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史料链接增加新闻厚度

2018-01-30李梅

记者摇篮 2018年1期
关键词:办报版面沈阳

李梅

【摘 要】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专业报的潜力和优势,激活版面,提高办报质量,以创新取胜,用特色占领市场,运用历史与新闻有机结合,提升报纸的可读性。

【关键词】史料链接 新闻厚度

在互联网多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办报,纸质媒体如何面对多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竞争,得以生存发展,这是每位纸质媒体人必须面对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专业报的潜力和优势,激活版面,提高办报质量,以创新取胜,用特色占领市场,笔者结合专业报的办报实践,觉得注重运用珍贵的历史资料,紧跟新时期的报道中心,精心收集和披露鲜为人知的资料和史料,是激活版面,搞好新闻链接,提高可读性,增加新闻报道的历史厚度的一个好方法。

针对读者特点,适应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巧妙地将新闻与珍贵的历史旧闻进行链接。不可否认,对纸质媒体最有感情的是老年读者,而人一旦到了晚年就容易怀旧。针对老年读者的这个心理需求的特点,我们在处理一些新闻稿件时,应该注重选择与当前新闻有联系的历史旧闻,作为新闻历史背景的补充,或者是作为对比。这样,不仅会增加新闻的历史厚度,并且也会激活沉睡很久的历史旧闻,使读者开阔视野,让报纸的版面生辉。

沈阳地铁报在2017年11月2日的第11版“历史上的今天”利用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的纪念日,用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刘白羽笔下的沈阳解放。从新华社1948年播发的关于解放军解放沈阳后的通讯中截取了几个片段:国民党“剿匪”记事牌写的“头可断,血可流,东北不可丢”;国民党官员从沈阳机场逃离的惨象;国民党兵向解放军投诚情形;战争结束后沈阳市政的迅速恢复。这篇近70年前的通讯中,如此生动具体的细节,加上1948年11月2日,沈阳军民举行盛大游行庆祝解放的老照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就像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了沈阳解放过程中国民党军队的溃败逃散和解放军接管后的秩序井然。该版编辑在点评时赞叹道:如此,新闻才是活的;如此,近70年前的新闻,到今天仍是活的;如此,才是真正记录时代,才能铸就不朽的新闻名篇。这正好验证了美国报纸主编协会新闻准则提出的“新闻有可能成为历史记录,与此不可分的是它作为教育者与诠释者所负有的责任”。

注重用活、用好史料,通过对比和采取新闻链接的办法,将新闻的背景延伸和拓展,增加新闻的时间跨度和历史内容的含量,这是改进当前新闻报道过于简化和碎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专业报,在这一点更应该精耕细作。现在许多城市,为了发展旅游,努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但是,不少投入很大财力和物力打造出来的历史文化街区,更多的是在恢复或仿制旧的老建筑、老街巷、老字号上下了功夫。与之相比明显不足的是文化传承的内容和特色不够。

以沈阳市为例,有的街区也打造成了反映沈阳历史风貌的文化街区。但是,由于过多地注意形似,忽视了历史内容的挖掘和文化的提炼,有街少文的弊端仍然显现。现在沈阳市正在缔造幸福沈阳,目的是通过强化城市的服务功能和政府的服务职能,让人们感到更加方便和幸福。那么,沈阳市民的幸福指数的提升,除了切身实感外,还有一个宣传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感。作为媒体来讲就有一个通过挖掘和提炼更具有说服力的新闻素材和鲜为人知的历史史料,进行对比和新闻链接,把幸福沈阳的宣传搞得更有新意和更有说服力。试想,如果将解放前的沈阳与今天的沈阳搞一个对比和链接,不知道是否有人会想到,或者是想到也未必会很快选择到能说明沈阳经历了沧桑巨变的史料。

其实,中国现代作家、新闻界前辈刘白羽在1946年春天,以新华社记者身份访东北的沈阳时,是这样记载的:“沈阳面积非常之大,除旧城以外,有商埠地,有‘满铁附属地,有铁路西的工业区。人口200多万,可是日本人占27万。”如果不是刘白羽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很难想到当时占沈阳总人口十分之一还多的竟然是日本人。今昔对比,让人感慨万千。一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强起来了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为什么这样的史料未能见诸报端?其原因就是我们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忽视了史料的积累和选择。新闻史学界学术泰斗方汉奇曾提出:“每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应该有较多的历史知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也要知道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则不但应该有较丰富的一般历史知识,还应该有较丰富的本专业的历史知识。”

注重藏书读书,掌握寻找史料和运用史料的本领,应该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业务素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凡是办报所需的史料和资料几乎全靠网上搜索和网上阅读。快捷式的搜索,碎片式的阅读,一点之功的运用,确实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但是,作为新时期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在这方面还必须向新闻界的老前辈学习,既肯于下笨功夫,啃书本,又努力做到博学多才。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在搞好新闻采编工作时,应该有工匠精神:在研究问题和收集史料时,应该有学者风范。在精通新闻学的基础上,要触类旁通,博学多才,努力学习历史、哲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负责文化副刊的还应该努力收集文学、戏曲、电影、音乐、绘画、书法、雕刻、摄影、体育、宗教、婚姻、礼俗、风尚、伦理、道德、建筑、医药、交通、饮食、服饰等文化史方面的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办起副刊和专栏,就会有历史韵味、文化品位、艺术风格。按照这样的要求,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用史料和资料,激活版面;用文化自信,提升新闻的诚信,就会在媒体从业人员中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时代的印象》刘白羽著、1948年 光华书店出版 引自第46页;[2]《报史与报人》方汉奇 著 新华出版社 1991年12月出版引自第6页;[3]《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 1985年3月出版 引自11页、45頁;[4]《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刘明华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7月出版 引自 285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办报版面沈阳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沈阳分店
沈阳分店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
新版面 新视角
院报的制胜要素和办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