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新闻:理论源流与趋势变革*

2018-02-09刘明洋

中国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移情用户

□文│徐 苒 刘明洋

随着V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新闻形态——VR新闻,许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喻国明等认为,VR是一种全新的未来媒介的主流形态,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是下一波媒介进化的显著特征。[1]常江、徐帅认为,VR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叙事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新闻价值考量,对传统新闻理念中真实性原则进行了重塑。[2]这些学者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VR新闻是对传统新闻模式的一种颠覆。但是,过于强调VR新闻的颠覆性容易引发狂热的“技术决定论”,会割裂VR新闻理论与传统新闻理论的联系,从而产生一些质疑:VR新闻建立在完全虚拟的基础上,与现实是割裂的,而“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那么VR新闻是不是新闻?新闻的职业理念还适不适用于VR新闻?VR新闻是不是与传统新闻没有任何的联系,是一种完全横空出世的新闻形式?因此,本文认为,以特定的技术特质区隔“新”与“旧”,容易造成新旧媒体的历史断裂。在这样一个过于技术崇拜的时代,有必要理智冷静地看待技术对于新闻形式与新闻效果的影响力,从新闻理念的角度梳理VR新闻理论产生的源流和其对传统新闻形式的变革,这将有益于看清VR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有益于新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VR新闻职业理念的源流——公共服务

潘忠党、陆晔发表了《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重新阐发了当前的媒体业态与传播生态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与意义。他们认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生活?”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命题,围绕这个核心命题新闻专业的伦理规范应当具有两套准则和一个基本预设:第一是公共服务的原则,第二是以“客观性”为核心的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这两套准则服务于一个基本预设——“一个社会的公共生活必需共享的事实性信息不能由资本或政治权力所垄断,而必须由独立的社会机构、具有必要技能而且获得社会认可的专业人士按照公开、可循的程序和规则来确定”。[3]可见,新闻能够成为专业的一个基础就在于新闻业是否对公众承担起了责任,报道的事实是否属于公共领域。无论是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还是赖特的四功能说,都体现了新闻业在公共领域的重要地位。

目前,深层次的VR新闻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消费成本都比较高昂,新闻内容有限,但具有影响力的新闻题材基本集中在公共新闻领域,并且以灾难性报道为主,关注人道主义议题已经成为时下VR新闻的共识。一些独立的VR新闻制作公司十分重视维护公众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像把自己定位为新闻和人道主义的VR公司Ryot,其创始人达格(Darg)和穆斯(Mooser)认为,VR新闻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和贩卖共情,而共情是终极的筹资工具。[4]Ryot的宏大梦想就是借拍摄灾难之地的VR视频变成世界最大的360度新闻网。而《使用武力》(Use of Force)的项目开发人谈及促使他创作这个VR新闻的目的时说,“希望每个公民能够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连接起来,感受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所发生的事情,体会这个世界每一个人的遭遇,希望他们在感受到这些之后能够做一个好的公民,让这个社会更加民主”。[5]VR新闻生产的这些驱动因素都体现了新闻业之所以成为一个专业的本质因素——新闻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实现社会民主和平等的工具。

二、VR新闻报道理念的源流——新新闻主义

与国内表述不同,西方学者在讨论VR新闻时更多地使用沉浸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的表述。沉浸和移情(empathy)成为VR新闻与传统新闻最本质的区别,这样一种新闻发生机制并不符合传统新闻业的立场,它与传统的新闻业提供信息、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相左。但事实上,在新闻业发展的过程中,客观性原则不断地受到质疑与挑战,为了增加受众的沉浸感,新闻界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最典型的就是曾经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新新闻主义。

新新闻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它使用了当时被认为是非传统的文学手法,使人联想到长篇的非小说。“新新闻主义”写作者常会采用的四种技术包括:“采用一幕幕场景与画面组合的结构来描写事件;每一幕场景由一个特定人物来呈现;大量运用人物间的对话;集中使用对人物的社会生活、地位有象征性作用的细节”,[6]而这四种技术,也可以视为VR新闻报道技巧的滥觞。

