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油茶采收经营管理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思考

2018-01-29罗勇兵黄河梁玖华

绿色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提质增效油茶管理

罗勇兵 黄河 梁玖华

摘要:指出了影响油茶产油量和茶油品质的因素有遗传、环境、营养、茶籽成熟度、茶籽后熟处理和加工工艺等。其中,茶籽成熟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茶籽采收的季节性很强,采摘过早直接会降低出籽率、含油率和茶油品质;采摘太迟会使油酸水解、酸败、酸值增高,造成茶油品质下降。基于此,提出了加强油茶果采收管理、适时采收茶果等相关建议,以期为油茶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采收;管理;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S6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164-03

1 引言

铜仁东部区域是我国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传统种植产区,油茶资源丰富、地域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其下辖的玉屏县享有“中国油茶之乡”美誉。铜仁发展油茶生产具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条件及群众基础。铜仁市委、市政府将油茶产业列入“梵净山珍·风行天下”六大特色产业体系之一予以扶持。近年来,铜仁的油茶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生产中,有部分经营者不重视油茶采摘经营管理,过早采收导致油茶籽不够成熟,易霉变、出油率低,生产出的茶油品质差。加强油茶采收管理与经营措施,适时采收茶果,保证油茶果实的充分成熟,是提高茶油产量、品质和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对种植油茶的林农、专业合作社、企业和整个地区油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铜仁油茶生产及采收现状

2.1 油茶资源生产现状

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下,油茶得以广泛种植,资源面积达到50万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与调整和油茶林地下放到户,油茶大面积疏于管理,资源面积大幅下降。2008年,铜仁市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油茶纳入农业产业化进程予以重视,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截至2017年底,全市陆续建成油茶产业基地80余万亩。其中,有30余万亩是本地品种通过实生繁殖形成的油茶老林;有50余万亩是通过引进优良无性系嫁接繁殖推广新建的油茶基地,现陆续进入初产和盛果期。预计在2020年,铜仁市的油茶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2.2 铜仁的油茶种群与成熟期

根据油茶果实的成熟期,划分为寒露、霜降、立冬3个品种群,俗称寒露籽、霜降籽、立冬籽。铜仁在2008年以前,种植的都是本地品种,为寒露种群,茶果采收在10月上旬。2008年后,铜仁市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引进了湘林系列、长林系列、赣无系列等优良无性系品种20多个,选育认定了黔玉1号、黔玉2号、黔碧1号、黔碧2号四个本地品种资源,并大力推广。根据多年的性状观察测定,湘林系列在铜仁属立冬种群,在11月上旬成熟;长林系列在铜仁属霜降种群,在10下旬成熟,赣无系列在铜仁属立冬种群,在11月上旬成熟;黔玉、黔碧系列遗传了本地品种特性,为寒露种群,在10月上旬成熟。

2.3 油茶采收现状

随着近几年生活质量的提高,茶油属健康养生油脂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茶油的价值越来越高,茶油价格也不断上涨,大家對采收油茶果的积极性增强。铜仁市的油茶老林是本地品种,属寒露籽,在10月上旬成熟,过了国庆节之后可以开始采油茶果,新栽种的油茶大都是引进外来良种,成熟期比较晚,其中湘林系列要在11月上旬才成熟,传统的采摘习惯和成熟期的不同造成采摘混乱。油茶在发展过程中,有公司租地自主经营、专业合作社经营、公司+农户经营和种植大户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由于发展快速和经营模式多样等原因,很多经营主体管理不健全,出现在栽植时品种搭配混乱,对利润的分配可操作性不强等现象。因此,在传统采收习惯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出现了不区分本地和外来良种成熟期之间差异,都在国庆后开始采收、抢收。过早采收的茶籽,出油率低,空壳率多,水量含量高,贮藏不当易霉变。据铜仁科学院林科所调查,铜仁市碧江区红森林专业合作社栽种的湘林系列优良品系,2014年10月3日~15日采果,得到的茶籽出油率为14%,2015年10月20~25日采果,出油率为20%;玉屏县祥驰合作社栽种的湘林系列优良品系,2016年10月23~28日采果,得到的茶籽出油率为22%,采摘时间相差半个月左右,茶籽出油率可出现8%的显著差异。

3 茶籽成熟度对茶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影响油茶出油率的的因素有遗传因子、环境因子、营养因子、茶籽成熟度、茶籽后熟处理和加工工艺等。

3.1 油茶果实的成熟特征

种仁完成脂肪转化积累,含水量在45%以下,种子饱满坚硬,黑色或黄褐色有光泽,果实成熟时的外表特征是,果皮发亮,毛绒消失或基部残存少许,果壳微裂。如果油茶林的成熟期一致的话,开裂果实的数量在25%~30%即可采收。

3.2 油茶果实的采收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油茶果实油脂含量增加主要来自9月下旬至成熟采收前的时期。据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测定,油茶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随果实生长逐渐增加。油茶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在年周期内均分别存在两个高峰期,第一个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第二个在9月下旬至成熟采收前。其中,种仁含油率在两个阶段中的增幅分别达种仁含油率的29.2%和39.0%;鲜籽含油率在两个阶段中的增幅分别达鲜籽总含油率的28.3%和50.1%;鲜果含油率在两个阶段中的增幅分别达鲜果总含油率的27.2%和68.9%。从以上数据可见,油茶果实的油脂转化主要在采收前的1个月内完成,提前采收会大幅度降低果实含油量,对产油量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3.3 油茶果实采收时期对茶油品质的影响

