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火铸芳华

2018-01-30伍灵

兵器 2018年2期
关键词:刘峰芳华解放军

伍灵

2017年12月15日,广大观众期待已久的电影《芳华》正式上映,首日票房就超过了1亿元。这部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通过一群男女文工团员这一军队中特殊群体的经历,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穿插在其中的青春、爱情、战争,甚至是无奈。《芳华》不是军事片,不是战争片,是一部青春片,也是近年来难得的佳作。片中一些和军事有关的元素或桥段,特别是那段时长仅为6分钟的战争场面,将影片推向了高潮,使影片内涵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值得细细品味。

时代背景

《芳华》的时代背景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各种政治运动对全军的军事训练和日常管理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但解放军的整体规模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顶峰,1975年全军员额就超过了630万人。其中非战斗人员比例较高。就以文工团为例,当时大军区和军一级单位普遍设有规模不等的文工团,而师一级甚至部分师以下单位还设有专职的文艺宣传队。

在当时那个精神生活非常贫乏的年代,文工团上高山、下海岛,深入基层部队为广大指战员演出,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的,也广受欢迎。但从1975年开始,人民解放军经历了多轮的精简整编,逐年压缩员额。到1985年“百万大裁军”之后,全军员额压缩到300万人。被精简压缩的部分,首当其冲就是以文工团为代表的非战斗单位。

战争场面

影片《芳华》中的战争场面,时长仅为6分钟,却耗费了巨额资金和剧组人员巨大的精力,是全片的精华与高潮之所在。主人公刘峰因犯“错误”被从文工团下放到偏远的伐木连,后来又作为副连长参加西南边境自卫反击作战,这其中的转折影片中并没有提到。但可以想象的是,在大战将至的紧要关头,人人争先要求参战是我军历来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对于那些犯过各种“错误”的干部战士来说,积极参战是一雪前耻的绝佳机会。

刘峰的任务,则是负责押送载有弹药的驮队前往前线。当时的人民解放军,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各种骡马在运输工具中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刘峰负责押送的驮队,反映了那个年代我军后勤运输的真实状况。

这一驮队应该隶属于部队的后勤保障部门,也并不担负一线战斗任务。但是,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作战任务特殊、战场环境特殊、直接对手特殊。战争爆发后,我军从东西两线迅速突破对手的一线防御阵地,向纵深迅猛穿插。而越军部署在一线的部队被我军击败后,残余部分迅速化整为零,并结合大量的地方武装(公安屯和民军),寻机骚扰和伏击我軍。这其中,我军的后勤运输队就是对手骚扰和伏击的首选目标。

影片中刘峰所在的驮队,就遭到了对手的突然袭击。先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携带的手榴弹被对方狙击手开枪击中,引发剧烈爆炸,一瞬间血肉横飞。紧接着密集的弹雨袭来,解放军多人中弹,场面开始混乱。关键时刻,身为副连长的刘峰挺身而出,带领战士奋起反击,并在坦克的火力支援下击退了对手。一场血战下来,解放军伤亡了几十人。刘峰的手臂也在营救落水战友时中弹受伤。这时刘峰在用步话机向上级报告了战斗和伤亡情况后,随即命令未受伤的战士和轻伤员继续押送弹药前往前线,而自己则留下来守卫重伤员和阵亡烈士遗体。

对敌方来说这是一场伏击战,精心准备、以逸待劳。而对解放军来说这是一场反伏击战和遭遇战,敌情不明、猝不及防。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指挥员的正确决心和全体战斗员的英勇无畏,就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中越边境属于热带气候,草木茂盛且遮挡视线。这就导致双方的交火距离非常近。因此刘峰带领战士们集中火力攻其一点,以期突破敌方的伏击圈,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解放军坦克和火焰喷射器的及时增援,彻底压制了越军的火力,摧毁了对手的斗志。

