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创新,让党报旗帜迎风高扬
——渭南日报社加速媒体融合发展转型探析

2018-02-08

中国地市报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渭南日报社

(渭南日报社,陕西 渭南 714000)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

如果把陕西渭南日报社这支团队比作鹰群,2005年实现领导班子年轻化重组的报社社委会“一班人”,就是善谋实干、锐意创新的群鹰之首,带领鹰群栉风沐雨,淬火攻坚,在一次次与时俱进式的实践变革中不断探索、聚焦、跃升、壮大,构建起了媒体融合一体发展,多元经营有力支撑,智慧产业定向引领的新格局,开创了报社有史以来的最好发展时期。

10多年来,渭南日报社的社务管理、办报质量、经营业务和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突飞猛进,业绩增长10倍多。以《渭南日报》为主体的“一报一端两网两微七刊”传媒格局,以智慧产业为发展引领的战略布局,激发新引擎,迸发新活力,报社先后荣获“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奖”“中国传媒创新百强媒体”“中国十大创新地市报”“中国地市报经营管理十强”“中国地市报走转改先进集体”“首批陕西大报名刊”“陕西报业发展功勋奖”等36项中省殊荣。百余家地市党报慕名前来交流学习报纸改革经验。

发展成就固然可喜,但改革起航之初的一系列创新之举,却颇考验社委会一班人的智慧、胆识与魄力。问题倒逼改革,问题在哪里,改革就指向哪里。“抓改革就要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不改革没出路,改就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2005年3月,全社思想动员大会既是动员令,又是冲锋号,正式拉开了渭南日报社改革的大幕,开启了强社兴社新征程。

强基——编采创新竞一流,锻造党报金招牌

报纸就是报社的生命,力求把报纸的品牌做大做响是渭南报人的至高追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锻造党报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更新编采理念,明确办报导向,让目标“亮”起来;实行封面导读,突出视觉效果,让版面“美”起来;倡导以人为本,把握受众心理,让报道“亲”起来;经常开展活动,扩大品牌影响,让报道“活”起来;建强评论队伍,设立时评版块,让声音“重”起来;实施多方融合,打造数字媒体,让纸媒“动”起来;着力锤炼素质,实施能力再造,让队伍“强”起来。

(一)理念更新使报社改革有了行动指南。改革伊始,报社就以“党报性质、晚报风格、地方特色”重新定位报纸,响亮地提出“品牌就是力量,品牌就是生产力”,要做大做强党报品牌的新理念。报社的改革方向和原则就是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三贴近”,走一报多刊,名编辑、名记者、名栏目支撑的编采之路,用和谐向上的编采文化鼓舞人、团结人、凝聚人。让党报走进基层,走近群众。

(二)编采创新让报纸更加鲜活实用好看。新闻竞争的胜与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策划水平和编采能力的高低。实行编采分设,成立全媒体编辑中心、全媒体采访中心和全媒体发布中心,报社确立了记者采稿、编辑选稿、编前会统筹、执行总编把关、总编辑终审的运作模式;有效防止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人情稿、垃圾稿和重稿现象。大胆借鉴晚报和先进报社经验,吸收流行元素,形成本报独特风格。同时,报纸主打昨日新闻,网微即时发布信息,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并积极引导记者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寻找亮点、热点、焦点,采写群众想看、爱看的好新闻。并强力推出《财经周刊》《法制周刊》《教育周刊》《健康周刊》《安全生产周刊》和《黄河周末》六大周刊,突出实用、好看,与大众生活贴近再贴近,坚守党报舆论主阵地。

(三)跨区大型主题采访影响力积极深远。报社创新模式,集聚智慧,不断策划实施跨区域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其中,赴重庆山区“打望爱情天梯”采访活动,形成了长篇纪实报告文学,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渭河上下”千里大采风,编撰出版成书,广收沿途政治经济文化旅游诸方面内容。开展“看我中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策划全国知名报社老总渭南文化之旅活动,赴辽宁鞍山采访城市建设、赴宝鸡凤县采访新农村建设、秦晋豫黄河金三角文化大采风活动、“秦川探峪”大型公益采访活动等,一系列大规模跨区域采访,丰富了报纸内容,锻炼了办报队伍,扩大了渭南宣传,广受好评。

