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初的人生思索

2018-02-09冯骥才

初中生 2018年2期
关键词:药瓶思索灯光

文/冯骥才

大概是我9岁那年的晚秋,因为穿着很薄的衣服在院里跑着玩,跑得一身大汗;又站在胡同口看一个疯子,受了风,病倒了。病得还不轻呢!面颊烧得火辣辣的,脑袋晃晃悠悠,不想吃东西,怕光,尤其受不住别人嗡嗡的说话声……

妈妈就在外屋给我架一张床,床前的茶几上摆了几瓶味苦难吃的药,还有与它们恰恰相反、挺好吃的甜点心和一些很大的梨。妈妈用手绢遮着灯罩。嗯,真好!灯光细密的针芒再不来逼刺我的眼睛了,同时把一些奇形怪状的影子印在四壁上。为什么精神颓萎的人,竟贪享一般地感到昏暗才舒服呢?

我和妈妈住的那间房有扇门通着。该入睡时,妈妈披一条薄毯来问我还难受不,想吃什么。然后,她低下身来,用她很凉的前额抵一抵我的头。那垂下来的毯边的丝穗弄得我肩膀怪痒的。“还有点烧,谢天谢地,好多了……”她说。在半明半暗的灯光里,妈妈蒙眬而温柔的脸上现出爱抚和舒心的微笑。

最后,她扶着我吃了药,给我盖好被子,就回屋去睡了。只剩下我自己了。

我一时睡不着,便胡思乱想起来。总想编个故事解解闷,但脑子里乱得很,好像一团乱线,抽不出一个可以清晰地思索下去的线头。白天留下的印象搅成一团:那个疯子可笑和可怕的样子总缠着我,不想不行;还有追猫呀,大笑呀,死蜻蜓呀;然后是哥哥打我,我挨骂了;呕吐了,又是挨骂;鸡蛋汤冒着热气儿;穿白大褂的那个老头,拿着一个夹在耳朵上的冰凉的小铁疙瘩,一个劲地在我胸脯上乱按……后来我觉得脑子完全混乱,不听使唤,便什么也不去想,渐渐感到眼皮很重;昏昏沉沉中,觉得茶几上几只黄色的梨特别刺眼,灯光也讨厌得很,昏暗、无聊、没用,呆呆地照着。睡觉吧——我伸手把灯关了。

黑了!刹那间,好像一切都看不见了。怎么这么安静、这么舒服呀……

跟着,刚才好像一直在窗外窥探的月光,此刻从没拉严的窗帘的缝隙里钻了进来,碰到药瓶上、瓷盘上、铜门把手上,散发出淡淡发蓝的幽光。远处一家作坊的机器有节奏地响着,不一会儿也停下来了。

偶尔,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货轮的鸣笛声,沉闷而悠长……

灯光怎么使生活显得这么狭小,只照亮身边;而夜,黑黑的,却顿时把天地变得如此广阔、无限深长呢?

我那个年龄并不懂这些。思索只是简单、即时和短距离的;忧愁和烦恼还从未趁着夜静和孤独悄悄爬进我的心里。我只觉得这黑夜中的天地神秘极了,浑然一气,深不可测,浩无际涯;我呢,这么小,无依无靠,孤孤单单。这黑洞洞的世界仿佛要把我吞掉似的。这时,我感到身下的床没了,屋子没了,地面也没了,四处皆空,一切都无影无踪;自己恍惚在天上了,躺在软绵绵的云彩上……周围那样旷阔,一片无穷无尽的透明的乌蓝色;那云也是乌蓝乌蓝的;远远近近还忽隐忽现地闪烁着五光十色的亮点儿……

这天究竟有多大?它总得有个尽头呀!哪里是边?那个边的外面是什么?又有多大?再外边……难道它竟无边无际吗?相比之下,我们多么小。我们又是谁?这么活着、喘气、眨眼,我到底是谁呀?

我伸手摸摸自己的脸、鼻子、嘴唇,觉得陌生又离奇,挺怪似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是从哪里来的?从前我在哪里,什么样子?我怎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将来又怎么样?长大,像爸爸那么高、做事……再大,最后呢?老了,老了以后呢?这时我想起妈妈说过的一句话:“谁都得死,都得死的。”

死?这是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呀!怎么以前我就从来没有想过它意味着什么呢?死究竟意味什么?像爷爷,像从前门口卖糖葫芦的那个老婆婆,闭上眼,不能说话,一动不动,好似睡着了一样。可是大家哭得那么伤心。到底还是把他们埋在地下了。为什么要把他们埋起来?他们不就永远也不能说话,也不能动,永远躺在厚厚的土地下了?难道就因为他们死了吗?忽然,我感到一阵死的神秘、阴冷和可怕,周身都仿佛散出凉气来。

于是,哥哥那本没皮儿的画报里那个长毛怪物出现了,跟着是白天那只死蜻蜓,还有随时想起来都吓人的鬼故事;胡同口的那个疯子也朝我走来了……黑暗中,出现了许多爷爷那样的眼睛,大大小小的,紧闭着,眼皮还在鬼鬼崇崇地颤动着,好像要突然睁开,瞪起怕人的眼珠儿来……

