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入声字在辉南方言中的归派

2018-01-30顾静瑶

考试周刊 2017年74期

摘要: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在辉南方言今音中的派入情况进行实际调查并整理归类。调查数据显示,古入声字在辉南方言今音中分别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根据古声母清浊的不同,分派情况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辉南方言;入声字;入声字的归派

辉南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隶属吉林省通化市。从方言分区上来看,辉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东北官话。辉南县属东北官话吉沈片长锦小片。同大多东北方言一样,辉南方言今音中已无入声字,古入声字在辉南方言中现派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且分派情况各有不同。

一、 《广韵》《中原音韵》中的入声字

唐宋之时的语音中,仍保留有入声调。这些读为入声的韵母,被称为入声韵。《广韵》系统中有收[-p]、[-t]、[-k]三种韵尾。至宋代便开始发生变化,[-p]、[-t]、[-k]等逐渐变为喉塞音[]尾,原属不同音的韵母开始合流。宋代的《韵镜》《七音略》,与《广韵》一脉相承,都是入声韵配阳声韵。但到了《起数诀》《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便开始以入声韵配阴阳两声韵了。元代周德清作《中原音韵》,将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但并不是当时入声完全消失。因此,从中古到近代,入声字虽存在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在韵尾的消变,并未完全消失。

二、 辉南方言入声字派入情况

本文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方言调查字表》中的入声字,对入声字在辉南方言今音中的派入情况进行实际田野调查。

本次调查例字均选自《方言调查字表》,所选入声字共554个,生僻字及辉南方言中不常用的字除外。方言中发音两读的,以方言中老派(≥60岁)方言发音合作人的读音为准,老派方言发音中仍存在两读现象的,以最常用的(日常发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准。

《广韵》中的入声字在辉南方言中派入情况比较复杂。以《方言调查字表》所收入的入声字作为统计的基础数据进行实际记音和统计归纳,古全清入声字分别派入辉南方言中的阴阳上去四声,其中派入阴声的约占全清入声字总数的23.1%,约30.8%派入阳声,约26.9%派入上声,约19.2%派入去声;古次清入声字同样派入辉南方言的阴阳上去四声,其中派入阴声的约占次清入声字总数的41.9%,约8.1%派入阳声,约13.5%派入上声,约36.5%派入去声;古全浊入声字派入辉南方言的四声,其中派入阴声的约占全浊入声字总数的6.7%,约66.7%派入陽声,约5.9%派入上声,约20.7%派入去声;古次浊入声字派入辉南方言的四声,其中派入阴声的约占次浊入声字总数的3.5%,约4.3%派入阳声,约2.6%派入上声,约91.2%派入去声。总体上,古入声派入辉南方言阴平的字有111个,约占入声字总数的20%;古入声派入辉南方言阳平的字有155个,约占入声字总数的20.8%;古入声派入辉南方言上声的字有73个,约占入声字总数的13.2%;古入声派入辉南方言阴平的字有215个,约占入声字总数的38.8%。

由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古入声字清声母字中,全清声母派入辉南方言四声的情况相对比较均匀,且四声均有派入;古入声次清声母字则主要派入辉南方言的阴平与去声中,派入阳平、上声字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字数并不少;古入声浊声母字中,全浊入声字绝大多数字派入辉南方言阳平中,也有一部分字派入去声,极少派入阴平、上声中;古次浊入声字则基本派入辉南方言的去声中,其他三声也有派入,但数量极少,且无规律可循。

三、 补充

古全清入声字在辉南方言四声中的分布最为分散,其中古入声派入上声的字中,见母字居多,且多为开口一、二等字,整体来看开口呼多于合口呼,且多为一、二、三等字。派入阳平的字中,开口呼多于合口呼,开口呼一、二、三、四等均有,但二、三等居多,合口呼三等居多无二等。派入去声的字中,开口呼多于合口呼,且一、二、三、四等均有,三等居多,合口有一、三等,无二、四等。

古次清入声字在今辉南方言读阴平、去声的居多,无规律可循。

古全浊入声字在今辉南方言中绝大多数派入阳平,其余非阳平字中,去声居多,开口呼合口呼均有,且一、二、三、四等不均,无规律可循。

古次浊入声在今辉南方言基本都派入去声了,仅几个例外,如:拉、捏、曰、膜等。开口呼、合口呼均有,开口呼无三等,合口呼无二、四等,但由于所收集数据有限,暂不能作为古次浊声母入声今辉南方言派入非去声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贺巍.东北官话分区(稿)[J].方言,2005(2).

[2]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张玉来,耿军.中原音韵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

顾静瑶,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工商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