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烧山火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18-02-05何继勇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患侧

何继勇

(陕西省西安工会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以一侧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发炎引起的面肌麻痹[1]。临床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多见为一侧面部发病且发病急速,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早在《灵枢》就有记载称“口僻”,后世医家有“吊线风”“口眼歪斜”等。此病发病率在我国高达4.25%,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治疗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2-3]。面神经受损的一侧,面肌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异常血流障碍,出现患侧局部温度异常,以低温为主[4]。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间接反映脸部组织器官血液供应与血流、新陈代谢速率、耗氧量等,通过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对疾病的诊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5]。笔者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面瘫患者红外热谱的调节效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神经病学》[6]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制定;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杜元灏、石学敏主编的《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7]。 分期标准:参考于慧娟等[8]报道的“浅议周围性面瘫的分期”。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病程处于急性期的单侧周围性面瘫;首次发病者;年龄15~70岁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依从性好。排除标准: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侵犯颞骨的肿瘤、后颅凹病变、腮腺炎或腮腺肿、脑外伤等,有关疾病鉴别诊断标准参见《神经病学》[6];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和精神病患者;亨特综合征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剔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而被误入的病例;纳入后,受试者依从性差,未能按设计方案完成试验者,或有明显的干预因素影响疗效评定或安全性判定者。脱落标准:试验期间因各种因素而未能完成整个临床试验方案者;试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试验期间病情恶化,有可能发生危险而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患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西安工会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面瘫患者7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烧山火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5例(未见脱落与剔除病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B评分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烧山火组选穴:风池、地仓、水沟、下关、四白、合谷。手法:患者急性期3 d以内,针双风池,用烧山火,使针感传到前额,出汗,不留针;患侧合谷,用烧山火,候其温感,水沟向鼻中隔斜刺,以有泪为度;针健侧地仓沿皮透颊车,四白、下关平补平泻,留针15 min。病程4 d以后,取以上穴位,用同样手法,针患侧,留针10 min;静止期增加足三里、内庭、三阴交等穴位。操作[8-9]:烧山火操作,患者取坐位,令患者自然鼻吸口呼,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随其呼气,右手将针刺进至天部,右手拇指、食指向前连续飞3次或9次,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或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即将针进至人部,操作方法同上;然后即将针急进至地部,操作与天部同。飞毕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重插轻提3次促其产生热感。手法毕,随其吸气缓慢将针拨出,急扪针穴,不留针。针具均选用直径0.25 mm,长25 mm与直径0.25 mm,长40 mm华佗牌不锈钢针灸针。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治疗参照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1]中关于面瘫的治疗方法取穴:攒竹、四白、阳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风池、迎香和水沟。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 min。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及分别对两组4个疗程进行比较。红外热成像图:本研究应用FLIR-425型便携式医用红外热成像仪,仪器分辨率320×240,美国FLIR公司。红外热像图处理软件:FLIR Quick Plot version 1.2。操作:采集环境以安静避强光,温度25~28℃,相对湿度控制在35%~70%,无风,无强烈辐射源;针刺前患者休息30 min,情绪稳定,红外摄像头与患者保持1.5 m距离,采集正面、左右侧面。第1个疗程每日1次,第2~4疗程3 d 1次。以4个疗程边形区域温度变化和阳白、迎香、颧髎、地仓、下关三点温度ΔT的变化进行分析。

1.5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10]及面神经HB量表评价治疗前后面部功能变化的情况。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和Excel。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成组设计资料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进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总体有效率均为100.00%,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烧山火组痊愈率为68.57%,高于常规针刺组的 45.71%(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的比较 见表3。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烧山火组HB评分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烧山火组 35 3.79±0.76 1.21±0.37△常规针刺组 35 3.67±0.81 2.01±0.46

2.3 两组疗程比较 烧山火组疗程为(17.21±1.21)d,短于常规针刺组的(26.21±1.22) d(P<0.05)。

2.4 两组患者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比较 见表4,图1,图2。采用边形区域温度测量法,对患侧耳周区、前额区、颧区、口角区和患侧全区在治疗前、治疗后7 d、14d、21 d、28 d温度变化进行分析。在治疗前两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额区、口角区、患区在整个疗程中祛风活络方组与常规针刺相比温度变化明显(P<0.05);耳周区在 7 d、14 d、21 d 温度变化明显(P<0.05);颧区在整个疗程中变化不明显(P>0.05),同时以前额区和口角区变化最明显。

表4 两组患者患侧4区及患侧全区温度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患侧4区及患侧全区温度比较(℃,±s)

