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腹主动脉瘤的CT诊断价值和分析

2018-01-31周绍军王丽萍赵斌卜海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CT诊断临床价值

周绍军+王丽萍+赵斌+卜海涛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腹主动脉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描诊断, 并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均接受病理检验确诊, 经16层螺旋CT扫描显示, 其中真性腹主动脉瘤13例、假性腹主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 其中腹主动脉瘤出现破裂3例。CT增强扫描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患者动脉直腔缩小、管腔分开, 诊断中需对内脏动脉开口位于真腔内进行鉴定;CT增强扫描显示假性腹主动脉瘤为患者腹主动脉旁出现肿块;CT增强扫描显示真性腹主动脉瘤为患者腹主动脉瘤发生异常增宽且瘤块变化明显。结论 临床中对胸腹主动脉瘤实施CT扫描, 可为诊断提供准确、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此外CT扫描对患者胸腹横断面扫描具有极高的分辨率, 能够为早期诊断胸腹主动脉瘤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 胸腹主动脉瘤;CT诊断;临床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4.024

胸腹主动脉负责人体双下肢及腹内脏器主要供血, 是人体中最大的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即指腹主动脉发生膨胀导致其直径超过正常的1倍以上。有研究指出[1], 大量吸烟可极大增加胸腹主动脉瘤发病率, 被认为是该疾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且该疾病多发于老年男性群体。近年来,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突破, CT检查因其价格便宜、无创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且取得良好成果。相关研究显示, 临床中对腹主动脉瘤实施有效诊断对提高其临床疗效至关重要[2]。本次研究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22例胸腹主动脉瘤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CT扫描诊断对胸腹主动脉瘤的诊断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

描诊断, 且本组患者经病理确诊为胸腹主动脉瘤。其中, 男17例, 女5例, 年龄40~81岁, 平均年龄(61.5±7.2)岁, 其中腰背部存在显然不适感患者8例, 腹部伴有搏动性包块与疼痛感患者6例, 无临床病症患者8例。

1. 2 方法 本次研究对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扫描, 扫描仪器使用GE16排螺旋CT机, 扫描层厚

2.5 mm, 使用高压注射器, 将300 mg/ml碘佛醇造影剂经静脉团注射给药, 注射速度保持3.0 ml/s, 注射完成后等待15 s后开始CT扫描。实施常规横断平扫, 且22例患者均接受增强扫描, 自胸廓入口扫描至S3水平, 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扫描范围, 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 同时拍摄患者胸腹CT片。

1. 3 观察指标 本组22例患者所有CT扫描结果均由专业胸腹主动脉瘤医师进行确诊分析, 并对螺旋CT扫描结果与手术证实结果进行比较。

2 结果

2. 1 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结果分析 本次研究, 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均接受病理检验确诊, 经16层螺旋CT扫描显示, 其中真性腹主动脉瘤13例、假性腹主动脉瘤7例、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 其中腹主动脉瘤出现破裂3例。见表1。

2. 2 CT增强扫描显示图像分析 CT增强扫描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为患者动脉直腔缩小、管腔分开, 诊断中需对内脏动脉开口位于真腔内进行鉴定;CT增强扫描显示假性腹主动脉瘤为患者腹主动脉旁出现肿块;CT增强扫描显示真性腹主动脉瘤为患者腹主动脉瘤发生异常增宽且瘤块变化明显。

3 讨论

胸腹主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 其病因主要包括: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结缔组织病、感染、创伤、先天性发育不良、梅毒、动脉中层囊性变性等, 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有研究指出[3], 该疾病主要致病因素可包括:男性、原发性高血压、吸烟等, 且大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病症, 大多患者因体检偶然发现。腹主动脉瘤典型特征为存在前后搏动和向侧面的膨胀性肿块, 其中常见病症为上腹部饱胀不适, 少数患者存在压迫感;此外, 该疾病大多数患者伴随有血管杂音。由于该疾病并无显著特异性, 临床诊断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临床中有效的诊断对该疾病具有重要价值。目前, 螺旋CT扫描是临床中诊断各类型疾病的常用手段, 既往临床中诊断胸腹主动脉瘤单纯依据CT扫描, 诊断效果欠佳。16排螺旋CT对胸腹主动脉瘤实施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且该方法可从任意角度旋转重组图像, 将胸腹主动脉瘤病灶情况清晰呈现, 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此外, 该方法作为无创性诊断技术, 与传统CT扫描检查技术比较, 可清楚显示病灶复杂、异常结构[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中, 真性腹主动脉瘤占59.09%, 假性腹主动脉瘤占31.82%, 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占9.09%。其中真性腹主动脉瘤患者由炎性因子刺激致病, CT扫描结果为腹主动脉异常增宽、瘤体明显强

化[5]。假性腹主动脉瘤致病因素与患者胸腹遭受外伤存在必然关系, 其无动脉壁结构, 腹主动脉遭受创伤破裂出血后被纤维包裹形成, CT扫描结果显示膨大肿块[6]。主动脉夹层动脉发生病变是临床中较为少见的症状, 该症状源于胸主动脉。该症状形成机制包括:动脉中层变异, 与患者心脏动脉产生的血液压力及主动脉震动使动脉壁承受较大液体压力所致。同时该症状诱发与高血压存在必然关系[7]。说明

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于诊断胸腹主动脉瘤具有显著效果, 可将病灶形状、大小、范围及病变部位与是否存在附壁血栓等情况清晰显示, 确保医师能够直观地对患者病灶全貌与腹膜后血肿等周围组织结构进行观察, 进而提高临床诊断率及诊断准确性, 该方法可作为临床中诊断胸腹主动脉瘤的诊断方法, 同时还可进行治疗后复查[8]。

综上所述, 临床中对胸腹主动脉瘤实施CT扫描, 可为诊断提供准确、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此外CT对患者胸腹横断面扫描具有极高的分辨率, 能够为早期诊断胸腹主动脉瘤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 农剑波, 李耀波. 15例胸腹主动脉瘤的CT诊断价值和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35):117-118.

[2] 王吉东, 董相宇, 韦庆. 64排螺旋CT应用于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分析. 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21):74-75.

[3] 李振兴, 梁理娟, 蒙万添,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15):100-101.

[4] 袁强, 夏学文, 彭剑峰, 等.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腹主动脉瘤诊断价值分析.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6, 25(6):1095-1097.

[5] 刘军泉. 基层医院24例腹主动脉瘤的CT诊断和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14):2084-2085.

[6] 于卫中. 16层螺旋CT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11):1319-1320.

[7] 姚呂祥, 靳仓正, 谭婉嫦.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主动脉瘤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4(4): 106-109.

[8] 范治国, 戴捷, 王志军, 等. 64排CTA诊断腹主动脉瘤伴壁间血肿及主动脉穿透性溃疡.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9):1653-1655.

[收稿日期:2017-1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CT诊断临床价值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价值观察
布地奈德联合华法林钠对结肠炎患者的治疗价值评析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检测的临床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
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
肺部癌性空洞与其他空洞的CT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