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就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壮丽图景

2018-02-05张子乐

北京纪事 2018年2期
关键词:门头沟京西门头沟区

京西门头沟地处大西山的核心地带,总面积约1455平方公里,98.5%是山地,永定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区。东与石景山、海淀接壤,南与丰台、房山相连,西与河北省涞水、涿鹿为邻,北与昌平区和河北省怀来县交界。门头沟区是首都的西部生态屏障,是北京城的发源之地。这里有北京最高峰——东灵山,有京都第一寺——潭柘寺,有历史文化遗产——京西古村落群,还有北京道路的活化石——京西古道。

门头沟区的历史文化名片

京西门头沟地处京畿要地,其东低西高的地理特征,以及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及其支流经年累月的贯穿切割,辖区内群山耸立、沟壑纵横、飞瀑流泉、森林茂密,自然风光奇特秀美,是名副其实的百里山水画廊。自古以来,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通过永定河大峡谷沟通往来,相互交融,形成了以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门头沟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6张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名片”。

(一)古村古道文化

门头沟区有罕见的山地古村落群——爨底下、灵水、琉璃渠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还有见证着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千万年来相互交往的京西古道。

门头沟区是大西山的主体部分,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通往三晋大地、蒙古高原的必经之路——西山所产煤炭、石灰、木材以及干鲜果品都要通过山道往来转运。经年累月,这些古道逐渐形成了一张道路网,覆盖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门头沟区的古道主要有商道、军道和香道等。亘古的路网在门头沟区蜿蜒盘旋,日久年深,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与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观,成为京西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为世人展示了北京城市深厚历史内涵的一个独特的侧面。

门头沟区的古道串联起了一座座古村落,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村落文化”。古村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门头沟区是北京市古村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传统文化内涵最丰富、研究价值最高的地方。大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是门头沟区一笔特殊的财富。

门头沟地区在辽金元时期已有清水斋堂、青白口、三家店等30个古村。明清时期,由于供应北京城的生活物资,门头沟村落形成进入高峰期。现有村落见于明清记载的有102个,见于清代记载的有112个。现基本保留古村面貌的有54个,约占北京市现存古村落的70%。其中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北京市21个中国传统村落中,门头沟有12个。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延续性,是门头沟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

(二)民间习俗文化

考古工作者曾在门头沟区的王平村、东胡林和齐家庄村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至晚期的石器制品,在前桑峪村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骨化石,说明早在11万年以前人类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特别是2003年东胡林遗址的新发现,填补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研究的一段空白,对人类尤其是北京人从山顶洞居住向平原居住发展提供了重大科研依据。龙泉务辽代瓷窑一次出土万余件各类器物,更说明了这个地区久远的进步和文明。

祖祖辈辈生活在门头沟山间的人们,从事着各种不同的行业,习俗风尚也是多姿多彩。煤矿和琉璃窑吸引了远近各地的工人;守备长城边关的军户大部分来自南方;穿梭于关城内外的行商则带来了山峡塞北的风物……门头沟地区逐渐成为远近五方杂处之地,农、工、军、商百业汇聚之所。人们带来了家乡的民俗和各自行业的习风,形成了门头沟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民间花会、妙峰山庙会、京西太平鼓、千军台及庄户古幡会、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龙泉务大鼓会、琉璃渠五虎少林会,都是门头沟颇值得称道的民俗文化珍品。其中,京西太平鼓、妙峰山香会、琉璃烧造技艺、庄户千军台古幡会等四颗文化明珠,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门头沟区的地方戏曲更是珠辉玉映、群星荟萃——有流传几百年、曲调高亢的山梆子戏,有风格独特的秧歌古装戏,有年代久远的北京西派皮影戏,有婉转抒情的西路评剧前身蹦蹦戏。

门头沟民俗保留下来的基本是明清以来的民俗,其中既传承着古代的民俗遗存,又蕴涵着各时代民间信仰、民间文化的丰富营养。1925年顾颉刚等五位北大学者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为期三天的调查,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从那时起妙峰山成为我国民俗学研究基地。门头沟区域内,花会庙会、民间戏曲及音乐、民间艺术、信仰和祭祀习俗、生产生活习俗等留存丰富,是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三)宗教寺庙文化

门头沟区千百年来一直是京畿重地,是农耕、游牧、渔猎文明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多种宗教在这里留下踪迹,特别是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传统信仰,乃至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印记。

门头沟拥有众多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代表性寺庙。

戒台寺是辽至元中期北方佛教律宗中心,建有全国最大佛教戒坛,为佛教最高学府;潭柘寺是金代禅宗临济宗的中心,在民间享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美誉;仰山栖隐寺在辽、金、元三代是禅宗曹洞宗的中心;淤白村白瀑寺在金代是华严宗的中心,这些寺庙在北京的佛教界都占有显著地位。道教有燕家台的通仙观、木城涧的玉皇庙、石门营的玄真观,均为全真教龙门派祖庭白云观的下院。民间神庙有妙峰山的娘娘庙,是一座集佛、道、儒、民间崇拜为一身的庙宇,庙会的规模号称“华北第一”,鼎盛时香客多达百万。endprint

(四)红色历史文化

回首近现代革命斗争的历史,从门头沟煤矿窑工的反抗,到京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抵御英帝国主义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门头沟人民用生命和热血绘就了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

