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元代山西宗教壁画的表现内容与艺术特征
——以洪洞县广胜寺为例

2018-01-29马建丽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壁画艺术

□马建丽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在我国壁画艺术的蓬勃灿烂的发展史上有着许多璀璨又珍贵的作品,其中元代山西的壁画艺术列居全国之首。广胜寺的地理位置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外,广胜含义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艺术家对壁画艺术的造诣,成就了元代山西壁画在历代壁画发展史上的极高的艺术价值。壁画的内容主要为元代的风俗故事和宗教表现,更是集儒教道教和释教三教为一体,整个壁画风格别具一格,是我国第一批列进国家保护文物的宗教壁画,对后世的价值研究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一、广胜寺壁画的历史沿革

广胜寺位于山西洪洞县城外东北方向15公里处的霍山南麓,是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创建,当时的人们称其为阿育王塔院也叫做俱卢舍寺。后来在大唐大历四年时期由岱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并改名为“大历广胜之寺”,其中广胜含义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流传到元代时期,由于该地区多发地震,所以许多建筑被毁,现实流传的多为元代后重建的。明朝正德、嘉靖年间在广胜寺上寺增建琉璃飞虹塔,也就是今天能看见的广胜寺的模样。整座寺庙建筑群落交错严谨,造型精致独特,琉璃塔七彩飞虹璀璨夺目,寺内更有举世无双的元代珍贵壁画等世界文化遗产。在1961年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

二、广胜寺壁画表现的内容

广胜寺的壁画主要分布在水神庙的明应王殿中。因为在明应王殿中窗户不多,所以大部分壁画保留完好,可以让学者考证壁画的具体绘制时间和其中的艺术内容。用黄土搅拌成泥,涂抹两层形成壁画的最底层打底,然后覆盖上六到八厘米的麦秸泥,最后是壁画的表面,由黄土、细沙和棉绒搅拌均匀按照绘画的图样涂抹完整形成成品,这样的工艺可以长期保存不易被腐蚀破坏。由壁画上的一些具体能表现历史时代的物品、落款和题记等,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五个具体的壁画创作时间差不多在元代泰定年间。水神庙壁画中的主要内容大多是祈雨,这也反映了水神庙建庙和起名的初衷,同时在创作人民祈雨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情境和风俗习惯。壁画主要叙述的是太宗千里行径图和敕建兴唐寺图里的故事。全殿壁画一共有14幅分别分布在内外四壁上和前廊板内外两侧与横坡上[1]。

首先介绍的是门神图,画如其名,画中描绘的对象就是左手持盾右手举剑肌肉健硕脚踩祥云的两个门神分别在门的左右两侧守护着门廊,每个门神画像都有近四米高,威严耸立。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壁的《祈雨图》,根据画中内容也可以称为“求雨图”[2]。在画中正中央的是霍泉的水神明应王,其他人物都围在明应王的周围两边,明应王穿着精致的绛纱袍,腰间系着玉带,脚踩黑色的皮革靴子,容颜凶悍气势十足。其他文武百官都立于左右,对明应王呈毕恭毕敬模样,穿着虽然没有明应王精致,但也都可以看出来是非常上等的衣物。在殿下,有一个手捧祈雨文的官吏跪在地上,双手捧着文书高于头顶意为祈求明应王速速降下甘露解救苍生。随后可以看到著名的《敕修兴唐寺图》,这张壁画位于西壁上方的南边,在云雾缭绕之间还有一位身着轻纱的飘逸少女。在山下有一队受唐太宗命令赶路去修建兴唐寺的人马,最前面的骑士高举“大唐”旗帜开路,其他人紧随其后气氛庄严肃穆。这幅图的北边是《下棋图》[4],这幅图中主要描绘的是两个官吏在山中席地而坐,以一块山石为棋盘对弈的画面。除此之外,画中更具体描绘了山间潺潺的流水静谧的树林和两个官吏背后的四个侍者观棋不语却自得其乐的模样。西壁上还有整个殿上最小的一幅画就是《锤丸图》。