(四)媒体融合让党媒发声更快更广更强。遵循媒体融合一体发展,传播方式多元并存,全媒体矩阵协调推进的建设理念。2014年,报社成立了全媒体筹备建设办公室,先后组织业务骨干赴浙江萧山日报社、瑞安日报社等地多方考察论证取经,邀请北大方正集团等多家科技公司就全媒体平台系统建设进行专题演示,研究制定了《渭南日报社全媒体建设方案》。2017年11月29日首次推出《新闻现场》栏目,以全市热点话题为关注点,采取地面和无人机高空拍摄、新媒体记者出镜口播新闻的形式,走出了《渭南日报》全媒体报道的开创性一步。2018年2月,全媒体演播厅建成运行,大大强化了直播与互动能力。一批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于一身的主持型、专家型和技能型全媒体人才脱颖而出。以《渭南日报》为主体的“一报一端两网两微七刊”全媒体矩阵投入运行,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全媒体平台集群发力秦东。

铸魂——机制改革释潜能,拴心留人燃激情

制度创新让报社发展充满生机活力。报社以“让有德者得荣耀、让有才者得重用、让勤劳者得富裕、让贡献者得实惠、让全社人享和谐”和“创建学习型报社,打造研究型队伍,培养专家型人才,塑造名人化团队”为基本治社理念,先后在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上做了大量关键性动作。

(一)薪酬绩效立导向。将包括社领导在内的所有员工的档案工资封存,实行定员、定岗、定责、定酬,“以收定支、以绩定薪、多劳多得”的风险型浮动工资制,明确一、二、三线岗位劳动报酬,职工的工作与薪酬直接挂勾。对于被中、省主流媒体转载的新闻稿件,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重奖。对于违规违纪、责任差错,明确惩罚。同时,针对行政、采编、技术等不同类型的人才,设计相应的职业晋升通道,为每一位优秀员工提供职业发展和上升的空间。

(二)不拘一格用人才。实施全员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引入公平竞争激励机制,打破论资排辈旧模式。根据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地改善原有人才队伍结构,促进采编人才转型升级。先后公开招聘100多名学历高、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使编采人员平均年龄降至28岁,拥有本科学历者占到95%以上。加大设计师、程序员等具“互联网基因”的技术人才引进。为报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惜重金,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媒体融合和跨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战略支撑。定期对采编人员开展互联网思维意识、全媒体传播技能等专项培训。先后选派近千人次优秀编采、经营、网络、管理、印刷等业务骨干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和发达地区学习锻炼;邀请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俞虹、吕艺为编辑记者现场授业解惑,并与北京大学结成院社实习基地,互学共进;打造文化思想顶级领地,开办大型主流高端论坛——华山论坛,先后邀请诺贝尔奖入围者、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力军,海航集团文化艺术总监杨浪,陕西师大教授何依工,军事专家杜文龙、海军少将尹卓,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苏晓晖,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左传长,央视著名主持人王世林等名家大咖作前沿高端讲座,开阔眼界,学习经验。

(四)建章立制求实效。近年来,报社制定完善了《渭南日报报纸编排流程》《渭南日报社采访纪律规定》《渭南日报社工作人员考核办法》《渭南日报质量管理和差错责任认定及处罚办法》《渭南日报社广告经营管理办法》等50多项规章制度,集合治社理念、编采文化等精粹内容,汇编成《员工手册》,在全社形成了用制度管人管事、奖励有据、处罚有章的良好运行格局。

建刚——强化经营保刚需,多元发展促转型

经营创新让报社走上跨越发展之路。渭南是个农业大市,工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广告源有限。在经营上,渭南日报社鲜明地树起党报品牌,变政治优势为市场优势。通过活动营销推动行业市场开拓;发挥新媒体优势顺应经营工作新需求;用品牌活动+公益活动来赢取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一)创新模式,开拓领域。2006年,报社成立了广告经营中心,实行经营和采编两分离,组建责权利到位的广告经营新体系。广告中心以“经营报纸”和“经营品牌”的理念,根据不同时间、领域和行业特点策划活动,占领汽车、房产、餐饮等广告市场,深入挖潜。先后成功的举办了九届“飞扬时代”大型车展、渭南首届大型交响音乐会、房博会、高考招生咨询服务会、“渭南好味道”评选、汽车电影之夜等活动,在商家客户和广大市民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获取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二)扩大发行,占领市场。为了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为广告经营提供市场支持,将过去的发行部改为报纸发行推介中心,注入市场元素,转变思维观念,推广报纸产品,扩大私费订户。发行员进门店、进宾馆、进病房、进学校、进车间,全力扩大订阅和报纸零售。2017年成功推行报纸发行改革,实行报社征订,邮局代投。同时,利用资源置换和市场化的方式,在中心城市和9个县(市、区)建起了近200个高档次的阅报栏,有效地拓展了报纸的广告客源,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依托专刊,打开市场。报社在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大前提下,探索实现广告部门与编采部门的互动,一方通信息,一方出点子,有针对性地创办各类专刊,开设财经、法制、教育、健康、体育、汽车、IT、家电、房产等版块,实现精准化服务,大大地提升了权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实现了媒体与政企、商家的发展共赢。

