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科技成果产业转移难的瓶颈

2018-02-04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正国

中国科技产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家

◎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 杨正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明确了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到创新,就离不开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个话题。当前,中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认为,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大学和企业的关系。大学的主要使命是人才培养,总结和传授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历史上,大学并没有发展产业的传统,也缺乏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实际上,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大学,而产业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当前,我们有太多的大学被赋予了产业化的使命,很多高校还成立了产业化办公室,让科学家和大学去直接从事市场经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我认为,大学就应该专心科研与教育,产业化应该交给企业去做,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各尽所长,协同发展。

二是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是我国的普遍现象。为什么难,我认为是因为搞混了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评审机制和资源分配问题。首先,很多项目在立项时没有考虑项目的商业化前景,或者一开始觉得有商业化价值,但在项目实施之后发现没有商业化价值。其次,大部分科研项目依靠的是财政经费,政府对科研方向的影响力一定会大于市场,这样肯定会带来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脱钩现象。

三是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角色关系。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两条腿,两者本应相互配合,互为支撑。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肯定科学家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家这个重要角色。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有崇尚知识分子的传统,很多国人因此片面地扩大了科学家在创新发展中的使命,认为科学家可以完成产学研的全程,但这个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科学家的专长是总结新知识,研发新技术,并不是去发现市场中的不均衡,创造新的利润点。事实上,很多科学家也缺乏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缺乏对机遇的掌控能力,缺乏对资本的引入能力。将新知识、新技术变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必须依靠企业家的创造性劳动。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百倍于科学家的风险,他们才是创新发展真正的主角。

搞清了这三种关系,就可以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瓶颈。因此,我建议:(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建立以企业家为主导,以科学家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模式。(二)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合体。将资源配置由过去的重点投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改为重点投向支持企业建设各级研发中心。要逐步形成以企业订单式研发为主的科研体系。(三)各省工商联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通过工商联发挥桥梁作用、平台作用、居间作用,通过第三方机构以公司化运营模式,全面对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强调以契约精神、法律意识为原则,协调并分别保护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利益(陕西省工商联已经在2017年底率先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四)建立大中小企业和大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大企业资金充沛但创新不足的问题;二是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强劲但资金技术不足的问题;三是大学技术雄厚但与大中小企业需求不能精准对接的问题。将大型企业的资金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结合,将企业的资金与大学的技术结合,让大企业通过收购大学新技术、并购中小公司等,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

通过以上措施,把企业和大学、企业家和科学家、资本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能够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瓶颈,最终实现全面创新驱动。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家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魔芋产业化,打开致富新大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