转过身来,是东壁的《龙王行雨图》、《庭院梳妆图》、《卖鱼图》。在画面的中央,依旧是坐着龙椅的明应王,与祈雨图不同的是在《行雨图》中明应王更多的是倾听着大臣们的汇报而没有跪捧祈雨文书的官吏,画面中多了的角色是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他们听候着明应王的指令在天上有序的行雨,云层下方我们可以看到闪电和倾盆大雨,地上的树木花草都在狂风中摇曳,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在旁边的《庭院梳妆图》虽然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依然精美,在一个静谧的庭院中有五位仕女模样的女子在一片花丛树木间站立,各自手捧妆盒在梳妆打扮,与一旁的鲜花、绿叶相互映衬出一片生机。《卖鱼图》展示了劳动者在向官吏售卖他的鱼,鱼还活蹦乱跳,渔民面黄肌瘦相比于肥胖圆润的官员,可见社会风气。

此外还有北壁的《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和南壁的《玉渊亭图》、《杂剧图》和《太宗千里行径图》。其中《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下文会在元代的时代风俗中介绍。此外还有一些在寺中其他地方的壁画,如前廊门板内的横坡上还有青、黄色的两条大龙,腾云驾雾呈双龙戏珠模样等。虽不及这些主要的壁画内容精彩但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三、广胜寺壁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广胜寺壁画在今天富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造型价值、人物服装设计价值、空间构图特征和空间比例设计特征都是适用于历代艺术设计使用的,不会被历史所淘汰更会在新时期展现出不同的魅力所在,这种优秀的传统艺术手法更会给现代艺术设计注入创作能量。

(一)造型价值

在我国古代的众多传统艺术手法中,对人物造型艺术语言的刻画历来都是尤为重视的。在广胜寺壁画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民间风俗信仰的神明的刻画,例如水神明应王、雷公电母风伯雨神等,一种是对真实存在的普通民众或者官吏宫廷人士的描画,如卖鱼老翁、下棋的官吏、梳妆打扮的仕女等。每个角色都有其刻画描写的重点,作者想通过对人物细节的描绘向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元代人们生活状况。比如在《祈雨图》中,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物在气势上能压过明应王,明应王在画中高大威严的形象无人可及,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神明应王的崇拜与敬仰之情,以及对雨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在人物造型的描绘中,对人物表情刻画的也极其到位,例如《杂剧图》中对三位杂剧演员的造型刻画,首先刻画的是他们的蒙古族人民特征,使他们不同于其他汉族演员,这反映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特征,其次是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动作神态极其逼真,虽然那时候并没有相机,但是让我们觉得似乎是用高清晰度的相机定格拍下来的一样。

(二)服饰设计价值

在人物服装的设计绘画中,主要反映的是元代民众生活服饰的发展与演变和元代手工业的飞速进步。元代时候的衣服面料主要以绸缎和布匹为主要原料,有些上等人物也会用天鹅绒、织锦、细纱等作为原料制作服饰,从壁画中不同阶级等级的人们的穿着打扮,我们就可以看出元代服饰文化的缩影及元代人们的服装文化风俗特性。其中主要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行雨图》,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阶层的人物的穿着打扮,穿着最为华贵的一定是坐在龙椅之上的明应王,特别是在当时民间是禁止穿着红色衣服的,而明应王一袭红袍加身,尤为突出其身份尊贵。其次是一些官吏,也都穿着虽不及明应王精美但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面料肉眼可见的舒适,配饰一样不少[3]。最后是大雨之下的民众,他们身着的薄衫已经被雨打湿,浑身上下除了粗布薄衫还有一双黑色的布鞋,有的已经陷入泥土,但是他们脸上却无一不是兴奋与喜悦。在《卖鱼图》中卖鱼老翁的笠帽和官员满身的珍宝首饰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空间构图特质

在空间构图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艺术家们的卓越智慧。首先从所有壁画的空间位置安排来看,在这些壁画的位置经营中,将《祈雨图》和《行雨图》放置在了东壁和西壁最下方面积最大、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位置,而且这两幅图相互对称,在相互对称的情况下在内容中又相互呼应,不仅在空间上更在内容中体现了艺术家细腻的情怀。其次,我们观察到《祈雨图》和《行雨图》中的人物的空间位置安排,不同角色的人在画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手捧文书的官吏在《祈雨图》中的大殿之下,其他官员按照官员品级依次站列,越靠近明应王的人物角色身份越为尊贵。最后在《园林梳妆图》和《下棋图》等对空间中众多景物进行描绘的图画中,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作者将其安排在和谐的空间位置中,使得整个画面疏密聚散得当合理,空间位置安排井然有序,给观赏者愉悦的观赏心情。