首先,VR新闻延续了新新闻主义的故事模式,VR新闻的主要作用不是提供知识和信息,而是专注于情感的影响,而这种情绪的培养需要依托讲故事。如果继续向前追溯,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闻界就曾经出现过故事模式与信息模式的对立,《世界报》和《新闻报》选择了故事模式,更重视新闻的欣赏性、消费价值和审美体验,《纽约时报》选择了信息模式,更讲究清晰地呈现一切,没有任何一丝隐含或默认理解的空间。一般来说,在人们眼中强调信息的报纸通常比“讲故事”的报纸更加可靠、更具责任感,但舒德森认为这是一种错觉,二者本质的区别在于针对的读者群和形成报道影响力的思维方式不同,[7]信息模式并不一定比故事模式占有优势。基于舒德森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VR新闻采用的故事化的报道模式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并且与其专注于情感思维的特征是极其吻合的,这将有助于VR新闻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如同传统的故事模式,VR新闻需要用户的积极参与,通过想象参与到作品的“未定性和空白”。在W·伊瑟尔看来,“意义与空白不是无对象、无制约的纯自由状态,而是具有某种导向性或指向性,隐而不显的将读者的阅读和反应引入一定的渠道中,……同时触发读者的想象活动,当图示和视点被联为一体时,空白就消失了,读者便洞悉了创作者传递信息的本真意义的初衷,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8]不过,VR新闻的叙事模式与传统线性的故事讲述不同,它往往通过角色而不是事件发展的因果逻辑驱动故事。在BBC的VR新闻 《网络贩卖少女》(Trafficked)中,全片通过主人公玛丽亚的声音引导着受众视线的转移,声音不仅是整个故事的组成部分,也是剧情的引导因素,它引导了场景的切换,从而形成了故事的线索和结构。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读者会根据生活经验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和不定性,从而构建叙事世界的因果结构。

其次,VR新闻制作延续了新新闻主义常用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新新闻文体的代表作《夜幕下的大军》《惧恨拉斯维加斯》《摩托党》等的作者并没有以第三人称隐藏于事实的背后进行叙述,他们转移到新闻的前台,用第一人称描述了自己所经历的新闻事件。同样,在VR新闻《流离失所》(the displaced)所提供的文本、视听和虚拟现实材料中,我们感受到记者在新闻的现场,他们参与到故事的制作之中,这也是VR新闻有助于增强同情心的原因。但是,VR新闻的叙事模式与传统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又有不同,谷歌新闻实验室发布的VR行业报告基于人类学视角提出了“两位一体(Dual Unity)”的概念,即VR 新闻的生产主体同时扮演着“自我”和“情境中的角色”双重角色,对于新闻用户而言,“虚拟情境”和“现实世界” 这两个自身同时“在场”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影响着这种独特的空间关系以及人们对新闻故事的总体性认知。[9]像BBC制作的新闻动画片《We Wait》使用了“视线启动”的交互设计,当用户的视线凝视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时,这些人才会开口“跟你说话”。这些人的故事都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告知用户的。在这种交互设计中,参与者一方面通过第一人称去观察和体验新闻事件,成为虚拟情境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跳出故事情境,从主体性角度去反思新闻事件,成为现实世界中的“自我”。

三、VR新闻的变革——沉浸感和移情效应

一直以来,客观性都被记者奉为圭臬,并且延伸出一套具体的操作规范。VR新闻一方面遵循了新闻的规则和理念,如新闻是属于公众的公共财富,新闻只提供事实,但同时VR新闻打破了客观性的黄金法则,沉浸感与移情效应成为VR新闻最本质的特征。

1.沉浸感

事实上,沉浸感并非是VR新闻独有的特征,从爱德华·莫罗的《这里是伦敦》到克朗凯特的专题节目《你在那里》都旨在通过视听感官的刺激,把受众带入新闻现场的情境之中,拉近受众与新闻报道之间的距离。VR技术第一次把沉浸感视为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并形成了一套实现和增强沉浸感的基本要素。

360度的视频画面创造的场景中介。彭兰认为移动化时代让“现场感”变成“在场感”。[10]在电视时代,现场实际上是编导通过摄像机机位、导播剪辑组织的蒙太奇,是对现场元素和信息的一种挑选和再建构的过程,现场的真相实际上是编导的意图,而不是完全还原的呈现。VR新闻构建了一个360度的全景画面,这种 360 度全景画面是对新闻现场的立体性呈现,事实上构建了一个新的传播介质—— 场景。用户“进入”场景中,以自己的主观视角观察现场,从而产生一种“在场感”。全景图不是重建新闻事件,而是重建一个场景,在球面场景中,用户处于画面瞬间冻结的中心,用户的体验都是在形成用户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发生的。

封闭空间中全方位无接缝的感官体验。VR新闻的有效性源于它“劫持了我们的感官系统,阻止了所有其他的输入,并且欺骗了我们的头脑,处理了我们正在看到和听到的事情,好像它实际上正在发生一样”。[11]VR技术依托于头戴式设备构建的立体场景,其煽动力与感染力较平面化场景更加强烈。在《使用武力》这个VR新闻中,当用户进入系统的时候,会被要求手中拿着一个装置。这个装置是用户的虚拟手机摄像头,并有60秒的视频内存,用户将会作为一个“虚拟证人”用手机拍摄下当时的画面作为证据,就像是2010年那场事件的见证人。当用户点击录制按钮时,屏幕上就会出现一部虚拟手机,并且实时追踪方向和位置,和现实世界中手中的设备相对应。设置虚拟手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触觉让体验者感受到更真实的虚拟现实,加强使用者的沉浸感。