(四)媒体融合,助力经营。更新市场观念主动试水,积极开展活动进行线上线下良好互动。2016年,在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第26届中国厨师节、第11届中国艺术节、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运动大会等大型活动中,由报社全媒体策划,依托“两网两微一端”实时发布,同步报道。2016年8月,“渭南发布”手机客户端发布的《八一建军节为渭南这位退伍军人伸出援手》,迅速在市区爱心传递,引发市民踊跃献血,退伍军人程熊斌及时得到救治,为社会传播了正能量,点击率和转发量当天飙升。同时,报网互动,组织策划了“周末去哪儿”户外亲子活动、“春运我们一起回家吧”“暖冬行动”等系列活动,得到了广大网友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活动累计聚集粉丝近20万人。

(五)跨界融合,多元发展。充分利用全媒体的新平台、新模式、新渠道、受众广、传播快、效果好的特点,结合全媒体云计算、大数据的独特优势,助力开展多种经营。报社先后注册成立了印务公司、新闻旅行社、电子商务公司、报业传媒酒文化公司、人力资源公司,探寻以产业为支撑,助推全媒体融合发展,为报社可持续发展提供滋养新路径。

定向——智慧产业趟新路,聚力实干谋未来

在事关报社长远发展的问题上,报社“一班人”紧抓机遇敢作为,善作为,有所作为,摒弃求稳惧变怕担责的思想,为后人搭桥铺路谋福祉。

智慧产业是引导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力量,具有极其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渭南日报社在着力加速经营增长,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综合解决之道,坚持信息产业在全国兄弟报社阵列率先发展,依托移动互联网,整合各类城乡信息资源、信息化应用,围绕“智慧生活、政务、资讯、便民、交通、教育、医疗、娱乐”八大领域,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本地化、智慧化的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将先进概念带入现实生活。渭南日报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开展G网宽带业务,实现渭南主城区域全覆盖,建成渭南日报城域网,无线覆盖渭南主城区13个大区域,24个小区域的WIFI免费热点,嗨渭南、嗨政务、嗨资讯、嗨生活、嗨商城、嗨社区、嗨汽车、嗨房产、嗨教育、嗨金融、嗨家居、嗨健康、嗨商城等13项嗨哪平台投入应用,无线WIFI:日均链接数30万+,日均在线4000人。加强智慧社区1公里生活圈项目建设,围绕居民生活供需建立智慧社区服务站,以“社区人”移动终端APP为支撑,打造出集商品、金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生活配套服务及群落交流的智慧社区运营服务平台。内容涵盖快递代收发、捎品优选、特色生鲜、捎品特产、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目前,累计完成“社区人”合作门店共174家,平台快递量达到58万多。

此外,加速进军智慧城市产业建设。与江苏亨通集团西安景兆信息科技公司建立战略合作目标,成立股份制公司。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陕西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建设集农产品生产科技指导、订单生产、加工、保鲜、仓储、电商、物流、检测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目前进入前期建设阶段。其中:规划建成占地100亩产业园区,占地100亩物流园区,占地500亩观光园区,生态集中种植5万亩。与亨通集团投资的量子通信项目在渭南落地达成意向,投资规模3亿元人民币,作为渭南日报社招商引资项目,为渭南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抢先机。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永不停息。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惠及长远的深刻变革,更是一次始于足下的艰苦创业。媒体深度融合没有现成经验照搬,没有成熟模式复制,渭南日报社将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秉持逢山开路的意志,保持征服攀登的激情,坚持久久为功的定力,坚持内容为王,精细服务,媒体融合,跨界融合,为党媒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共创美好明天。

猜你喜欢

渭南日报社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征稿启事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征稿启事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新春走基层”研讨会嘉宾分享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三国渭南之战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