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心血管后遗症康复治疗的心理护理效果

2018-01-31王晶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康复治疗心理护理老年人

王晶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血管后遗症康复治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200例心血管后遗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和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 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前性格特点及护理后各不良心理类型所占比例。结果 护理前, 对照组生活不规律者占53%(53/100), 性格暴躁者占26%(26/100), 情绪紧张者占36%(36/100);观察组生活不规律者占52%(52/100), 性格暴躁者占25%(25/100), 情绪紧张者占35%(35/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对照组满不在乎型占41%(41/100), 忧郁心理型占32%(32/100), 悲观绝望型占36%(36/100), 焦虑心理型占20%(20/100), 怀疑心理型占14%(14/100);观察组满不在乎型占17%(17/100), 忧郁心理型占10%(10/100), 悲观绝望型占23%(23/100), 焦虑心理型占8%(8/100), 怀疑心理型占4%(4/100);观察组各不良心理类型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心血管后遗症患者接受心理护理,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心血管后遗症;康复治疗;心理护理;老年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4.091

心血管病在老年群体中发病率很高, 占第一位, 老年住院患者约有20%患有心血管病[1-3]。心血管病患者症状缺乏典型性, 病程长, 后遗症康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些患者反复多次住院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产生了抵触情绪[4-6], 因此在对药物治疗给予重视的同时, 也需要对患者提供心理护理,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此次本院就心理护理的效果开展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00例心血管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高血压95例, 冠心病75例, 心肌病4例, 心肌梗死18例, 心律失常8例, 伴有心功能不全者16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男64例, 女36例,

年龄61~87岁, 平均年龄(72.0±5.0)岁。对照组男61例, 女39例;年龄60~85岁, 平均年龄(72.4±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 为患者进行降压治疗、降颅内压治疗、抗凝溶栓治疗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强迫症、敌对情绪等, 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主诉进行倾听, 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对患者给予理解, 保护患者的自尊心。为患者进行疾病的原因、治疗等讲解, 要有耐心, 盡量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担心。主动对患者给予安慰和关心, 多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叮嘱患者家属要多探视患者, 消除患者的孤独寂寞感, 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温暖, 让患者能够有积极治疗的信心。②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由于脑血管意外、心绞痛、脑梗死等急症接受治疗, 环境突然改变、疾病的突然发生都会让患者内心焦虑、躁动、紧张、愁眉不展, 这些情绪状态会引起植物神经系统亢奋, 加快心率, 升高血压, 骨骼肌收缩而引起手部颤动, 心脏负荷较高。为患者进行医院环境的介绍, 叮嘱患者焦虑会让其病情更加严重, 需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③为患者提供躯体症状的护理和生活护理, 关心患者的日常生活状况, 及时给予帮助, 为患者解决实际的问题。提供用药指导, 鼓励患者自我保健, 能够独立处理自身的一些问题, 减少对家人的依赖性, 增强锻炼, 减轻症状。④告知患者不要紧张, 劝慰老年患者正视疾病, 不要逃避, 稳定情绪。介绍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 为患者提供指导,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⑤对敌对情绪患者, 给予宽容和安抚, 对其思维方式进行引导, 尽量消除其敌对情绪, 不要和患者产生正面冲突, 多鼓励患者家属和患者沟通, 通过家庭的温馨氛围化解患者的敌对情绪。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对其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做正常评估, 采用问卷调查, 包括姓名、年龄、职业、对疾病的态度、不适症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情绪心理反应、患病前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等。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性格特点及护理后各不良心理类型(满不在乎型、忧郁心理型、悲观绝望型、焦虑心理型、怀疑心理型)所占比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 对照组生活不规律者占53%(53/100), 性格暴躁者占26%(26/100), 情绪紧张者占36%(36/100);观察组生活不规律者占52%(52/100), 性格暴躁者占25%(25/100), 情绪紧张者占35%(35/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对照组满不在乎型占41%(41/100), 忧郁心理型占32%(32/100), 悲观绝望型占36%(36/100), 焦虑心理型占20%

(20/100), 怀疑心理型占14%(14/100);观察组满不在乎型占

17%(17/100), 忧郁心理型占10%(10/100), 悲观绝望型占23%

(23/100), 焦虑心理型占8%(8/100), 怀疑心理型占4%(4/100);观察组各不良心理类型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3 讨论

心血管病患者接受治疗时不良心理情绪比较严重, 常见的有焦虑、抑郁等, 而且患者可能还会合并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等症状。所以需要为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训练。老年心血管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使用心理护理的内容包括:①忧郁心理的护理。患者发病后在后遗症康复期接受的药物治疗时间比较长, 患者内心的压力非常大, 因为疾病对患者的身体, 家庭产生的负担, 让患者容易出现心悸和头晕症状, 患者被动的依赖会让患者内心产生绝望感, 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负面情绪释放心理治疗, 结合生活指导, 让患者放松, 和患者接触的时候保持亲切, 富有耐心, 让患者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明确, 善于倾听, 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②悲观绝望心理的护理。这类患者比较封闭自我, 心理接受能力低, 比较沉默。护理人员首先要热情主动的和患者交流, 建立较为轻松的交流氛围, 为患者建立积极治疗的信心, 指导患者自我调节, 介绍康复病例消除患者的疑虑, 让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③焦虑心理的护理。心血管病患者后遗症康复期的心神不宁, 睡眠质量较差[7-10], 这是因为抑郁情绪所导致的内源性症状, 目前尚未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更突出, 需要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 然后精心休养, 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传递治疗有效的信息, 让患者能够配合治疗。④惧怕复发心理的护理。因为复发的原因, 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是否能治好保持怀疑态度, 检查和治疗不积极, 情绪躁动,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引用实例让患者明白该疾病的复发是可能的, 但并不是不治之症, 需要将患者的治疗情绪变得主动, 配合治疗。⑤健康宣教。患者康复期有很多的危险因素存在, 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性这些因素进行健康教育, 为患者测量血压, 监控血糖, 定期检查凝血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 对照组生活不规律者占53%(53/100), 性格暴躁者占26%(26/100), 情绪紧张者占36%

(36/100);观察组生活不规律者占52%(52/100), 性格暴躁者占25%(25/100), 情绪紧张者占35%(35/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对照组满不在乎型占41%(41/100), 忧郁心理型占32%(32/100), 悲观绝望型占36%(36/100), 焦虑心理型占20%(20/100), 怀疑心理型占14%(14/100);观察组满不在乎型占17%(17/100), 忧郁心理型占10%(10/100), 悲观绝望型占23%(23/100), 焦虑心理型占8%(8/100), 怀疑心理型占4%(4/100);观察组各不良心理类型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老年心血管后遗症患者接受心理护理, 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朱家蔷.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中国卫生产业, 2012(4):

74.

[2] 廖梅芳, 李萍, 陈思. 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探讨.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17):295.

[3] 付丽萍. 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362-363.

[4] 钟萍.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10):1779.

[5] 陈丽丽. 为脑卒中患者实施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对其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当代医药论丛, 2015(8):75-76.

[6] 戴叶花, 李小英, 贺棋, 等. 脑卒中患者与家属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 护理学报, 2014(2):26-28.

[7] 黄雪珠.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36):97-98.

[8] 唐月. 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 医学美學美容旬刊, 2015(3):420-421.

[9] 王楼照. 老年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社区心理护理.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6(4):398.

[10] 敖卓东, 廖敏, 王志平. 老年人脑梗死在康复疗养中的护理. 中国疗养医学, 2000(6):74-76.

[收稿日期:2017-10-26]endprint

猜你喜欢

康复治疗心理护理老年人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老年人的“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