与常规针刺组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时间祛风活络方组 治疗前(n=35) 7 d耳周区 前额区 颧区30.2±1.31 29.8±1.28 31.2±1.23 31.2±1.16△ 31.5±1.15△ 31.9±1.02口角区 患区31.5±1.12 30.1±1.03 32.9±1.13△ 31.3±1.07△14 d 33.2±1.12△ 33.8±1.05△ 32.5±1.11 33.7±1.16△ 32.2±1.22△21 d 33.9±1.03△ 34.1±1.21△ 33.1±1.14 34.1±0.91△ 33.3±1.17△28 d 34.1±1.11 34.6±1.03△ 33.8±1.06 35.2±1.03△ 34.1±1.21△常规针刺组 治疗前 30.3±1.26 29.7±1.31 31.3±1.22 31.9±1.09 30.3±1.04(n=35) 7 d 30.3±1.07 30.2±1.04 31.7±1.03 32.2±1.02 30.4±1.21 14 d 31.3±1.21 31.1±1.03 32.4±1.15 32.6±1.03 30.9±1.29 21 d 32.8±1.01 32.9±1.02 32.9±1.01 33.2±1.06 31.8±1.22 28 d 33.9±1.21 33.1±1.06 33.6±1.15 34.2±.11 33.1±1.19

采用点温测量法,测量患健侧阳白、迎香、颧髎、下关和地仓的温度,用温差ΔT表示,记录分析不同治疗时间段的ΔT变化规律,得到ΔT-Time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前7 d即急性期ΔT逐渐增大,在第7日出现峰值,在第7日ΔT逐渐变小,在第2个治疗期间下降明显,3、4个疗程ΔT趋于平稳。

3 讨 论

针刺治疗面瘫具有优势,是WHO推荐针灸疗效确切的疾病之一。早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诸病源候论》及历代医家对面瘫的病名、病因、病位、病机及治疗进行总结[11]。面瘫是由于正气亏虚、脉络不实、营卫失调,风寒侵袭阳明、少阳经脉,气血凝滞,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口角歪向健侧而发病,风邪侵袭是病机的关键,也是治疗的切入点。本病病位在经脉与筋经,指导选穴与针刺方法提供依据。面瘫的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在普遍认为是茎乳孔内的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性疱疹病毒为主)导致面神经水肿、麻痹、损伤[11-13]。根据中西医对发病机理的探讨,祛风活络、通畅血脉,消除炎症水肿,促进面肌运动功能恢复是治疗面瘫的关键。

图1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段穴位温差对比图

图2 左侧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治疗前头面部典型热成像图

研究发现,正常人体面部温度对称度高,分布均匀,局部面部组织左右温差在0.3℃[14]。面神经受损的一侧,面肌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和异常血流障碍,出现患侧局部温度异常,以低温为主[15]。红外热成像技术能灵敏、直观以及客观地反映面瘫患者脸部温度的变化,间接反映病情变化过程,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动态的评估指标[16]。经过针刺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患侧低温区逐渐消失,温差变化减小,说明神经损伤程度减轻。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温差明显下降,以烧山火组明显,提示针刺有助于促进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血氧供应,改善面肌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采用边形区域温度测量法,对患侧耳周区、前额区、颧区、口角区和患侧全区在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21 d、28 d温度变化进行分析,针刺治疗后温度升高,以烧山火组的前额区、口角区变化最为明显,充分说明了“面口合谷收”和烧山火法使“气至病所”促进血脉通畅、加速血液循环,使面部肌肉得到温煦濡养[17]。红外热成像技术安全无创、方便廉价等特点,可以随时对面瘫患者进行温度采集,能够随时指导治疗倾向,指导医师选择穴位、针刺深浅、针刺手法等。通过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烧山火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评价,我们认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针刺面部时先健侧后患侧、选穴宜少、宜弱刺激、轻刺激、浅刺激。通过调理经络,祛风散邪,提高面神经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面肌运动功能恢复,促使神经再生和加速新陈代谢,恢复机体功能,促进面瘫的恢复。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69.

[2] 许芹.周围性面瘫致病相关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 季结,李妍,李桂平.评价面瘫常用量表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421-422.

[4] 张栋.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J].中国针灸,2004,24(1):68-75.

[5] Smetankin IG.Capacities of infrared teleradiopy rometry indetermining the temperature of a corneal wound during cataract phacoemulsification[J].Vestn Oftalmol,2009,125(5):12-15.

[6]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1.

[7] 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6-107.

[8] 于慧娟,刘衍凤,杨颖,等.浅议周围性面瘫的分期[J].中外健康文摘,2012,40(9):451.

[9] 郑愧山.郑氏针灸全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0.

[11]王明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12]Katsic SK,Beard CM,Wiederholt WC,et,al.Incidence, clin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 in Bell′s palsy,Rochester,Minnesota,1968-1982 [J].Annals of neurology,2004,20(5):622-627.

[13]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1):7-10.

[14]刘旭龙.基于红外热成像图的Bell面瘫客观评估与选穴方法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

[15]张栋.针灸原理和经络研究中红外热像技术的应用[J].中国针灸,2004,24(1):68-75.

[16]高宇红,薛毅珑,罗芸,等.远红外热成像可作为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评价指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13):2373-2376.

[17]宋晓晶,张栋.针刺合谷与光明穴在面部红外热像显示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1):51-54.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患侧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更 正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中耳炎2 472例术中面神经情况及处理分析△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