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性训练的本质探究

2018-02-06王永生

浙江体育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训练方法体能训练功能性

王永生

(湖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功能性训练自2001年提出以来,在全世界都备受广大专家学者及教练员的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特别是在目前的体能训练、大众健身、康复训练中均得到广泛的应用。功能性训练最初主要应用于对运动障碍和伤病员的康复治疗[1],1995年,美国的Gray Cook[2]设计了基于动作模式的功能性动作筛查系统,1997年,他又提出了身体动力链的观点,关注身体多环节的训练,并注重运动模式的建立,2001年,他首次提出“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概念。

这种新颖的训练方法开始在竞技训练领域流行起来,并使其迅速得到传播与发展。一大批优秀的训练专家涌现出来,设计出大量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功能性训练体系。并且有些教练员甚至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训练,一味地跟随模仿功能训练,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并非功能性训练的模式不好,而是在运用过程中缺乏对其深刻的认识,不能掌握其最根本的内部机制,只仿其型,不究其质,最终不能将这一训练方法更好地发扬和推广应用。但近些年来,人们的研究开始偏向基础理论的探讨,更多地开始对其机制、原理、基础进行研究,这对于功能性训练的发展和更好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以运动适应理论的视角,剖析功能性训练的训练本质,以期为功能性训练在我国更好地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1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解读

最初,在康复医学中,“功能性训练”特指患者借助特殊的训练方法手段逐步修复机体正常活动的基本能力的训练[3]。目前,对于功能性训练还没有准确同意公认的定义,就对功能性训练内涵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在竞技训练领域,Gray认为,“功能性训练是寻求不同运动项目间的共同点”[4];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秉承“功能性训练是以人体运动链为基础,进行的链式训练”[5],美国运动委员坚持“功能性训练是稳定性训练、平衡性训练、核心训练等内容的综合体”[6]。Gambetta认为:“功能性训练是在非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多平面、多关节和本体感觉多元的训练”[7]。第一位将功能性训练应用于竞技体育的Mike Boyle 认为:“功能性训练本质是有目的的训练”[8]。Martin认为“功能性体能训练就是体现不同运动项目专项特征的训练”[9]。Thomas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最终达到动作高效与稳定的整体性运动模式训练”[10]。在《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中写到:“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强化核心力量促进神经肌肉系统愈发高效的训练方法”[11]。《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写到:“功能性训练强调利用对脊柱力量、动作模式、恢复与再生、动力链等环节的系统性优化,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新兴训练方法及理念体系”[12]。我国学者董德龙认为:功能性训练是利用核心力量的强化训练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高效运行而采用的训练方法[13]。李丹阳认为:功能性训练就是通过全面性的身体训练,力求整体上提高人体运动系统的工作效能,以求达到竞技水平较高水平发挥的训练方法体系[14]。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功能性训练认知存在多元化倾向,各自的认知侧重点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性出现的主要原因。以运动链的衔接、多关节、多平面的认知为主流的认知是从生物力学角度探究的;通过强化核心力量促进神经肌肉系统的高效训练为主流认知是从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的的理论角度进行解读的;包括从训练学角度将功能性训练认为是,运用多种刺激,全面提高运动技能,使训练指向比赛性更强,功能训练形式和目的更为清晰和明确,同时,功能性训练的训练方法就通过多个平面、多个环节参与的运动形式[15]。在这些观点当中,大部分仅仅只限于对于功能性训练浅层次的解读,缺乏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对于功能性训练的定义大相径庭。首先综合已有研究,认为功能性训练就是在遵循人体运动链的基础之上,依据目标动作模型,在身体非稳定状态下而进行的多种形式、众多运动单位参与的训练,训练的特点是高度的专项化与基础训练和结合,最终的目标是促进练习者机体的康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或者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这些研究缺乏从基础理论地探索,大多在宏观上进行概括,过多地倾向于实践,缺乏基本的理论支撑。若究其本质,功能性训练与运动适应论属同宗同源,二者均最初应用于医学康复,但不同的是后者作为理论基础延伸到运动训练当中,前者则是以实践方法作用于运动训练实践。笔者认为,功能性训练就是以运动员为核心,以身体运动链为基础,以目标动作模式为切入点,基于非稳定环境条件下而对机体的不同部位施加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刺激并促使运动员不断适应的过程,其本质就是局部适应。

2 功能性训练的先进性

功能性训练是现代体能训练体系中的一环,是以大数据分析和对运动员进行系统评价为基础,以动作模式训练为专项基础,在不同负荷和速度刺激条件下,完成多关节、多维度且具有本体感受性的动作训练方法[16]。

