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时政新闻记者的“群众观”

2018-01-30郜玉新

记者摇篮 2018年1期
关键词:群众观时政新闻记者

郜玉新

【摘 要】时政新闻主要反映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以及重大战略决策,明示政策走向和未来发展趋势,和国家的发展及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报道过程中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形成良好的群众观,使时政新闻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时政新闻 记者 群众观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时政新闻因其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政策性以及敏感性,深受广大受众的关心和重视。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有科学的群众观,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保证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立足实际同时深入基层保证事实的鲜活性;运用群众语言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利用群众观指导工作,保证电视时政新闻记者工作的科学性。

一、群眾观的概述

1.群众观定义。群众观在宏观上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立场和态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政权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群众观是指我们的所有社会活动都应当围绕广大的人民群众开展,坚持走群众路线。反映到电视新闻报道中,尤其是时政新闻报道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时政新闻报道中,不仅要突出核心内容,而且要全面详实,更需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以百姓的视角观察报道新闻事件,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提升时政新闻的真正价值。

2.树立群众观的现实意义。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件更加关心,对时政新闻也更加重视。所以只有加强对群众的深入了解,才能在报道中形成群众观,让报道真实全面,通俗易懂,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从而使国家政府的政策走向和发展利好深入人心。这是当前电视时政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时政新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当前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给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极大冲击,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发展空间,必须寻求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时政新闻报道。作为时政新闻采集人员,要求记者必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在新闻报道中以人民群众的视角,全面地、多角度地看待各种时政新闻,发现新闻内涵,为百姓提供更加详实、全面的解读,同时不断丰富新闻报道形式,提高时政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保证时政新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时政新闻记者的“群众观”

1.立足人民群众。从表面看,时政新闻与人民群众离得比较远,大多数时政新闻以会议内容、党政机关政策等为主,主要工作就是上情下达。但实际上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时政新闻记者,必须与人民群众站到一起,把握观众的心理和思想,只有这样才不会让报道内容过于生硬,影响受众解读。时政新闻记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新闻内容的传播者,必须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位置,在报道过程中应当贴近百姓生活。

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相比,缺乏生动情节的推进,内容过于单调。国家一些重大战略决策出台,其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而这就是与其他新闻形式的最大差别。而也这要求时政新闻记者在报道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将相关信息传达给受众,同时还要把握受众关注的重点,及时做好采访工作,从而了解利益相关方的反应。如果时政新闻记者的心里没有人民群众,那么所报道的内容也只是简单地传达相关政策,并无法满足观众的真正需求。

比如,国务院日前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部署加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医药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医疗卫生制度始终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这一《规划》的推出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时政新闻记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针对这一时政新闻,记者可以采访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对《规划》进行全面了解,明确《规划》的重点以及对人们生活所产生什么影响之后,更加详细地报道给受众,而不是单纯将《规划》内容传达给受众。

2.替人民群众发问。时政新闻记者不只跟党政部门打交道,要想增加新闻报道深度还应当走到群众中去,比如深入社区、联系群众等,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从而做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深入人民群众,替人民群众发声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要了解群众的关注点,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选择最佳的报道角度,结合时政新闻将人民群众的疑问报道出来,这些都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也是时政新闻群众效应的价值所在。

3.深入基层。深入基层可以让记者了解社会基层的运转状况,国家颁布的所有政策等最终都会在基层落实,作为时政新闻记者下基层可以感同身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时政新闻记者,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有群众观,同时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经常深入社区和基层,与百姓沟通聊天,在不经意的交谈中可能会发现新的报道角度。对于时政新闻记者而言,只有对人民群众生活有直观了解才能将枯燥、干瘪的时政新闻融入生活,贴近群众,提高时政新闻报道质量。

2017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布,意见要求着力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要改善社区居住环境,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这一《意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解《意见》落实情况,记者可以深入社区,了解在《意见》实施下,城乡社区发生哪些变化,将要发生哪些变化,同时还可以采访相关百姓,对这一《意见》的实施,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所颁发的意见或者政策,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群众中,时政新闻记者只有与人民群众形成密切联系,才能使报道更加全面详实,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结束语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时政新闻报道质量,必须提高时政新闻记者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将时政新闻报道融入百姓生活,这样才有可能报道出群众满意的时政新闻。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马云云. 时政新闻记者的“群众观”[J]. 青年记者,2012,(31):14;[2]张志军,王学敏.“我的群众观”下新闻采写法则[J].语文学刊,2015,(09):59-60;[3].新形势下媒体人的群众观[J].中国记者,2011,(09):59;[4]詹勇.文品最高为群众——谈新形势下媒体人的群众观[J].青年记者,2011,(22):12-13.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众观时政新闻记者
领导干部如何锤炼过硬作风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反腐倡廉的长效机制研究
毛泽东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