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特征分析

2018-01-29杨萌萌刘耀泽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36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杨萌萌 刘耀泽

摘 要:车辆运行和停放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路内停车巡航作为车辆由动到静的停车选择过程,对道路交通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驾驶人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停车管理策略,实现停车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路内停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36-0063-03

Abstract: Vehicle operation and parking are two important aspects in urban traffic system. As a process of parking choice, from dynamic to static, on-street parking cruise causes unnecessary waste of road traffic resource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king choice behavior of drivers on the roa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formulating scientific parking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realizing the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parking resources.

Keywords: on-street parking; selection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s

近些年,全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压缩了城市的活动空间,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停车问题不断凸显。占用部分道路资源划出路内停车泊位实行路内停车,可作为路外停车资源供应不足时的一种辅助停车方式,能有效缓解停车压力。但车辆在到达目的地周边后, 驾驶员通常会综合考虑许多因素,以低速狀态寻找停车泊位,这种低速巡航行为不仅占用道路资源,也会影响路内正常车流的运行[1]。相关调查显示,在城市交通中,以停车为目的的路内巡航行为占到了整体交通量的15%,然而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无效交通。本文通过探究驾驶员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相关管理策略,规范和合理引导路内停车发展,对实现合理高效停车、缓解城市停车难题有重要意义。

1 路内停车选择行为调查

为了深入探究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对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南京市老城区为调查范围,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

问卷的设计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驾驶员的基本信息情况,如性别、年龄、收入等;(2)驾驶员的实际出行停车数据,包括出行目的、停车时长、停车后步行时间等;(3)驾驶员的停车选择意向等。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02份。由于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最终调查数据的收集也均是在网上统计完成。

2 调查数据分析

2.1 驾驶员的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调查得到的驾驶员基本信息情况如下:(1)性别分布。本次调查中,男性驾驶员占比61.88%,女性占比38.12%。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2)年龄分布。对于驾驶员年龄的调查,按照5个区间分别统计。数据表明,总数最多的是年龄在18~30岁的驾驶员,占总数的74.3%,是被调查者的主体。(3)收入分布。对于驾驶员收入水平的调查,按照四个区间分别统计。调查数据表明,收入水平在3001~5000元的驾驶员占到了50.5%。(4)出行目的。对于驾驶员出行目的的调查,主要将其分为5类:上班、办公、上学、休闲娱乐及其它。调查数据表明,驾驶员的出行目的多为上班或休闲娱乐,分别占到总数的40.6%和22.3%。

2.2 驾驶员的交通特征分析

(1)停车后步行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停车者可容忍的步行时间在3~5min之间,占总数的47.5%,以正常成年人步行速度1m/s换算,步行距离处于180~300m。总体上,约有85%的停车者可接受10mim以下的步行时间。(2)最大步行距离。数据分析表明,停车者对步行的最大容忍时间通常为10min左右,占到总数的35%。以1m/s的步行速度计算,则最大容忍距离为600m。另外,25%的驾驶员接受的最大步行时间为5min,即距离为300m。综合来看300~600m是多数驾驶员能够接受的距离。(3)停车花费时长分布。据统计,驾驶员的停车花费时长多处于5min以内和5~10min这两个时间段之间。分析数据发现,停车花费时长为5~10min的人数最多,约占总数的48%。(4)行程时间分布。行程时间是指从出发到完成停车的时长。调查中,驾驶员的行程时间主要集中在30min~1h之内,占总数的50.5%。

2.3 驾驶员信息更新特征分析

驾驶员对于外部停车设施的信息获取主要是通过广播及交通诱导标志,停车APP作为全新的方式也发挥着一定作用。有学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68.4%的驾驶员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实时的路况和停车场信息,其中58%的驾驶员在下次停车时会回忆此次停车结果作为选择的判断依据[2]。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80%的被调查者认为本次停车结果会影响下次停车选择行为。

3 路内停车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在停车过程中,不同影响因素对驾驶员的停车选择行为影响程度不同,根据调查结果,影响程度较大的五种因素如表1所示。

根据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各因素对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停车管理建议。