从影片来看,越军的设伏兵力可能并不多,火力也并不强大,很可能只拥有轻武器的特工队或被打散的正规军,也可能是地方武装或民军。他们的作战特点是快打快撤,捞一把就走,能围歼则围歼之,真遇到“啃不动的硬骨头”,也绝不硬拼。这种类似的伏击战,也使解放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1979年西南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解放军共伤亡了两万多人。

但是,解放军的所有烈士遗体和伤病员都要后送回国,不允许有一具烈士遗体、一个伤病员遗留在敌方境内。刘峰在战斗结束后主动留下来守卫烈士遗体和重伤员,并等待后送,就是对这一铁的纪律的真实还原。

武器装备

在冯小刚以往导演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影片中,对历史背景、服装道具的考证还原都保持了国内一流水准,而《芳华》也不例外。从带有毛主席语录墙的文工团驻地到解放牌大卡车、北京吉普、长江750三轮摩托车,从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舞蹈到已成为一代人记忆的65式军装(片中女军人身穿的是74式军装),都让观众有时光倒流的感觉。这其中,最让广大军事爱好者感兴趣的无疑是武器装备。

首先是轻武器。文工团进行射击训练时使用的是54式手枪和56式冲锋枪,这是当时中国军队的制式轻武器。而在反伏击战中,已是副连长的刘峰虽然后腰上挂了54式手枪(营连级干部的标配),但始终使用的是56式冲锋枪。在高强度的战斗中,手枪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56式冲锋枪(实为自动步枪)火力猛烈、可靠性好。片中的56式半自动步枪,是当时中国军队装备数量最多的轻武器,早期型采用剑形刺刀、后期型采用三棱刺刀,虽然400米内单发射击精度较好,但火力密度严重不足,战后迅速被一线部队所淘汰。

另一种在片中露面的轻武器就是67式木柄手榴弹,该弹全长20.45厘米、全重560克至630克、杀伤半径超过7米,每名战士标配4枚。但在战时却暴露出易受潮瞎火率高、爆炸破片大小不均匀等严重问题,不过由于生产数量太大,至今仍有库存。

其次是重武器,片中主要出现的是62式轻型坦克,该坦克全重仅有21吨,并装有一门85毫米坦克炮和两挺机枪。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62式轻型坦克大量参战,由于自身装甲薄弱,战损率较高。不过用来对付游击队性质的敌军,还是手到擒来的,也成为了片中反败为胜的关键。

66式152毫米榴弹炮在片中也有几个镜头,这是一种在战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重型火炮,目前在中国军队的装备序列中仍有相当数量。

细节追考

既然是电影,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而艺术加工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小的失误。

片中文工团员在进行射击训练时,有不少近距离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出射击训练用枪保养状况极差,枪身木质部分斑驳陆离,有的56式冲锋枪甚至拆掉了折叠式刺刀,这些都明显不符合当时部队的武器装备管理保养规定。此外,这些56冲似乎都装有枪口帽。这是为了发射空包弹而配备的,因此不可能有影片中的射击环数。

片中文工团员何小萍在写家信时,可以隐约看到稿纸的抬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而没有具体的单位。这也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正确的抬头应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XXXXX部队”或类似的表述。

重头戏肯定在那6分钟的战争场面。关于解放军战士手榴弹被对方狙击枪弹引爆的桥段,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67式手榴弹内装TNT炸药42克,而TNT炸药性质比较稳定,枪击是很难引爆的,只能靠雷管引爆。而67式的雷管位于手榴弹的木柄内,此处如果被枪弹击中能否引发手榴弹爆炸?还缺乏权威定论。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解放军的74式火焰喷射器大显神威,给敌方以毁灭性杀伤。这种武器平时主要装备防化部队,战时则加强到一线部队。片中刘峰所在的后勤分队是不太可能配发的。更值得注意的是,74式火焰喷射器后坐力高达600牛顿以上,一般都是采用卧姿有依托发射。如果要站立发射,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否则会有危险。而且片中火焰喷射器的喷射距离非常近,容易因为风向变化而伤及自身,实际作战使用时都需要保持一定距离。