我害怕了,从将要入睡的迷糊中完全清醒过来。我想,将来,我也要死的,也会被人埋在地下;这世界上就不再有我了;我就再也不能像现在这样踢球呀,做游戏呀,捉蟋蟀呀,看马戏时吃那种特别酸的红果片呀……还不能有时去舅舅家看那个总关得严严实实的迷人的大黑柜,逗那条瘸腿狗,到那乱七八糟、杂物堆积的后院去翻找“宝贝”……而且再也不能“过年”了——那样的熬夜、拜年、放烟火、攒压岁钱;表哥把点着的鞭炮放进鸡窝去,吓得鸡像鸟儿一样飞到半空中,乐得我喘不过气来;我们还瞒着妈妈去野坑边钓鱼,钓来一条又黄又丑的大鱼,给馋嘴的猫咪饱餐了一顿;下雨的晚上,和表哥躺在被窝里,看窗外打着亮闪,响着大雷……活着有多少快活的事,可死了就完了。那时,表哥呢?妹妹呢?爸爸妈妈呢?他们都会死吗?他们知道吗?怎么也不害怕呀?我们能够不死吗?活着有多好!大家都好好活着,谁也不死。可是,可是不行啊……“谁都得死,都得死的。”死,这时就像拥有无限威力似的,而且严酷无情。在它面前,我那么无力,哀求也没用;大家都一样,只有顺从,听摆布,等着它最终的来临……想到这里,尤其是想到妈妈,我的心简直冷得发抖。

妈妈将来也会死吗?她比我大,会先老,先死的。她就再不能爱我了。像现在这样,脸挨着脸,搂我,亲我……她的笑,她的声音,她柔软而暖和的手,她整个人,在将来某一天,就会一下子永远消失吗?她会有很多话想说,却不能说,我也就永远无法听到了;她再看不见我,我的一切她也不会再知道。如果那时我有话要告诉她呢?我到哪儿去找她?她也得被埋在地下吗?土地坚硬、潮湿、冷冰冰的……我先是伤心、难过、流泪,而后愈想愈心虚、害怕,急得蹬起被子来。趁妈妈活着的时光,我要赶紧爱她,听她的话,不惹她生气,只做大家和妈妈高兴的事。哪怕她骂我的时候,我也要爱她,快爱,多爱;我要立刻起来跑到她房里,紧紧搂住她……

四周黑极了。这一切太吓人了。我要拉开灯,但抓不着灯线,慌乱的手碰翻了茶几上的药瓶。于是我失声哭起来:“妈妈,妈妈……”

灯忽然亮了,妈妈就站在床前。她莫名其妙地看着我:“怎么,做恶梦了?别怕……孩子,别怕。”

她俯身又用前额抵一抵我的头。这回她的前额不凉,反而挺热的了。“好了,烧退了。”她宽心而温柔地笑着。

刚才的恐怖感还没有离开我。这是怎么回事?我茫然地看着她,有种异样的感觉。一时,我很冲动,要去拥抱她,但只微微挺起胸脯,脑袋就像灌了铅似的沉重,刚刚离开枕头,又堕倒在床上。

“做什么?你刚好,当心再着凉。”她说着坐在我床边,紧挨着我,安静地看着我,一直在微笑,并用暖和的手抚弄我的脸颊和头发。“你刚才是不是做恶梦了?听你喊的声音好大呢!”

“不是……我想了……将来,不,我……”我想把刚才所想的事情告诉妈妈,但不知为什么,竟然无法说出来。是不是担心说出来,她知道后也要害怕的?那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得了,别说了,疯了一天了,快睡吧!明天病就全好了……”

昏暗的灯光静静地照着床前的药瓶、点心和黄色的梨,照着妈妈无言而含笑的脸。她拉着我的手,我便不由得把她的手握得紧紧的……我再也不敢想那些可怕又难解的事了。但愿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种事。

栖息在邻院大树上的乌鸦不知何故,含糊不清地咕囔一阵子,又静下去了。被月光照得微明的窗帘上走过一只猫的影子。渐渐地,一切都静止了、模糊了、淡远了、融化了,变成一团无形的、流动的、软软而迷漫的烟。我不知不觉便睡着了。

一个深奥而难解的谜,从那个夜晚开始,悄悄地留存在我心里。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我最初的人生思索。

写 法 探 讨

本文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心理描写。一个人的心理,往往是杂乱、模糊而又琐碎的,而我们对作文的要求,则一般都是清晰、晓畅、突出重点等等。所以,以心理描写为主的文章要写好,其实并不容易。也许我们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心理活动那么纷乱,我们究竟该选择哪些写进文章里呢?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在写作之前彻底理清自己的思路: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哪些心理活动是对我的表达“有用”的?还有逻辑顺序是否需要调整?我们看《最初的人生思索》,作者的思路似乎异常清晰:当“我”躺在床上时,先因睡不着而胡思乱想,接着因为关了灯、四周变得黑暗而感到渺小、孤单,进而就想到了“死”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让人恐惧的事情,最后不敢再想,于是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事实上,人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是不可能这么思路清晰的,但我们若要把心理活动写成作文,就必须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把那些原本混乱的思绪予以重新整理和组织。

猜你喜欢

药瓶思索灯光
传承中医精华 构建中医思维的几点思索
今晚的灯光亮了天
来一场灯光派对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绝句
深沉的思索
提醒你按时吃药的智能药瓶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