(1)停车收费。停车费用是影响停车者停车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停车设施的费用越高,停车者选择该停车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小。虽然不同经济条件的行为人对停车收费的敏感度不同,但是总体上趋向于选择费用低的停车方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路外停车设施的收费价格要普遍高于路内停车,导致停车者的选择偏向于路内停车,而路外停车场的使用率,周转率都不能达到预期标准,这也就造成了路外停车资源的浪费。停车收费对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停车费率调节措施是实现路内路外停车资源均衡利用的有效方法,可避免个别路外(路内)停车场停车位饱和或空余停车位过多等配置使用不当的现象[3]。如果区域内路内停车设施趋于饱和而路外闲置诸多资源,则可以适当提高路内停车收费,使区域内整体呈现内高外低的收费局面,从而改变部分停车者的停车方式实现停车资源的均衡利用。(2)停车后步行时间。通常情况下,停车者对于停车后步行时间的选择都是偏向于越少越好,但受其他因素影响,停车者对距离的选择也会适当做出让步,比如可能会为了相对便宜的收费而选择步行距离稍长的停车设施。调查显示,72%的停车者相对愿意选择一个较便宜的停车场,而不是一定选择最近的。有学者指出,在日本中心城区内100日元/小时的停车费率与190m的步行时间相当[4]。由之前的数据分析得出,停车者对停车后步行时间的要求基本在3~5min,实际步行距离则处于180~300m左右,多数驾驶员容忍的极限距离约600m,此数值和陈俊在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研究中提出的步行距离最高不宜超过500m[5]较为接近。停车后步行时间还会间接地影响停车巡航行为,停车者为了追求理想的停车后步行时间,会增加巡航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和行为自身的持续性[6]。因此,合理进行城市中心区域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完善标志标线的设置,优化重点区域停车交通组织,增大停车的便捷性,最大程度缩短停车巡航时间。(3)违章停车执法力度。调查显示,82%的停车者是不会选择违章停车的,而其他人则倾向于选择违章停车,但违章停车的行为倾向却是直接受到违章停车执法力度的影响。执法严格的路段违章停车现象要明显低于执法力度较低的路段。数据表明,在执法力度高的路段停车者的违停意愿占到10%,执法力度较低路段的违停意愿为20%,执法力度减弱,违停行为明显增多。在执法环境宽松的情况下,停车者就会开始比较违章停车与正常停车的成本,相比停车场的固定收费,有些停车者会心存侥幸选择违章停车。就违章停车处罚标准来说,我国处罚力度普遍较低,且多以处罚标准的下线执行,易使公众误认为违章停车成本较低,此心理对维护交通秩序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7]。对此,建议可适当加大对路内违章停车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增强停车执法的威慑力。针对重点路段违停现象,驾驶员在现场时,警告其驾离现场,对于驾驶员不在现场的,根据实际情况必要时可实施拖车处罚。(4)外部交通系统实时信息。外部信息主要包括道路拥堵情况、停车场的使用情况、排队长度等外部的交通系统现状及停车系统的现状和预测信息。当前我国外部信息诱导停车机制并不完善,相对来说,以广播等媒体形式提供的外部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给停车者提供停车信息,但是交通指示牌对信息的传达效果却并不显著,主要问题是对指示牌的管理落实不到位,指示牌的信息更新不及时,就会对停车者的选择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造成停车的错乱。因此,加快路内停车泊位的信息化建设,采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方式来提高外部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能够使停车者快速做出更合理的选择。例如推广移动终端的停车APP,其具有更广阔的服务区域,更全面的服务内容,是出行者停车时停车选择的智能助手[8]。(5)出行目的。出行目的引发出行需求,是路内停车选择行为产生前提。当然,在停车选择过程中,出行目的对最终的选择也起着一定作用。比如,以工作为目的的出行,出行者在停车时对停车后的步行距离更为看重,对停车收费的容忍度较高。而相对于以娱乐为目的的出行,出行者则对停车后步行距离的容忍度更高,反而更在意停车价格。出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停车选择的决策,因此,可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性质,结合大部分出行者的停车目的制定不同的停车管理策略,以提高停车设施的利用率,实现路内外停车资源的均衡利用。

4 结束语

進行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的特征分析,是为了探究停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在停车选择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本文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确定合适的停车费用、制定合理的停车场规划、加强违章停车管理力度等管理手段,以缩短停车决策过程,减少路内巡航行为产生的资源浪费,规范和合理引导路内停车发展,有效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钧.城市机动车车辆停放特性分析与停车需求预测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2]王志利.基于前景理论的停车选择行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3]丁浣,郭宏伟,王武宏,等.经济杠杆作用下的路内停车巡航行为分析[J].道路交通与安全,2015,15(02):42-46+64.

[4]关宏志,刘兰辉.大城市商业区停车行为模型——以北京西单地区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2003(01):46-51.

[5]陈俊.城市停车设施规划方法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0.

[6]丁浣.路内停车选择行为特性分析和建模[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6.

[7]戴帅,刘金广,朱建安,等.城市路内停车管理战略及实践[J].城市交通,2014,12(01):6-11+85.

[8]鲍健.APP引领停车大市场[N].中国交通报,2014-07-16(7).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