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生育情况及新生儿发育对疾病的影响

2018-01-31许俊亭张育芬陈巧灵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女性生育

许俊亭 张育芬 陈巧灵

【摘要】 目的 探讨女性抑郁障碍患者的生育情况及所育新生儿发育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 观察并比较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不同性别、是否足月分娩、新生儿不同体重情况、不同分娩方法、是否缺氧、有无先天性疾病、新生儿发育与同龄相比是否类似、新生儿是否健康、孕期是否行精神咨询, 62例有怀孕史患者中第1次怀孕是否为意外怀孕、生育对疾病有无消极影响, 以及74例纳入研究患者中不同孕次、有无流产史者的抑郁程度。结果 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缺氧9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5例中度、3例重度;不缺氧48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度、41例中度、2例重度。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缺氧者与不缺氧者抑郁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各项指标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育龄期女性抑郁程度与新生儿缺氧情况有明显关系。

【关键词】 女性;抑郁障碍;生育;新生儿发育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4.03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2016年1~12月来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求治的符合入组标准条件的患者进行问卷访谈调查, 样本量为159例, 其中完成调查者74例。完成调查者中抑郁程度为0的患者中有:4例轻度, 12例中度, 1例重度;抑郁程度为1的患者中有6例轻度, 43例中度,

5例重度;抑郁程度为2的患者中有0例轻度, 3例中度,

0例重度。74例完成调查者中包括12例无生产史的女性抑郁障碍患者, 5例怀孕1次但流产的患者, 57例成功分娩患者(均为单胎妊娠)。

1. 2 方法 采用自编《育龄期女性抑郁障碍患者婚育现状研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症状、配偶资料、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等。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不同性别、是否足月分娩、新生儿不同体重情况、不同分娩方法、是否缺氧、有无先天性疾病、新生儿发育与同龄相比是否类似、新生儿是否健康、孕期是否行精神咨询, 62例有怀孕史患者中第1次怀孕是否为意外怀孕、生育对疾病有无消极影响, 以及74例纳入研究患者中不同孕次、有无流产史者的抑郁程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男性23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4例轻度、18例中度、1例重度;新生儿女性34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2例轻度、28例中度、4例重度。②57例

成功分娩患者中足月分娩49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度、41例中度、3例重度;非足月分娩8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5例中度, 2例重度。③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低体重有3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2例中度、0例重度;正常体重54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

度、44例中度、5例重度。④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顺产者

44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6例轻度、34例中度、4例重度;剖宫产者13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0例轻度、12例中度、

1例重度。⑤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兒缺氧9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5例中度、3例重度;不缺氧48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度、41例中度、2例重度。⑥57例

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有先天性疾病8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7例中度、0例重度;无先天性疾病49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度、39例中度、5例重度。⑦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发育与同龄相比类似者54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度、44例中度、5例重度;发育与同龄相比较差者3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2例中度、

0例重度。⑧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健康3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2例中度、0例重度;不健康54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4例轻度、42例中度、8例重度。⑨74例

纳入研究患者中0次怀孕12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4例轻度、8例中度、0例重度;1次怀孕31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

5例轻度、22例中度、4例重度;2次怀孕21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19例中度、1例重度;3次怀孕9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0例轻度、8例中度、1例重度;4次怀孕1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0例轻度、1例中度、0例重度。⑩74例纳入研究患者中有流产史33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2例轻度、28例中度、3例重度;无流产史41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8例轻度、30例中度、3例重度。62例有怀孕史患者中第1次怀孕为意外怀孕23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20例中度、2例重度;第1次怀孕非意外怀孕

39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度、30例中度、4例重度。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孕期行精神咨询11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0例轻度、11例中度、0例重度;孕期未行精神咨询46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6例轻度、35例中度、5例重度。62例有怀孕史患者中生育对疾病无消极影响37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度、30例中度、2例重度;生育对疾病有消极影响25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3例轻度、20例中度、2例重度。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缺氧者与不缺氧者抑郁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各项指标抑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变得十分重视群体关系, 这意味着怀孕和分娩是造成女性显著社会身份变化的生活事件[1]。对于第1次生育的女性来说生产之后是生理及心理产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有13%~19%的女性表示在生产后的第1年会出现抑郁程度加重的情况, 15%的女性表示在第1次生产后的endprint

4年内会出现抑郁症状[2]。而意外怀孕也是女性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之一[3]。此外, 我国在70年代出开始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大多数中国家庭只有1个子女, 因此本研究选择首次活产的新生儿的相关发育情况为指标来探索其与母亲抑郁严重程度的相互关系。从生命进程方面来看, 转变进入一个母亲角色会增加女性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由于把养育孩子当做是母亲最主要的责任, 中国母亲常常会选择尝试独自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或者寻求配偶的帮助[4]。本研究中57例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缺氧9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1例轻度、5例中度、3例重度;不缺氧48例, 其中患者抑郁程度5例轻度、41例中度、2例重度。成功分娩患者中新生儿缺氧者与不缺氧者抑郁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新生儿出生时存在缺氧现象的母亲更多会在后期出现重度抑郁障碍, 说明新生儿未来的发展情况会给中国的母亲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应激, 育龄期女性抑郁程度与新生儿缺氧情况有明显关系。证据显示完全未经过治疗的患有抑郁障碍的女性患者比起接受过治疗的抑郁障碍女性会有更高的早产风险、更大可能的孕育出发育受限的胎儿和低体重儿[5], 而怀孕期间暴露在母亲抑郁状态的儿童还更有可能出现认知、情绪与行为障碍[6]。但是国内的一项研究中显示患有抑郁症状的母亲与孕育出低体重新生儿之间未不存在显著相关。本研究也未发现新生儿的低体重会对母亲的抑郁症状带来显著变化。但梁晓等[7]研究中有信息支持新生儿正常体重能够显著降低女性产后6周的抑郁症状。同时也有研究显示在怀孕期间或者产后不久即发生新生儿死亡的, 会导致女性更长久的哀伤反应[8]。本研究入组的女性抑郁障碍患者大多数并未在围产期寻求精神科相关的妇幼保健咨询, 也无寻求相关精神科咨询的意向, 病情多处于中度抑郁状态。研究中探索了女性对于孕前咨询的态度和经历, 女性对于目前包括健康体检在内孕前检查存在有明显的恐惧与拒绝的倾向。类似的, 如果女性们对此类咨询的问题完全没有准备, 则咨询和访问时极容易出现拒绝合作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龐敏, 张利人. 产后抑郁症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 实用医技杂志, 2014, 21(1):53-54.

[2] 刘书红, 王红霞, 赵静, 等. 腹式呼吸对住院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2011:159-161.

[3] 刘彩平, 张亦心, 高章圈, 等. 对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和家庭功能现状调查研究.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10, 2(1):8-11.

[4] 范燕燕. 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研究.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2012.

[5] Sezgin H, Hocaoglu C, Guvendag-Guven ES. 不育妇女的功能障碍、精神病症状和生活质量:一项来自土耳其横断面研究. 上海精神医学, 2016, 28(2):86-94.

[6] 徐立. 抑郁症患者性功能障碍和性满意度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中山大学, 2007.

[7] 梁晓, 罗光亮. 柴胡泻心汤治疗女性抑郁性睡眠障碍46例. 福建中医药, 2005, 36(4):27.

[8] 劳美琼. 高危新生儿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研究. 护理研究, 2002, 16(11):643.

[收稿日期:2017-1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女性生育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国家医保局:生育三孩费用纳入生育保险
近三年,中国女性生育年龄推迟一岁
二胎来了生育保险你不可不知的10件事
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女性与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