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果的报道和报道的结果

2018-01-30刘青

记者摇篮 2018年1期
关键词: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实事求是

刘青

【摘 要】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但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有导向性的,都是一定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对于事件结果的报道,还要跳出问题看问题,站在大局的角度看问题,考虑报道的结果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有效规避新闻报道不良社会效果的产生。

【关键词】正面宣传 负面结果 实事求是 力度 大局意识 政治意识

在新闻的各种功能中,舆论引导是一大重要功能。然而在新闻实践中,对于一些新闻事件的结果的报道,常会有一些“出人料意”的社会效果,报道后得到的结果差强人意,甚至一些正面报道也不一定都能取得正面的宣传效果。这样的报道哪怕是表面看来主题鲜明,角度巧妙,很有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但却经不起有心人的仔细琢磨,取得的效果却是适得其反。

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的新闻工作者,要处理好业务水平和政治理论的关系,不能单纯地将注意力放在提高业务水平上,还要强化政治理论水平,在提高新闻敏感性的同时,提高政治敏感性,通过不断学习,学会客观、公正、辩证地分析问题;通过脚踏实地地深入采访,学会用事实说话,从而在新闻报道中,不论报道的类型如何,都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报道的负面结果的产生,绝不能让我们的新闻报道成为“高级黑”,影响了新闻传播的最终效果。

坚持实事求是

因此,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正面宣传获得正面效果的前提。过去,我们在进行批评报道时,格外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因为不严谨、不真实,极有可能被批评报道对象挑出毛病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为了保证批评報道“四脚落地”,坚持实事求是是一项基本原则。但是,除了批评报道以外,正面报道也要把坚持实事求是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因为,一旦正面报道中的不真实的地方被读者发现,就可能使读者对整个报道产生怀疑,非但不会增强报道的正面效果,反而成为带来负面效应的因素。所以,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宣传报道工作成绩,是改革深化的成果,有充分的事实支撑,不需要虚构事实去赞美,不需要矮化别人来凸显。另一方面,对于工作中的不足,也不能只报好消息不报坏消息,最终把小病捂成了大病,把小问题捂成了大问题。

当然,我们所坚持的实事求是,是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对事实进行慎重而妥当的取舍,达到正面报道的目的。如果在报道中出现了不该出现的真实,这些被忽视的细节反而可能造成一些负面效应。

把握尺度分寸

让报道远离负面结果,还要把握尺度分寸,控制好力度。尤其是正面典型和正面宣传,要防止出现捧杀的负面结果。正面典型固然值得推崇,但推崇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不能什么事都上升到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用那种高大全的形容词去渲染,这样的结果反而会令人反感。对于正面典型而言,他们那些最平凡最朴素的事迹虽然平凡,却足以触动人心,足以令人产生共鸣,甚至感动。反而是被拔高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会给人生出虚幻感,对典型的真实性产生质疑,甚至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更有甚者会连累劳模和典型受到批评和抵制,实际上就是捧杀,与宣传初衷背道而驰。

另外,对于涉及到犯罪案件的报道,更要把握好尺度。对于案件的披露,尤其是作案手法的介绍,更应注意不要太过详细,谨防案情披露变成作案指南,引起居心叵测者的效仿。

还有一些报道,要格外注意措词和态度,不能只想着如何拔高典型就随心所欲,怎么显得高大上怎么写;更不能为了肯定而去贬低相对应的人或事,失去了自己的立场。把握不好尺度分寸,控制不好力度的结果,不但不会起到应起的积极作用,反而还引起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提高大局意识

最后,还要提高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保证新闻报道的内容经得起推敲。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报纸的宣传内容既与国家、社会的大方向契合,又和百姓关心点重合;报纸的宣传口径更应该与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法规一致。但是,由于记者的水平有限、能力有限,往往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介入而使新闻报道中产生不易识破和把握的不可控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即便是达到了新闻报道本身所预期的宣传目的,但却对其他方面的主题产生了负面效应。前几年,曾经有一个新闻题材进入了记者的视线。在凤城市有一家贫困户,一个小学生和奶奶相依为命,孩子的父母双亡后一老一小相依为命。但是,奶奶的身体也不好,生火做饭等活计都落在了孩子的身上。记者本意是写这个孩子如何支撑起一个家以及所体现的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并希望得到社会救助。但是,在采前会上汇报题目时,值班主编就指出,这个家庭生活得如此困难,相关的救助部门何在?亲戚又何在?为什么撑起家庭的重担落在一个孩子身上?如果这个新闻按照这个思路写下去的话,见报之后的社会效果反而会引起人们对救助部门的质疑。而这样的考虑,就是跳出问题看问题,站在大局的角度看问题,有效地规避了新闻报道不良社会效果的产生。还有一种缺乏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的表现,就是表达方式过于生硬,引起读者的警惕和反感,使得一些政策和理念无法以温和的方式推进。这样的情况,多容易发生在水、电、煤气等行业调价时。新闻记者采写此类稿件时脑子里应该多根“弦”,想想自己的文章发表后可能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确保不影响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形象,不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一篇新闻报道同样也会存在正反两种报道结果。而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大地放大报道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规避负面效果。而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看,多关心时政,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修养,增强大局意识和政治意识,对某个时期的报道重点、报道要求,好好掌握,做到胸有全局,令行禁止,以此恰当地估量每个具体的事件究竟有没有报道价值,有多大的报道价值,在关注结果的报道的同时,更要考虑报道的结果。

(作者单位:丹东日报社)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树立大局意识优化招才引智环境
“实事求是”定乾坤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习近平缘何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问题
领导干部强化大局意识的三个维度
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