现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同步感知。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的体验并非是唯一的、固定的,在现实世界中用户可以转换视角、移动位置,同时跟踪摄像头也会实时监控用户的运动,在虚拟世界里用户的位置和视角也会有相应变化,用户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路径来经历这次事件,他们将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他们的身体占据了数字技术所创造的空间,可以在计算机创造的舞台上移动,这就给用户带来了更强的沉浸感。他们通常以数字化身的形式出现,根据身体跟踪的程度,虚拟身体的运动将与人体真实的运动相匹配。用户在观看新闻过程中的任何操作,都会立刻视觉化、数据化地显示出来。即时反馈也提供给用户一种可控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存在于虚拟世界中,并忘记现实的物理世界。

2.移情效应

与传统新闻相比,VR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新闻事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让受众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传播者预期的目的。那么,VR新闻为什么能够产生移情效果呢?按照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的研究成果,VR新闻的移情属于角色采择模式,这是一种高阶的移情模式,需要象征性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对他人的思想、感觉和需求产生心理概念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能否在他人的立场上进行感知。这种移情来源于三个因素:

表情移情。根据霍夫曼的研究,表情移情是情绪感染的一种,面部认知对移情具有重要作用,《饥饿洛杉矶》就清晰地呈现了被同情者和身边观看者的可识别的面部表情。表情移情是比较原始状态的移情反映,尽管这样一种移情模式在很小的婴儿身上就能表现出来,但是在人随后的生命历程中都能够发现这种情绪感染的印记。比如,在别人冲你笑的时候,你会自然地对他们笑,同时产生一种快乐幸福的感觉。同样,在《饥饿洛杉矶》中晕倒的人的痛苦表情、身边观看者的焦虑与担忧,都通过人物的表情呈现出来,用户因此也就产生了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体验。

映射性情绪。是指移情主体产生了与客体相同的情绪体验。研究者认为,移情个体看到某人有某种需要或处在痛苦中,或者听到他的不幸时,个体会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情境,形成代入感,并因此分享到他人的感受。比如《6×9》VR新闻的场景是非常真实的,传到牢房内的声音来自 PBS 电视台的真实录制,受众可以听到那些看不见的犯人在尖叫、呻吟、拍打着墙壁,产生在场的感觉,用户通过想象成为“情境中的角色”,从而唤起人们对于单独监禁的焦虑感。

同情。同情可以定义为源自对他人情绪状态或处境理解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并不是与他人情绪状态相同的反应,而是一种悲痛或对他人关心的反应。像《流离失所》讲述了乌克兰、南苏丹和叙利亚三个因武力冲突而流离失所的儿童的故事。该新闻项目结合了文本、多媒体元素和VR,使我们更接近这些儿童的故事。与映射性情绪体验不同的是,同情心让受众始终处于一种反思,他们时刻意识到新闻中呈现的故事并不是主体的感受,而是他者的情绪和经历。

四、结语

从媒介形态的发展趋势来看,VR与AR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未来的信息呈现将不再需要各种实体的屏幕,新闻将从传统的“二维空间”进入“三维空间”,未来新闻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效果,势必会受到虚拟现实技术的强烈冲击,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为新闻学理论带来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喻国明,等.虚拟现实(VR)作为新媒介的新闻样态考察[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

[2][9]常江,徐帅.从“VR+新闻”到“VR新闻”——美英主流新闻业界对虚拟现实新闻的认知转变[J].新闻记者,2017(11)

[3]潘忠党,陆晔.走向公共:新闻专业主义再出发[J].国际新闻界,2017(10)

[4] Jones S. Disrupting the narrative:immersive journalism in virtual reality[J]. Journal of Media Practice,2017,18(2-3)

[5]沉浸式新闻—虚拟现实技术再现新闻事件现场[EB/OL].2014-11-16.http://www.gdi.com.cn

[6]曹爱民.西方新闻理论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93-194

[7]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陈昌凤,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马友平.试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2,21(1)

[10]彭兰.传统媒体转型的三大路径——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J].新闻界,2018(01)

[11]Hodgson K.Immersive storytelling: how 360-degree video storytelling is helping to redefine journalism[D].Edmondon:University of Alberta ,2017

猜你喜欢

移情用户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主体的突围
——论移情行为中两种现象的区分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心理咨询中如何识别和应对反移情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
100万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