2.1训练理念先进性

2.1.1 基于动作模式进行训练。动作模式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动作的方法[17]。任何运动,都是有多肌肉、多关节、多动作在非稳定环境下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身体不断通过反馈系统控制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人体的基本的七大运动素质,最终是身体的状态适应动作的质量要求。功能性训练就是在运动的动作模式的理念之下开展对人体的各项素质的训练,与动作要求相契合,是更高度的专项训练,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锻炼了动作的非主导素质,可以说。功能性训练在运动动作模式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训练的补充和升华,将专项训练和基础训练做到了最好的中和,使得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2.1.2 更好地衔接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在传统训练中,体能训练专指对人体的体能进行专门训练,训练多以力量训练为主,本着“三从一大”的原则,这在基础训练阶段是较为实用的,但随着运动员水平的提高,这种单一的、纯粹的体能训练已不能满足运动员提高成绩的需求,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体能要求,这种不同的体能要求该如何体现在体能训练之中,这一直是在运动训练领域众多专家和教练员关注和探索的问题。首先,体能训练必须要时刻与专项相结合,也就是与动作技术相结合,功能性训练则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其动力链训练理念,更好地契合了体技能相结合的训练,并且在训练中强调的不是次数与数量,而是质量和效果,特别是对于完成动作的相关主导关节、肌肉的训练,更是在质不在量,更大程度上在减少运动员体能消耗的同时完成高质量的动作,使动作可以在更高的程度上达到自动化。

2.1.3 重视运动员本体感觉。在体院版《运动生理学》中将本体感觉描述为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梭)受到刺激所产生的躯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也称为运动觉。功能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多种器材设施,以运动员的运动项目为要求,设计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的身体姿势练习,并依据运动员自身感觉为中心,施以不同形式的和性质负荷刺激,来完成整个训练过程。

2.2训练方法的先进性

2.2.1 核心力量的重新定义。传统训练中的“核心”专指腰腹力量,而功能性训将核心定义为躯干力量,也就是说,所有参与动作的主导的力量定义为该项目的核心力量,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核心力量,在所有运动项目的共核在于赋予脊椎上的肌肉群,这样,在训练过程中,更具运动链理念,训练就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以减少训练的无效性,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更加全面,丰富机体某些部位的薄弱点,避免由于某些部位能力的缺失,造成的运动损伤。

2.2 震动训练的实效性。震动训练是指将运动员置于某种人为制造的某种动态的不稳定的状态下,在外界施加或不施加刺激的条件下,完成身体的稳定并可以完成规定动作的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更加契合比赛的性质,笔者意为是高度相似甚至超越比赛强度的模拟训练法,可以更加精细地对运动员的各部位的小肌群进行有效的训练,还可以促使运动员更快地进入比赛节奏,特别是在对抗项目当中,运动员可以更加合理地处理某些对身体有伤害的刺激,并且可以最大程度地完成动作。

2.2.3 悬吊训练有效性。悬吊训练是指将身体的某一部位固定,其他部位处于非控制状态,是非控完成规定动作的训练过程。这一训练过程,可以充分锻炼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好地训练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的合理分配,并且,悬吊训练可以更好地锻炼和发展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更好地促进核心肌群的发展。同时,有研究证明,经过悬吊训练后,运动损伤有所好转。

3 功能性训练的科学基础

功能性训练最早起源于运动康复,其训练核心在于注重核心训练,注重动作模式和运动链,训练过程强调本体感觉,其训练特征与1956年塞利所提出的运动适应论异曲同工。

3.1运动适应理论的源起

运动适应理论是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塞利基于病理学的视角提出的,他指出“应激”和“适应”是各种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18]。某些刺激对于生物体所产生的侵害性可分为专门病源性刺激和非专门病源性刺激2个部分组成,非专门病源性刺激机体,机体所产生的反应被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这种“适应”分为生理、心理、外部环境等不同的形式[19]。1956年,塞利所编写的《生命的应激》问世,标志着运动适应理论的确立。书中写到:“一般适应综合征或应激反应是一个过程,并且具有三个阶段:警戒,抵御,衰竭”[20]。警戒指机体在外界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功能的唤醒或器官的动员,可分为冲击阶段和预防阶段;抵御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和忍耐;衰竭外界刺激使机体产生过度的疲劳,机体内的5-羟色胺等物质会促使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增强,如果持续运动,则会导致能源物质的耗竭,产生疲劳。这三个阶段需要运动员自身的体会与感悟,也就是功能性训练中的对运动员本体感觉的要求,在1976年,塞利又提出“局部适应”的观点:“生物的某些器官、功能通过外界刺激改变内部结构(主要指蛋白质),从而逐步使局部发生适应”[21]。这一观点可以说是功能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本质上可以说是“局部适应理论”的升华。

运动适应理论在宏观上就是“机体对外界环境自然适应的过程”,运动训练本质上就是不同形式的应激源,负荷就是外界对机体的刺激,而适应则是机体对负荷的“代偿性”变化,这种变化受时间、空间影响,变化的大小、优劣、速度也十分迥异,变化的程度实则是代表着运动能力的变化水平[22]。在微观上,运动适应理论的核心在于“一般适应综合征”及其中的三个阶段:警戒、抵御和衰竭,重点在于机体在刺激作用下这三个阶段的转换[23]。在机体受到负荷刺激时,机体首先进入“警戒”阶段,参与运动的各器官、系统的工作强度显著提升,刺激作用时间的增加随之负荷也在增大,机体开始逐渐进入“抵御”阶段,机体的各器官系统不断地与外界刺激(主要指运动负荷)进行对抗,刺激与抵御持续进行,运动能力的增长也主要是在这个阶段,机体在对抗外界刺激的过程中运动能力逐渐得到提升,机体的器官、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逐渐发生局部适应性的改变,然而,这种抵御状态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向外界刺激的长时间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抵御活动导致机体能源耗竭,使机体产生疲劳,疲劳持续地积累导致机体的功能动作出现障碍,主要原因是参与运动的系统、器官发生暂时性的功能紊乱,如果负荷急需持续增加,轻者会导致竞技能力的下降和过度训练,重者则会出现运动损伤甚至运动性疾病。

