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职业资格考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8-01-29郅利聪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9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摘要】本研究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考试标准》(试行) 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职业资格考证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并对新职业资格考证背景下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新职业资格考证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9-0007-02

一、新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的背景

教师资格证考试是国家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新教师资格考试的提法是针对以往教师资格考试而言的。2011年11月,国家选取浙江和湖北两个省作为教师职业资格考证试点,试行教师资格证“二合一”考试模式,经过两年的试点,于2013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教师[2013]9),对教师的准入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通知指出:“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是教师职业准入的前提条件。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须分别参加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考试。”[1]凡是在试点工作启动以后入学的师范生,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必须参加国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颁布之后,将国家性统一考试确定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唯一获取条件,即无论是何人必须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后才能获取教师资格。将过去各省市不一的考试科目确定为《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和《幼儿教师面试》三门。这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在考试对象,考试性质、考试科目等诸多方面与以往教师资格考试不同,因此称之为新教师资格考试。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高等学校,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要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充分考虑学生入职的需要,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

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基本都是自行制定,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大。导致各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与程度。

(二)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重视不够。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多重视的是“吹、拉、弹、唱、跳、说”等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幼儿教师的职业理念、师德以及基本素质方面的课程重视不够,这一问题体现在学时和学分所占的比例上。

(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没有实现。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指在终身教育的指导下,按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考核、职后提高培训的统合教育。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虽然主要承担的是职前培养的任务,但却应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这一点在课程设置里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职业理念、法律意识没有得到彰显。

《考试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是幼儿教师入职的必考内容,但在以往的课程设置里,却找不到相关的课程来实现。

三、新职业资格考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一)课程设置目标

依据新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的要求以及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探索出适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

(二)课程设置内容

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考试笔试科目《幼儿园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其中《幼儿园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包括: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笔试合格者,可参加面试。面试主要考查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保教实践能力。

具体表述如下:

(三)课程设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1.以上课程是对照职业资格考证提出来的必开课程,并不是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进行完善和补充。

2.由于本专科培养目标不同,在具体开设时的课程名称、学时和要求可有所不同。

3.由于本专科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学生在考证时,应对照资格证考试的具体要求,评估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本科生应加强吹、拉、弹、唱、跳、画、说技能的训练,专科生应强化相关理论的学习,例如:对学前教育史、中外学前教育比较应有所了解。

4.职业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些能力要求,是无法完全通过对应一定的课程来实现的,而是在所有课程的实施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例如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因此,在课程组织实施时,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教师在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时,要对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指导思想有深入的了解,把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融会贯通地渗透到课程中,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考试的要点、重点和难点。

四、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仔细分析近两年新教师职业资格考试试卷,总结其中的规律,在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时,提出以下建议:

(一)凸显综合素质取向,体现系统性

无论是从考试的科目、考试的内容还是考试的形式来看,新教师资格考试对应试者的考核都凸显了考察综合素质的取向、体现了对知识考察的系统性。这就提示申请入职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学习和领会幼儿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也指导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课程实施与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 凸顯专业能力取向,体现专业性

具备保育和教育的专业基本能力是从事幼教工作的基本要求。从《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来看,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生活指导、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的指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七个模块。

保教知识与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通过课程来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目标,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优于非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是本专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凸显情境应用取向,体现实践性

实践应用能力的考试试题以活动设计和材料分析的形式进行考核,将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的案例编写成考试题目,模拟实际教学情境,直接考核应试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经过实践训练的应试者很难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设计。这一考试内容和要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新教师资格考试的情境应用取向促使高校将教育见习和实习落到实处,使实践活动更具实效性。

(四)凸显终身学习取向,体现持续性

为树立在职幼儿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国家施行教师资格五年一注册制度,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是对教师终身学习所做的方向性引导和内在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职前学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而是教师入职后持续学习的开端,教师的学习具有持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如何在职前学习中培养教师职后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当前高校开展教师教育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占广.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作者简介:

郅利聪(1969.8-),女,河南巩义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心理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