以期满足视觉时代观众对于“享眼福”的需求。数字和文字的可视化并非是一种新的视觉思路,但直到数据新闻的大规模产制,电视新闻才在如何让数据更形象、更易读上真正下功夫。不仅清晰易懂,而且“养眼”也成了国内外的电视新闻在制播数据新闻时所要考虑的因素,以至于如果只是普通的“数据哥”或者迁徙地图这样的数据新闻,已经难再让观众惊叹了。除了可视化的数据,沙画和动画也成为了电视新闻的画面素材。央视播出的新闻《砥砺奋进的五年·厉害了,我的国!》中,就通过沙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时间内中国所取得的成就。flash动画是趣味新闻和知识点的重要呈现形式,而3D动画则是模拟和演示犯罪、灾害、恐袭等新闻事件的重要视觉手段,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乏第一现场视频素材的遗憾。至于虚拟演播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变成一种电视新闻的常态,最近央视“写给2035年的信”系列报道中,主持人康辉就在虚拟演播室中“邀请”到了2035年的他“自己”,并与之来了一场对话。目前的电视新闻中,尽管VR还没有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但它所提供的沉浸、交互等视觉体验,对未来电视新闻探索视觉呈现的体验和互动,或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编排模式:去情境化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一种电视台依照节目单播出、观众“按图索骥”的模式。这种编排模式使得节目播出与观众之间存在一种类似“约会”的关系,观众定时定点坐在电视机前准时守候节目的播出,其视听方式是高度规律和情境化的。但新媒体语境之下,人们的新闻消费方式是移动化、碎片化和非规律性的,这就决定了他们收看新闻的随机性。人们不再别无选择地等待节目的播出,而是倾向于能够随时“进出”新闻消费的模式。

而格式化的节目编排模式,即是一种去情境化的编排。格式化播出模式是指将全天节目的播出时段划分为若干个时间单元(一般为半小时至一小时),每个单元安排位置相对固定的若干类别内容、各个播位内的内容滚动更新的播出模式。因为结构不变、内容更新、单位循环的特点,格式化的新闻编排模式确保了观众在缺乏具体情境的情况下也能够自由进入和离开。自2009年改版以来,央视新闻频道就一直沿用这种编排模式,使得新闻不再以栏目为基础,而是以时段为单位进行播出,观众随时随地打开新闻频道,都能够跟得上新闻播出的节奏。这种编排模式的确适应了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新闻的去情境化消费习惯,但亦存在不少的弊端。对于如何在满足观众自由“出入”新闻的需求和保持观众对于新闻节目的黏性之间取得平衡,电视新闻媒体尚需时日加以探索。

六、结语

多屏终端、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给电视新闻带来了压力的同时,亦带来了变革的动力。受其影响,主流电视新闻样态在报道主题、叙事方式、视觉呈现和编排模式上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这种革新自我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语境的积极姿态是令人欣慰的,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基于电视新闻样态的革新是基于电视媒介自身的属性与传播规律的,而不是一味强调电视的“新媒体化”乃至“去媒体化”。

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电视新闻样态的革新或将在如下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的突破。第一,如何进一步将电视媒介的属性和电视新闻作为政治仪式的功能深入结合,使电视成为有别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平台,将是电视新闻在中国独特语境下“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根基。第二,如何在报道内容本身实现与新媒体内容的差异化,也是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进行内容竞争时要坚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钱莲生.中国新闻年鉴2016[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16:57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07

[3]何舟,陈先红.双重话语空间: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8)

[4] Facebook Business.Capture attention with updated features for video Ads[EB/OL].[2016-02-11].https://www.facebook.com/business/news/updated-features-for-video-ads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
融媒体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探究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的业务素质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的革新构建
电视新闻评论的变与不变——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编辑在电视新闻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形象传播
县区台借助新媒体做好电视新闻刍议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