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非药物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研究*

2018-02-05杨云芳杨思进江云东唐红梅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1期
关键词:证候神经功能脑梗死

杨云芳 白 雪 杨思进 江云东 黄 江 唐红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国是脑卒中的重灾区[1],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 60%~80%[2]。其具有“三高一多”的特点,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3]。绝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经过积极救治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报道其致残率高达86.5%[4],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降低其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已迫在眉睫。本研究主要观察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非药物治疗,如穴位敷贴、针刺、推拿、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中药熏洗,观察中医非药物治疗对患者中医症状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以期为选用相应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本病,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供临床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中医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6]。脑梗死分期参照《神经病学》[7]。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标准者;首次发病,既往无脑卒中病史;发病 3 d 内入院;有神经功能缺损,NIHSS 评分 4~20 分[8];能够配合采集临床资料,或有家属熟悉病情者[9]。排除标准:伴有严重的心脏或肝、肾功能衰竭患者;恶性肿瘤或伴有严重的全身感染;合并有糖尿病患者;有行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指征的患者;有代谢性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拒绝治疗或因患有精神疾患等无法配合治疗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脑病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86例,其中男性498例,女性488例;年龄39~84岁,平均(64.25±4.7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案 对照组给予拜阿司匹林 (拜耳医药,规格:100 mg/片,批号:BJ09743)100 mg,每日 1 次,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0 mg/片,批号:121113,141121)20 mg,每晚 1 次,口服;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20 mL∶30 mg/支,批号:1212276,1412153)30 mg 每 12 小时静脉滴注;血塞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格:400 mg/支,批号:120A28)400 mg,每日 1 次,静脉滴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非药物治疗。1)穴位敷贴(上海丰泽园医药研究所研发):选穴外关、足三里、曲池、三阴交。2)针刺:选穴顶颞前斜线、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条口、太冲、阴陵泉、三阴交。3)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由科室的神经功能重建仪统一训练 (选穴和刺激强度均一致)。4)中药熏洗:选用本院的院内制剂“中风1号”药液,由科室的中药熏洗仪进行熏洗。疗程均为2周。

1.4 观察项目 1)中医症状评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中风病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2)神经功能障碍评估:采用NIHSS进行评分。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进行评分。

1.5 疗效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2)西医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上。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计算公式为[(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其余的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n)

2.2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治疗组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比较(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治疗组肺炎、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相当(P>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10-12],中医药在治疗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病残程度、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中医药对脑梗死的治疗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采用单一的西药或中药治疗均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结合康复训练、针灸和吞咽功能、舌体功能训练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疗效[13-15]。

临床观察发现,中医非药物治疗不但可以减轻患者服药的痛苦和降低药物副作用,而且可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针对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理、早期介入中医非药物治疗。本研究观察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在治疗有效的病例中以基本痊愈和显著进步的病例数居多,恶化的病例数极少,肺炎、上消化道出血和吞咽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有效的病例中则以进步的病例数居多,治疗后无变化和恶化的病例数明显增加,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

中医非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受益[16]。因此我们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不仅要重视常规中药汤剂、中药静脉制剂的使用,同时也不能忽视穴位敷贴、针灸、推拿、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中药熏洗等非药物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力争让患者得到综合全面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从而最大程度的促进患者恢复,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本研究对本院脑病科986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别采用基础治疗和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非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下一步将以此作为研究中医非药物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切入点,以便制定最佳诊疗方案,提高中医非药物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1] Wenzhi Wang,Bin Jiang, Haixin Sun,et al.Prevalence,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in China:Resultsfrom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urvey of 480,687 Adults.Circulation[J].Circulation,2017,135(8):759-771.

[2] Xiaobin Wang,Xianhui Qin,Hakan Demirtas,et al.Efficacy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stroke prevention:a metaanalysis[J].Lancet,2007,369(9576):1876-1882.

[3] 张薇,范宇威,高静.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6):699-703.

[4] 王玉果.脑卒中偏瘫136例的早期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0(35):8730.

[5]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4.

[7] 贾建平,陈生第.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4.

[8] 王陇德,贾建平,霍勇.脑卒中的内科干预[M].北京: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2012:59.

[9] 赵景茹,董立朋,张若曦,等.非药物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察[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7):415-417.

[10]白雪,罗钢,杨思进,等.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4,55(9):768-771.

[11]唐红梅,白雪.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优势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1 年 17(10):90-92.

[12]蔡晓斌,朱治山,郭瑾,等.多穴位电针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10-13.

[13]盛鹏杰,王向荣,徐海玲,等.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对急性脑枚塞偏瘫的即刻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9):46-48.

[14]李树强,贾传宇,许梦雅.Bobath疗法配合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78-79.

[15]杨爱国,闫新华,赵然,等.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2):105-108.

[16]常静玲,柳金英,周莉,等.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2):549-552.

猜你喜欢

证候神经功能脑梗死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初探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