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草原书屋”发展建设*

2018-02-09鲍晓艳李艳娟

中国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民书屋

□文│鲍晓艳 李艳娟

民族文化的延续,不能没有传承的根基,农牧民正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传承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传承和复兴本民族特色文化的使命。农牧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但可以传播和弘扬蒙古民族独特的草原文化,还能使其掌握生活生产技能,促进农牧区脱贫建小康的进度。随着城镇化的扩张,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人口达到1542.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2%,农村牧区人口978.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8%。农牧区人口巨多,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导致农牧区的发展滞后。而农牧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贯穿于每一个环节,这对于农牧区文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草原书屋”作为农牧区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是文化建设及农牧民进行阅读学习的重要阵地,也是广大农牧民掌握生产生活技能促进其脱贫的重要场所。

一、“草原书屋”建设概况

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 2007年3月, 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联合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 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农家书屋”工程, 在内蒙古自治区被称为“草原书屋”工程。该工程开始实施至今, 已经完成了在蒙古族聚居区的全面覆盖, 改善了长期存在的基层图书馆缺乏的现状, 解决了农村牧区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文化积累不足, 广大农牧民读报难, 买书难, 阅读蒙古文图书更难的问题。此项目从2008年全面启动到2013年的5年多时间, 内蒙古自治区已建成汉文书屋9123个, 蒙文书屋2152个, 总共11275个, 基本圆满完成了“草原书屋”在内蒙古自治区各行政村、嘎查的全面覆盖的目标。

根据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60多个半农半牧、纯牧区的调查结果了解,每一个行政村都设有“草原书屋”,面积在30~100平方米,85%以上“草原书屋”的藏书量达到1200~2000册,现有书籍里蒙文书籍平均占60%左右。

呼伦贝尔以巴尔虎蒙古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嘎查白音乌拉嘎查,由于牧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了游牧的需要,嘎查的牧民一年四季要更换不同的居住环境。针对牧民实际生活环境及生产方式,能够使牧民们有书读有报看,苏木政府建造了40平方米的“房车式流动书屋”,在流动书屋内桌椅书架等阅读设施配备齐全。“房车式流动书屋”可随着牧民的搬迁而随时移动。“草原书屋”工程不仅繁荣了农村牧区特别是偏远牧区牧民的文化生活, 而且消除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盲区, 切实地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的延伸。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充分发挥“草原书屋”作用的对策建议

“草原书屋”在农牧区的覆盖率很高,但是其服务质量却未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于文化事业的经费不足,导致书籍数量少、更新慢等问题的出现。

1.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支出,完善“草原书屋”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为农牧民的“草原书屋”提供充足的阅读书目,丰富书籍种类,及时更新相关图书,为其提供最新、最科学的生产生活技能,打造真正有质量的“草原书屋”,才能发挥其繁荣乡村文化,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另外,政府在对“草原书屋”进行管理时要设专业地管理指导人员,依据农牧民对书籍的需要指导性的进行推荐,必要时进行相关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农牧民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和阅读的方式方法,掌握科学选择相关书籍、进行阅读掌握生产生活知识的技能。通辽市图书馆依据当地“草原书屋”工程建设情况,制订了图书管理人员培训方案,在2014和2015年共计开展图书整理系列专业技术培训、草原书屋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等课程近十次,赴科左中旗、库伦旗、奈曼旗等地,协助当地“草原书屋”管理人员进行排架、分类并给予业务指导。这一系列举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草原书屋”的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国内外有关游牧文化、草原文化著作的出版物很多。“草原书屋”还应注重对民族历史文化方面书籍的馆藏,积极引导农牧民阅读相关方面书籍,帮助农牧民了解本民族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对本民族的瑰宝进行学习传承,促进特色农牧区的建设,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