油茶籽油GB/11765-2003质量等级指标的酸值(mgKOH/g):油茶籽原油酸值≤4;压榨成品油一级茶油酸价≤1.0,二级茶油酸价≤2.5;浸出成品油一级酸价≤0.2,二级茶油酸价≤0.3,三级酸价≤1,四级茶油酸价≤3。茶籽采收的季节性很强,提前采摘未完全成熟的种子,含油量低,含水量高,不仅影响茶油量,并使茶油酸值提高,影响茶油品质。太迟采收会使油酸水解、酸败、酸值增高,也会造成品质下降。因此,油茶果实要实时采收,过早、过迟都会影响茶油的品质。茶果的采收适宜期是在该物种或品种的自然成熟期开始到下一个节气之间。

4 油茶果实采收管理与经营措施

油茶果实的采收时间是影响茶油产量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加强油茶采收管理,可有效的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增强油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1 加强科普宣传,改变传统习惯

铜仁是我国油茶传统种植区域,栽培历史悠久,长期种植的是本地普通油茶,本地普通油是寒露种群,成熟期在10月上旬,长期的种植和采收历史养成到了寒露采油茶果实的习俗。另一方面,大多油茶种植都对油茶果实采收的时间与出油率、品质之间的关系缺乏科学的理解,对寒露、霜降、立冬3个品种群的区分也不清楚,仍按照传统的采收时间进行,结果茶籽出油率极低,就认为是栽种的品种有问题,对外来良种的推广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在油茶种植集中区域,应加强油茶科普知识宣传,让群众正确认识油茶采收时间与产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区分油茶种群成熟期的差异,按不同油茶种群茶果成熟期的差异准确确定适时采收时间,从而增强群众对油茶采收的管理水平和促进油茶良种的推广。

4.2 完善综合管理体制

针对油茶产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地方政府要出台相关地方法规,乡村级要制定相应乡规民约,各经营主体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共同推进完善油茶产业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油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3 合理配置油茶品种

油茶是虫媒异花授粉树种,不同品种类型之间搭配种植可提高座果率。配置品种时,既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盛花期一致和品种之间的亲和力,促进受孕座果,也要考虑果实成熟期一致,便于果实采收管理。合理配置3~4个盛花期和果实相遇的品种,可有效提高油茶的产量和质量。

4.4 安排合理的采摘顺序

同一成熟期的油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成熟度也不一致,一般是高山先熟,低坡后熟,阳坡先熟,阴坡后熟。林分状况不同也有所差异,一般老林先熟,幼林后熟,荒芜地先熟,耕作地后熟。必须按照油茶果成熟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采果时间。

4.5 加强后熟处理

油茶果采摘后处理不当会大大降低油茶的利用价值,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油茶果采收回来后,要堆沤6~7d,让茶籽起后熟作用增加油分。在晴天,摊开翻晒。晒3~4d后,油茶籽自然开裂,多数油茶籽能剥离,未分离的进行人工分离,然后过筛扬净,继续晒干,使淀粉和可溶性糖等有机物充分转化成油脂。晒茶籽用土坪或竹席比水泥晒坪好,可以提高出油率和茶油质量。如果阴雨天无法及时晒干,应将茶籽铺在通风干燥的楼板上,厚约20cm,每天翻动1~2次,防止发热、霉烂或发芽,一遇晴天就及时翻晒,晒好的油茶籽应放在通风干燥处收藏。经过1~2个月后茶籽含油率达到最高时,复晒1~2d,这样出油率高,油质也好。

5 结语

随着资源规模不断扩大,采收鲜果总量增加,给茶果的处理带来一定难度,新型茶果的剥壳、烘干设备也应运而生,新型茶果剥壳、烘干设备处理批量大,效率高,因此,直接采用机械设备处理茶果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庄瑞林.中国油茶(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55~61,195~197.

[2]陈平.提高油茶果出油率的综合措施概述[J].现代农业,2013(11):125~1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疫总局.GB11765-2003油茶,籽油[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国家林业局.LY/T1328-2006,油茶栽培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罗凡,费学谦,方学智,等.油茶籽采摘时间对茶油品质的影响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2(1).

[6]庄瑞林,董汝湘,黄爱珠,等.油茶优良无性系造林及可配性测定的研究[J].經济林研究,1992,10(1):1~7.

[7]陈永忠.油茶优良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14~211.

[8]陈永忠,杨小胡,徐林初,等.油茶新造幼林挂果特性及其产量测定[J].经济林研究,2007,25(2):1~4.

[9]陈永忠,肖志红,彭邵锋,等.油茶果实生长特性和油脂含量变化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1):9~14.

[10]凌宏有,郑德勇.油茶籽成熟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变化规律[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提质增效油茶管理
江西提高油茶新造和低改补贴标准
家乡的油茶
油茶的种植技术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