相较于2007年上映的电影《集结号》,《芳华》的战场特效似乎有点不进反退。片中的枪声相当沉闷,与真正的枪声相差甚远。片中的战争场面全部发生在白天,枪口焰应当不太明显,后期制作后的枪口焰略为夸张。

最受置疑的是,片中竟然出现了飞机的身影。由于影像模糊,并不能准确判断出这些飞机的型号。在1979年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并没有任何飞机参战。当时我空军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每天派出战机带弹升空巡逻,严密保卫中国领空,但不进入敌方空域。慑于我军强大军事压力,越南空军既未主动攻击我军,也未敢进入我方空域。

片中文工团员在跳舞时多次用到了道具版的63式自动步枪,这并不算道具考证失误。因为63式自动步枪正是在文革期间大批量生产装备的,累计装备量应该在100万支以上,由于大部分存在着生产质量问题,随即从1978年开始撤装。这一时间段与《芳华》中的文工团基本重合,而且跳舞时使用的是道具枪而不是实枪。

还有人置疑从影片中的碧色寨火车站到边境还有上百千米,不可能让刘峰负责的驮队走这么远去送弹药。这一置疑有些道理,但当时摄制组选中碧色寨火车站拍摄部分外景,是因为这里有着特色鲜明的米轨铁路和法式建筑,并不代表故事就一定发生在碧色寨火车站。另外,还有眼尖的铁路爱好者看出片中的铁路机车并不是当时的型号、以及车厢蓬布过于现代等,这些恐怕都是剧组力所不能及的。

几点突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79年这场西南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此后延续10年的两山轮战,自1990年之后几乎就从国内媒体上彻底消失了。以至于现在许多的80后、90后和00后都不知道影片《芳华》中的战争从何而来?当时的敌人又是谁?感谢严歌苓女士、感谢冯小刚导演、感谢全体演职人员,让我们、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有机会了解这一场特殊的战争与特殊的历史。

而放眼国外的此类问题,就以美国和日本为例,两国现在既是盟友又是伙伴,关系紧密程度远胜中国与越南,但美日两国均不回避昔日血战的历史。每年的日本偷袭珍珠港纪念日和美国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纪念日,美日两国都会举行活动隆重纪念。甚至针对同一场硫磺岛战役,以美国的视角拍摄了电影《父辈的旗帜》,另以日本的视角拍摄了电影《硫磺岛来信》。因此不回避过去的历史,让子孙后代了解一个完整的历史,比什么都重要。可以說在这个方面,电影《芳华》开了一个好头。

影片《芳华》还罕见地将战争后遗症患者和伤残军人纳入其中。文工团员何小萍战时在野战医院工作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饱受刺激之后一度精神失常。而本片的主人公战斗英雄刘峰在因伤致残退伍后,自主创业却受到地方联防办部分工作人员的刁难和欺辱。上述现象虽不普遍,但确确实实发生过。一个国家需要英雄,更需要关心英雄、帮助英雄,而以往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有战争就会有伤亡,有伤亡就会有鲜血,而胜利之花往往都是由鲜血来浇灌!以往国产军事题材影视剧,要么把敌人描述成傻瓜蠢货以供炮制“神剧情节”,要么尽可能回避战争的代价。而在电影《芳华》中,无论是手榴弹爆炸时的血肉横飞,还是满卡车的烈士遗体,亦或是野战医院中随处可见的淋漓鲜血,都强烈冲击着观众的视神经,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特别是通过一名严重烧伤的小战士断断续续的讲述,让人心生无限痛惜,更能体会到战士伟大,和平来之不易,后人当倍加珍惜。

猜你喜欢

刘峰芳华解放军
芳华不再亦风流
History of World Smile Day
陌上
初冬月季
芳华
芳华
爱情罚单
刹那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