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做孩子的差评师

2018-01-29青未了

家教世界 2018年35期
关键词:评价者兰兰表姐

文/青未了

1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让每个幼儿主动参与的这种自由状态下,孩子不但不会降低参与积极性,反而以更高的热情参与活动,更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父母若是长期扮演着孩子差评师的角色,孩子越有可能朝着差评的方向远去。

今年暑假的时候,表姐的女儿兰兰在我家住了一段时间,她是跟表姐吵架后,“离家出走”的。

兰兰跟我吐槽说,她妈总是“唠叨”:“谁谁谁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谁谁谁考上了重点大学。什么你这次英文为什么就考了98分……”

因为表姐是离了婚,独自带兰兰。于是,兰兰也总能听到表姐说:“我婚都离了,你要是不争气,怎么对得起我。”吐槽着吐槽着,兰兰就哭了:“我现在特恐惧进学校,一上课满脑子都是她的唠叨声,根本学不下去,如果不是为了我妈,我真不想活了。”

兰兰的话让我后怕。

之前四川有个高考生自杀了,他留遗书说,“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心烦。”

他之所以走上绝路,是因为他再也受不了父母的语言暴力和不断的差评了。他哪怕考98分,都会被父母骂,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都要被打。

初一下学期,他全校第五,数学满分,政治满分,地理满分,英语99,其他也都不错。

可是他爸问:“英语学懂了吗?”

后来他上了重点高中,周围都是学霸,竞争很激烈。第一次月考他考全校73名,他高兴地打电话告诉妈妈,但他妈却说“才73名啊”,听了这话,他哭了,因为别的同学考600名都有奖励。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比马龙效应”,是指评价主体低估被评价者能力,认定被评价者是不求上进的、行为差劲的,以致被评价者将这种观念内化,促使被评价者表现不良行为。

这个原本学习还不错的孩子,在父母的这种言语打压下,逐渐的被内化,开始自我否定,他由开始的故意不学习,考差点,到后来的高考失利。

这个过程中,他变成了父母的“傀儡”,完全失去了自我,既然无论怎样努力都追不上父母的期望,那就破罐子破摔吧。

最终,连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其他,正是自己这种日积月累的差评。

2

日本有部电影《垫底辣妹》上映后好评不断,戳中无数人的泪点。

别人都被这部电影传递的“梦想、青春、奋斗”所打动,我却偏偏为她有位好母亲而泪目。

在众人眼中,沙耶加叛逆乖张,但她的母亲从未放弃她,反而无条件地支持她、爱她、包容她。

沙耶加在学习上自暴自弃被教师请家长时,妈妈说:“我想让孩子们能做让他们喜欢的事情。不管周围的人怎么说,就算与全世界为敌,我一定会在她的身旁。”

沙耶加在去补习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现自己离理想中的大学是那么遥不可及,加上周围老师、同学,以及来自父亲及弟弟的冷嘲热讽,一时间,她的精神几近崩溃,她奔跑着离开补习班,一头扎进了大雨中。

面对浑身湿透、失魂落魄的女儿,妈妈什么责怪的话都没说,而是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

继而安慰她说:“如果觉得太累了放弃也没关系哦,你已经很努力了嘛。”

妈妈对沙耶加的评价,从来不会因为她取得什么成绩而发生变化。不管她是年纪倒数第一,还是考上日本最好的大学,妈妈都永远相信沙耶加是个好孩子。

妈妈的这些话才是辣妹逆袭,小宇宙爆发的原动力。

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希望每一个家长都向沙耶加的妈妈学习,让孩子自信满满地上路,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告诉他们,纵使人生陷入低谷,只要拼命地去努力试试看,结果真的完全不一样。

3

哲学家詹姆斯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一个经常得不到肯定的人,他的潜能仅能被开发到20%~30%;而一旦得到肯定,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到50%;如果这个肯定来自于家庭,那么他的潜能将会被开发70%~80%。心理学中,对孩子好的表现加以关注和称赞,会带来理想的结果,这也就是正强化。

而不明原因的惩罚会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亲子矛盾以及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对于孩子而言,家长的信任与鼓励才是最重要的。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信任与肯定是个体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自我实现需求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需要父母亲的肯定、理解、包容、接纳与鼓励。

首先,作为父母,应该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自己孩子的完美与不完美。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认可、被欣赏的感觉。这份接纳,成就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我们盯着孩子的优点,孩子也会盯着我们的优点,双方都在一个爱的状态中,爱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其次,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

好的父母,应该在爱跟保护中,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拥有面对未来的能力。正如黄磊在《向往的生活》里,谈到对于女儿的教育所说的这段话:

“我从未把她当做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再次,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和陪伴。

这一点孙俪邓超做得很好,作为明星夫妇,免不了常年在外拍戏,据说二人之间有个不成文的约定,一方出门拍戏的时候,另一方必须在家带孩子。平时,他们会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摘,一起去动物园,让小花一起跟着练瑜伽,并且通过亲子阅读,来进一步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最后,学会鼓励,夸奖孩子。

所谓的“夸奖”,也绝非简简单单说几句“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而是建立在对孩子更多的关怀与陪伴的基础上。

语言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与孩子的沟通更是需要有底线,切不可当孩子的“差评师”。

教育专家罗玲说,“教育孩子要多用正面语言,”罗老师建议,父母不要做负面语言的爱好者,对孩子要善于使用“虽然……但是……”为格式的美好期许,把批评化为期望。

正如物理上的“回声”现象一样,如果你对外界喊出“你好”,回传给你的也是“你好”;如果你喊出的是“你很坏”,你听到的也将是“你很坏”。

我们希望有一个好孩子,就不要总是指责孩子,不做孩子人生的差评师,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好孩子。

猜你喜欢

评价者兰兰表姐
On the green aurora emission of Ar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表姐来了
椭圆表姐的来信
与众不同的表姐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表姐的婚礼
教师的角色转变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
360度绩效反馈评价有效性的博弈分析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下)
在新加坡的兰兰姐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