京西山区群山连绵,山高谷深,最适合开展的是山地运动战。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斋堂川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领导整个北京地区的抗日斗争,成为插在日军华北统治中心的一把尖刀。八路军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解放战争时期,门头沟地区又是人民军队挺进北京城的坚固后方阵地。

门头沟地区人民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的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与、推动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是京西人民对抗战的重大贡献。1938年,肖克、马辉之率部到斋堂上下清水村成立冀热察挺进军,开展敌后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支援平北、冀东抗日做出贡献。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王家山惨案遗址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五)生态山水文化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北京段共170千米,其中门头沟段100.5 千米。永定河是北京的第一大河,滋养了这座城市,因而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的永定河由于含泥沙量大,易导致河道淤塞,因而经常改道,北京城里的后海、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龙潭湖等水面都是永定河故道的遗存,在永定河水的余波中孕育了北京城千年不绝的灵气与妖娆。

永定河90多公里的百里山峡串起珠窝水库、落坡岭水库、斋堂水库、三家店水库的水域风光,被誉为“百里画廊”。西山山地占区境98.5%,境内山脉纵横,山体高大,重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著名的有北京地区最高峰东灵山,海拔2303米;素有华北天然动植物园之称的百花山。这里是天然地质博物馆,早在1916年国家地质研究所重点调查并撰著《北京西山地质志》,由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在北京西山广泛分布,所以以这里的地名命名的地质名词达数十个之多。

(六)京西煤業文化

门头沟盛产煤炭,有上千年的采煤历史,关于这段历史,民国年间的《房山县志》上有“发韧于辽金之前,滥觞于元明之后”之说。京西煤田开采始于辽代,元代开始大量开采。到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门头沟地区共有煤窑447座。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19世纪末,民族资本在圈门、杨坨开办通兴、中兴煤矿,北京近代煤矿由此产生。1896年中美合办通兴煤矿,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外合办企业。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一批中英合办煤矿。京西煤矿是北京地区最早的现代工业发祥地,它带动了运煤铁路、桥梁工业的发展,为电力、机械制造、冶炼和石化等工业提供能源,京西煤业对北京城市建设与生活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煤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项目规划形成初步成果

2017年新春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讲话第一次明确指出北京历史文化的基本性质,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密切关联;明确提出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保护、整体研究、整体传承发展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推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实现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整体保护,发挥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落实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门头沟区正在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以境内丰富文物遗产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纽带,融合相关自然生态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将本区打造成为传承历史、创造未来的文化发展综合体。

在项目规划过程中,门头沟区充分考虑了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及委员提案中提出的宝贵意见,统筹兼顾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发展。优化西山文化带的空间结构,推动特色文化旅游、精品休闲度假小镇和乡村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景观保护力度,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度。

“十三五”时期是门头沟区强化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加快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区的关键阶段,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突出生态涵养、旅游文化、科技创新三大功能有机融合,将门头沟区打造成为“和谐宜居滨水山城,全域景区化百里画廊”。

目前,门头沟区围绕西山文化带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项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统筹布局:

(一)形成永定河文化品牌

门头沟区深入挖掘历史文脉资源,沿永定河布局一批高水准、标志性的文化项目,系统展示西山—永定河文化图景。主要围绕古村落、古道、古寺庙形成大节点文化景区,建设遗址公园和红色抗战历史文化长廊。

门头沟区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在培育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上挖掘新潜力,持续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业同步发展,实施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设立京西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实施国家步道、交通服务站、旅游港湾等一批项目,完成潭戒景区整体修复,推出南石洋大峡谷、定都峰等一批景区,精品旅游村、旅游户建设和古村落保护开发成效明显,爨底下等 10 个村成为中国传统村落。

(二)打造西山永定河景观长廊

生态涵养功能是中央、市委赋予门头沟的政治责任,必须坚持生态立区战略,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切实建设好首都西部生态屏障。

目前,门头沟区正在加快山区生态修复和永定河山峡段生态修复工程的步伐,开展永定河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营造山水相依的绿色景观长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休闲步道建设,整体构建景观带。

(三)促进重点区域发展

依托西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景观优势,推动灵山等重点旅游组团发展,通过三个重点镇和大台地区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发展文旅金融、文化创意、主题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文化经济走廊,整体构建发展带。

门头沟区始终坚持生态这张发展底牌,按照构建资源节约、节能低耗的绿色产业体系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培育。

(四)推动跨区域合作

围绕西山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河北涿鹿等地开展文化、生态、产业等多方面合作,积极拓宽合作领域,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当前,门头沟区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轻轨S1线、长安街西延、采空棚户区改造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实施,为地区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新形势、新机遇,门头沟区提出了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着力打造首都西部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总体思路。同时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建设、生态涵养、民生改善及社会建设五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全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首都功能拓展的重要承载区和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这一美好的蓝图将很快得以实现,这块神奇的土地会更加美好壮丽,社会更加文明进步,文化更加多彩多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和谐、幸福。

(编辑·张子乐)

kelemyt@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门头沟京西门头沟区
门头沟区总工会机关党支部开展机关进社区共建活动
北京京西古道改造将使用大量天然石材
门头沟区委:着力系统打造“红色门头沟”党建品牌
2015-2016年北京市门头沟区在校中小学生视力不良与营养状况
北京市门头沟新城河道综合治理的探讨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小学成果展示
北京市门头沟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门头沟冬季温暖你的心
八方辐辏秀京西——世界最大生态城将在北京门头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