(四)空间比例特质

在空间比例的设计中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人物的大小面积设计,每个人物或者花草树木都在画中占据了一定的面积,而不同的人物会因为其身份不同有着不同的占据比例。比如《行雨图》中,整个人物占据最大面积和比例的是水神明应王,而且在画面的正中央位置,形象高大威严不容侵犯,其身后的仕女和身旁的官吏都比他比例略小,官吏等级越低比例也在逐渐缩小,有的差距甚至肉眼不能分辨,但是研究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测量确实得出不同身份的文物在整个画面中所占据的比重的确有所差别。而其他的自然景物中的树木、溪流、人物和山石的设计也都是经过特定比例缩小了,没有出现任何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

四、广胜寺壁画的独特审美意义

广胜寺壁画中反映的是一个完整的时代特性,不仅包括了元代的真实的时代风俗,还有元代的宗教生活。这些时代特性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艺术价值。

(一)元代风俗的真实再现

元代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当时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不统一,于是统治者想出了民族大融合的政治策略,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元朝统一中原的政策方针,并最终达到了其目标。所以在壁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民群众面对民族大融合的思想情感与强烈的时代色彩,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民族交流越发紧密,不同宗教和信仰都可以相互交流融合,符合时代潮流[4]。

其中,《司宝图》和《尚食图》就是展现元代民间生活娱乐风俗的壁画,这两幅壁画都是以宫廷生活作为主要题材,将元代宫廷中的百姓不常见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眼前。而《卖鱼图》和《园林梳妆图》则是以人民群众的市井生活为题材的,描绘的都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反映一些元代山西地区的民间生活风俗特征,也侧面反映出元代劳苦人民与官宦人民的生活差距。还有殿上最大的《祈雨图》和《行雨图》,为我们展现的则是元代人们所崇尚的神话故事,反映了百姓对水神明应王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元代宗教的生动再现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元代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宗教冲突的融合是其他任何时候都无可比拟的。在元代,宗教文化达到了空前自由却又在一定的政治约束之下。在壁画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有各种宗教文化的出现,例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在元代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由于佛教是中原的传统教派,所以统治者最早接受了这个教派。当时佛教的主要群众大多集中在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的主要教派是道教,这是由于宋室南迁之后将北方地区让与太真、全真等教派传播道教信仰,而道教传播者主要是元人,他们主张道教、儒教、释教三教合一。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主要是从境外流传进入中原地区,那个时候从境外来到中原的主要是经商的商人和传播宗教信仰的传教士,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全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广胜寺壁画的传承价值

广胜寺壁画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探讨,即是它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广胜寺壁画的艺术价值,它在题材选择、材料使用、人物设计和空间构图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其他地方的壁画艺术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只有宗教文化活动,涉及现实生活的极少。而广胜寺的壁画中就完整地向后人展现了元代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场景,这种写实的艺术手法在我国壁画艺术中极其少见。

其次是广胜寺壁画的史学价值,该画可以以侧面反映出元代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为史学家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因为有些史实通过书籍记载难免会出现记录模糊的情况,甚至一些历史情况不会出现在史书中,但是广胜寺壁画却较为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元代的生活写实,有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还有宗教的冲突和融合,都是其他任何地方的壁画所无法表现的历史画面,更可见其史学价值。

综合广胜寺历史沿革和壁画内容、艺术特色、艺术价值和后世影响的研究可见,山西洪洞县广胜寺中的壁画是元代山西宗教壁画的集大成之作,其不仅反映了元代的生活风俗和宗教信仰,更是壁画艺术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通过对山西广胜寺壁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中国传统壁画艺术进行研究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发展创新,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壁画艺术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撒哈拉沙漠壁画之秘
我在敦煌修壁画
北朝、隋唐壁画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