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价“下海”医生

2018-01-30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下海张强执业

充分自由、开放的市场,是为眼下走出体制、投身市场医生们定价的首要前提。

自2013年国内医生集团出现,2017年医生多点执业正式放开,公立医院出走体制“下海”者不断增加,他们或自由执业,或加入医生集团,或以医生集团方式执业于多个医疗机构平台。

其薪酬定价方式,“价值全凭猜,价格全靠谈”,数位有此经历的医生向记者描述当前行业内此类医生定价之“潜规则”:年薪从数十万到百万元不等,执业平台机构抽成比例不一,绩效、股权分配融杂感情、第一印象和品牌等非市场因素,医生与医疗机构合作破裂率高,并导致薪酬、股权、分红等引起的劳动纠纷不断增加。

因此,以医生集团医生为代表的“下海”医生究竟该如何定价,《中国医院院长》为此展开采访调查。

医生价值定价

快医医生集团一位35岁的海扶刀主刀医生,原体制内年收入20万元,现50万元。该医生集团创始人许建波向记者坦承,“但50万元还不是最终收入,我们还给他股权激励。并且承诺,每设一个连锁至少给他增加10万元年薪。”

许建波表示,该医生定价是基于医生价值确定的,“海扶刀医生全国不足两百名,他排名前十”。且该医生加入后,半年无病人的项目一下转变为每月20多例病人,平均月收益40余万元,“这是他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以业绩评估医生价值并定价的方式显然最直接,然而在医生签约平台初期,业绩效果无法体现时,又该如何定价?

“曾有大牌医生表示,非70%股权或200万元年薪起免谈”,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非公医院管理者表示,面对医生强势的“个人品牌话语权”,其签约时定价策略非常被动,只能“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但实际医生个人品牌溢价效果签约时却无人知晓。

此外,参考公立医院医生服务价格及收入水平也是定价方法之一。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向记者表示,总体应高于医生在原单位收入总和,而高的程度须“比计入灰色收入后还要高”才更具吸引力。但灰色收入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每台手术有没有用回扣药品、耗材,都不一样。因此,“高的比例”具体无法确定,张强坦言。

骨卫士医生集团则采用内部评判模型根据医生特点为其定价,“但也会因医生特殊情况量身定制”,该医生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但总体上,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价值一定非常高。”

同时,飞刀等不同专业行规、行情,地域经济水平差异,签约平台的运营状况,患者的支付能力等,也是定价相关因素,中欧医生集团董事长袁延龙表示。

而且,医生最终签约价格一定程度上还与医生本人意愿挂钩。“相比金钱回报,有医生可能更看重科研带教,有医生则更注重领导管理权,还有医生会更看重合作平台的未来发展空间”,因此,“下海”医生价格体现各式不一。

定价工具法

基于目前国内医生与医生集团或非公医疗机构合作常见四种方式,聘用制、合伙制、合伙+聘用制及合作制;后者为前者定价采用的定价工具基本为底薪、绩效、股权,以及以上三者综合。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法务部主任、北京至瑾律师事务所创始人李岑岩告诉记者。

但实际,美国私人医生消费项目中的医生费(PhisicianFee,也称医师费)是一种较理想的薪酬模式,张强指出。

所谓医生费,即按件计酬:看一个病人收一份诊金,做一次手术收一次手术费,这些费用是在医院工作医生的唯一收入来源;患者的其他付费,如药费、检查费、床位费等与医生没有任何关系。

如北京和睦家医院,主治医生税前年薪为30万~50万元,但医生费相对设置较低,“因此即使病人总量增多,其医生收入并没有增加很多”,相关业内人士透露。

相比和睦家,张强医生集团主治医生月底薪仅在社会平均偏上水平,“但我们的医生费相对设置较高”,张强谈道。意在激励年轻医生不断学习,并重视个人品牌建设。而且“主治及以上医师就职满2年,独立工作+同事认可,还可获得期权激励。”

医生费相对更适合以雇用制和以医生签约为主的医疗机构,尤其是考虑到医生品牌价值沉淀的未知风险不确定性。“如果医生品牌确实响亮,双方可以尝试约定相对较高的医生费而非直接给予股权。”李岑岩提示。

相反,根据医生品牌“一口价”承诺股权、确定年薪则相对适合资金充裕的医疗平台。但医生品牌究竟如何“等现”为价格,北京恒和医院院长张松伦认为,这与医生“下海”前的原医疗机构品牌、医生原职位,甚至医生年龄、职业阶段等都密切相关,“‘等现’起来并不容易”。

一般退休五年后,原体制内知名医生品牌的市场可兑换价格会减弱到最低,有医疗机构投资者认为。其退休前两三年,到退休后三五年内,相对品牌价值较高,同时愿意做事,并富有情怀,投资“性价比”高。

而一位普通“下海”医生的业绩价格,“至少须交由市场两到三年,才能得出答案”,张松伦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出。

医生定价影响要素:

● 医生自我定价

● 患者实际支付能力

● 医疗机构预估价格

● 医疗机构实际运营情况

● 医生专业能力

● 医生带教能力

● 医生运营管理能力

● 医生原医院名气

● 医生业内名气

● 医生从业年龄

● 医生年龄阶段

● 医生与医疗机构观念一致度

● 市场供应数量

● 市场自由度

市场人没有市场价

在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市场,医生甚至可以不拿固定底薪,“底薪更像一种保护机制,扶医生‘上马’就好”。因为多平台自由执业后,医生费收益反而会更多,张强介绍国外模式时指出。

“但在中国,要达到这种程度还需很长时间。”因为“下海”年轻医生普遍还没有形成市场充分认可的个人品牌。

此外,在调查中,受访者还指出现阶段为“下海”医生定价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处环境并非一个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就像共有产权的房子,不能充分挂牌交易,以至于市场无法为其合理定价”。

而不充分自由市场和过度自由市场一样,最终都会带来资源浪费——目前,体制内医生多点执业在公立医院院长的“忧心忡忡”中艰难推进,医生要么选择从体制内彻底离职,试水市场惨淡后无处可回;要么纠结于体制,无法放手离去,同时亦无法于市场内大施拳脚——被时间耽误的,本质上是弥足珍贵的医疗资源。

对比1978年改革开放,多地政府出台停职留岗“三年之约”政策,鼓励国企员工下海创业,加速人才归位效率,医生“下海”本应呈现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的路径——加快让更“适合”安于体制内的人安于体制,让更“适合”市场的人流向市场。

但现在,中国医生却刚好卡在了“下海”到底是深渊还是蜕变的新旧体制碰撞中,风险自担,冷暖自知,又如何奢谈与医生真实价值相匹配的市场价格?

猜你喜欢

下海张强执业
王夭一先胜张强
Forbidden Money
“美梦成真”之潜水员
医师多点执业松绑
说说护士多点执业
张强:转身后的感悟
蒸发波导下海杂波对雷达探测的影响分析
医师怎么看多点执业?
医师多点执业:2014再升温
张强:“求包养”何来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