3.2功能性训练与运动适应论的高度契合

功能性训练和运动适应论都最初应用于康复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功能性训练的方法、理念均是以运动适应论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功能性训练追求的是一种高度的专项化的训练与基础训练的相结合,这种结合,需要于运动员自身的适应和感知,这种适应和感知就是建立在运动适应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在核心肌群训练中,功能性训练对核心肌群做了重新的定义,训练过程中重视所有与运动动作相关的肌群,并且在训练过程中,强调多维的、多关节、多角度的“三多训练”,这就是在本质上设计并控制刺激源,使机体的不同部位的肌肉可以更好地达到对刺激强度的适应,并使得各个肌群的力量协调发展;悬吊训练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美国对于伤病的治疗,其实质也是核心训练的一个体现,在训练过程中,将身体某些部位用绳索悬挂起来,是身体在不稳定的支撑状态下完成规定的动作,注重的是发展机体控制能力和深层肌肉,在训练过程中,身体为维持平衡完成规定的动作,必须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神经—肌肉的本体感觉,这种训练是运动适应理论中“警戒”阶段的最好体现,以最快的速度调动全身80%以上的运动单位,使其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受益;震动训练是一种利用医疗器械,通过振动来诱发肌紧张,也就是通过外界的帮助来提升机体的警戒,从而,更好使防御阶段出现,在振动训练过程中,机体历经时间较少,但效果明显,特别是对于小肌肉的力量以及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体感觉训练是指集体通过自身对刺激和疲劳的感知程度而进行的一种训练,遵循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这一模式,更加注重于运动员对训练环境的自我把握和控制,并且逐渐适应的一个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运动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

4 小 结

功能性训练作为训练领域的一种新的理念,是对体能训练的补充和升华。在美国,虽然功能性训练具有完备的训练基础理论体系,但自引入我国以来,在训练界引起很大轰动,但应该首先清晰,功能性训练并不是完整的训练体系,不能完全代替现代的运动训练。同时,又由于我国相对落后的体能训练体系,导致对于功能性训练的学习和研究过于盲目,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多于理性,大多研究浮于表面,缺乏对其深入理论基础的探究。

实则功能性训练其本质是建立在运动适应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训练方法,是高度的专项训练与基础训练相结合的一种训练模式,以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为中心,通过正负反馈系统的反馈来确定外部刺激的性质和强弱,使训练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其训练基础就是正负反馈系统的信息反馈,其理论基础就是使运动员不断地建立起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

[1] 黎涌明,资薇,陈小平.功能性动作测试( FMS) 应用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13(6):105 -111.

[2] Gray.Efficacy of low load resistive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functional classⅡand Ⅲ[J].J Rheumato,1997(8):1531-1539.

[3] Vern Gambetta,Gray G. 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J].Train ing &Conditioning,1995(2):25-30.

[4] Gray C.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the torso[J].NSCA Journal,1997(4):14-19.

[5] Boyle M. Advance in Functional Training[M].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2010.

[6] Boyle M.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ts[M].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2003.

[7] Gambetta V,Gray G. 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J].Training&Conditioning,1995(2):25-30.

[8] Komi P V. Physi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 correlates of muscle function effects of muscle structure and stretch-shorten-ing cycleon force and speed[J].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84(12):81-121.

[9] Hinman M R. Whole body vibration:a new exercise approach,Department of Physical Therapy[C].TheUniversity of Texas Medical Branch.

[10] Gambetta V,Grey G. Following the functional path[EB/OL].http://www.gambetta.com.

[11] Billforan. 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袁守龙,刘爱杰,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2] 格雷·库克.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张英波,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13] 董德龙,等.振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05-108

[14] 李丹阳.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0):71-75.

[15] 姜宏斌.功能性训练概念辨析与理论架构的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5,22(4):125-128.

[16]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03.

[17] 姜宏斌.功能性训练与人体功能链的若干训练学问题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3,20(6):98-101

[18] SELYE H. A syndrome produced by diverse nocuous agents[J].Nature,1936,138 (2):230-231.

[19] SELYE H. Einführung in die Lehre vom Adaptationssyndrom[M].G. Thieme,Stuttgart,1953.

[20] SELYE H. The Stress of Life[M].New York: McGraw-Hill,1956.

[21] SELYE H. Stress in Health and Disease[M].Butterworth, BosBoston,1976.

[22] 陈小平.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模型的演变—从超量恢复学说到运动适应理论[J].体育科学,2017,37(1):3-11.

[23] 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训练方法体能训练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谈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方法与答题技巧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