2.通过“草原书屋”搭建合作平台

长期以来,农牧民种植、放牧的相关生活生产技能都是从长辈处通过言传身教、日积月累的方式学习得来的,代代相传,很难有所改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牧民从先辈承袭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农牧业发展,必须因时因势转变。产业现代化的环境下,为提高产值,达到脱贫甚至达到致富的目的,必须学习掌握科学养殖和种植的技术,改变传统观念。一方面,农牧业科技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草原书屋”这一平台向农牧民积极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农药、肥料、农业现代化机械等,利用“草原书屋”传授种植方法、相关机械使用方法,提供养殖、种植方面的书籍资料等;另一方面,农牧民可以充分利用“草原书屋”这一平台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技术,提高产能,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企业对产品进行了宣传,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推广,农牧民的农牧业生产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养成主动阅读学习的习惯,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还能够促进乡风文明程度的提高。

3.因地制宜发挥“草原书屋”的重要作用

建设“马背上的蒙古包书屋”“房车式流动书屋”满足农牧民的阅读需求。

由于内蒙古地理环境,农牧民分布情况的特殊性,对于“草原书屋”的要求也不一样。从锡林郭勒、阿拉善、呼伦贝尔等纯牧区“草原书屋”的建设来看,必须依据牧民的实际需要建立可移动的书屋,确保解决广大牧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因此,部分地区的“草原书屋”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地理环境因素,做好调研工作,克服相关障碍因素,建设符合农牧民需求的“马背上的蒙古包书屋”或“房车式流动书屋”供当地农牧民使用。还要充分考虑相关管理问题,制定完善的管理方案,加强管理与保护。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充分发挥“草原书屋”的作用。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惠民举措的实施,内蒙古图书馆积极大力推广“马背数字图书馆”项目,使数字图书馆惠及每个牧民家庭进入到了蒙古包。目前, 已在巴林右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苏尼特右旗、达茂旗、托克托县等地区进行“马背数字图书馆”试点工作。依托于这样的区情以及发展的便利条件,可以将“草原书屋”与“马背数字图书馆”工程相结合,既有利于“马背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开展,又有利于改变“草原书屋”单一的书籍供给形式,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为农牧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比如,观看农业科技纪录片、农牧业专家视频讲座等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范畴最后一公里。

增加蒙古族传统文化图书资料,充分发挥“草原书屋”文化传承的作用。蒙古族人口当中农牧民的人数占据相当大比例。农牧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农牧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需要建设民族文化特色农牧区,通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农牧民阅读学习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生产生活中体现传统文化—建设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嘎查艾力(行政村)—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发展—达到脱贫致富。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农牧民深入全面地阅读学习了解本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地方性传统知识、乡规民约、习俗禁忌、宗教节日、体育游戏等等相关书籍资料。从主观上积极主动参与到传承传统文化与脱贫致富工作当中,转变只依靠国家政府帮扶的现象。

“草原书屋”要有意识地增加通俗易懂的在农牧民可接受范围内的民族语言文字的相关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专著、影视资料、科普教材、专题报告等。供农牧民阅读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促进民俗村、文化特色嘎查艾力的建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对个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农牧民,而且部分农牧民因为语言方面的劣势,将面临巨大挑战。而阅读对提高农牧民自身素质,正确把握做人做事准则,掌握知识技能必不可少,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草原书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提高其利用率,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农牧民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农牧民因地制宜运用本民族文化知识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难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创新优秀的蒙古民族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担负起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晓矿.阅读推广视阈下的农家书屋长效发展机制研究[J].中国出版,2017(1)

[2]邵菲,刘舸.农家书屋管理服务创新机制研究——基于全国86个农家书屋调研数据的分析[J].中国出版,2017(7)

[3]旭荣花.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草原书屋”建设——以内蒙古游牧地区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

[4]何炳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几点体会[J].理论导报,2014

[5]崔宇鹏.“草原书屋”彩云服务刍议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1)

[6]夏红艳.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

[7]杨子芳.试论推进“草原书屋”的长效运行[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3(1)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民书屋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篽箖·上野书屋
梦幻书屋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牧区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对症下药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内蒙古包头地区(城市、农牧区)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青海省农牧区迁移流动人群存在问题及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