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汉语词汇的变异现象探究

2018-01-29李晓燕闫新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佛系热词范畴

□李晓燕,闫新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运城分校,山西 运城 044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各种网络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载体,并由此衍生出了很多新式的网络变异词汇,即词汇的发音、语法、句式结构、用法等都有悖于人们的常规认知,但又可以被人所理解。由于这些网络词汇大都简洁生动,脍炙人口,一出现便很受网民欢迎,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汉语言在网络环境中产生变异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与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个体的自我认知程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本文将选取2017年的代表性网络热词“佛系”为例,从社会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其变异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汉语词汇发展的研究现状

从2003年至今,关于网络语言发展的研究文献有很多,但偏重点各有不同,本文收集参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网络语言的发展历程,将网络语言的研究过程总结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研究阶段是网络语言发展的初期阶段。此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模式,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侧重于对网络语言的定义、特点、构式与现实语言的关联、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与讨论。这个时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有吕明臣的《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作者在文中详细剖析了网络语言的语体特性,并总结归纳为九个特性;在《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一文中,作者毛力群则对网络语言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网络语言的成因、主要产生类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第二个阶段是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很多个性化的网络热词,极受广大网民的认可与喜爱,并被广泛传播。针对这一现象,大量的研究文献对网络热词的传播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大众价值取向、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等问题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与解读。在《2014-2016年度网络热词传播特征分析》一文中,作者胡远珍、尹佳针认为网络热词的产生大都与当前社会环境下的政治、民生、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关系,并通过对2014-2016年度网络传播的热词的变异特征分析,总结出了网络热词传播现象所反映出的公众价值观取向的变化规律。

第三个阶段对网络语言的特征、成因、变异现象、传播路径、规范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更加的系统和全面。在《语言、认知与文化交融下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新探索》一文中,作者汪亚利从语言社会学与认知学两个角度对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认为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内,也与个人的认知能力有关。并结合这两方面的研究内容进一步将网络语言的变异分为了两种情况,一是基于原范畴边界扩展特征所衍生出的网络变异词汇;二是非范畴化、跨词性的创造性词汇,这里仅针对第一种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汉语网络词汇的变异现象探究

网络词汇的变异是指语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与现代汉语语言系统规则产生了一定的偏离[1]。具体可以体现在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句法变化等方面。例如网络词汇“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就是对原生词的韵母部分进行了谐音的变异处理,这种变异虽然从字面意思上看与原生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且不存在合理的语法结构,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的理解和使用,这是因为网民个体的语言认知系统中对词汇语境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一带一路”、“佛系”,则是在语义上进行了创新,属于新创型词汇,这类词汇的产生往往与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借用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隐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宏观经济政策;后者则用于描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一种独特的生活状态。从列举的词汇中可以看出网络词汇的变异有两个重要因素,即语言的社会性和认知性,要深刻理解这些词汇的变异现象,就必须从影响语言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入手,也就是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进一步审视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在社会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交叉语言学科,该学科将语言发展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社会要素与认知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2],以社会现实为出发点,借助语言认知学中的原型范畴、隐喻等分析方法对语言的变异现象、文化意识形态、规范化政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

(一)汉语网络词汇变异现象的社会性因素分析

在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Labov曾提出语言研究必须依赖于社会现实, 脱离了社会维度和变体的语言研究是空洞且没有意义的,并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社会现象都纳入到了影响语言发展的社会因素当中[3]。

纵观网络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历程,人们从认可、接受到被大众广泛传播这一过程中,网络语言就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细腻地反映出了不同时期下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变化状态。例如“网购”是在2003年5月淘宝平台上线之后才出现的网络词语,标志着中国电商交易平台的崛起;随着移动应用技术的发展,结合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软件的应用,网络词“在线支付”标志着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电子支付,逐步脱离了现金、信用卡的传统支付方式;“中国梦”、“两学一做”、“一带一路”等网络热词则带有明显的政治印记,代表着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实现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与自然环境有关的网络热词“十面霾伏”,则指的是近几年来大家一直十分关注的雾霾治理问题;再有“朝阳大妈”、“国五条”、“拜微年”、“光盘行动”、“毒奶粉”等网络热词,分别反映出了社会治安、住房保障、生活娱乐、食品安全等各个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由此可见,网络词语的产生与变化是以社会现实环境为基础的,是符合大众不断转变的社会心理的。

(二)汉语网络词汇变异现象的认知性分析

语言认知性指的是将人脑与语言所表达的语境相结合,借助人本身所构建的认知系统与认知能力完成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转换,并从语言与普遍认知领域、认知能力的关系来分析和解释语言。人们对于语义发生变化的语言理解需要经过两个层面,首先是对社会现实的体验,通过对真实环境的感觉体验形成具体的概念认知;然后由具体的概念认知扩展到对抽象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在从具象概念到抽象概念的扩展过程当中,语言所表达的语义、语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外延,而这种外延现象被称为原型范畴内的语言变异现象,变异后的词语与原型词共性特征越少,则越接近范畴边界,但语言范畴的边界具有动态模糊特征,处于边界的变异词语随着环境的变化还有可能产生范畴的迁移。

从语言认知性角度对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根源进行探究,其实是明确其所属范畴的一个过程。通过范畴对网络语言进行认知归类,通过归类帮助人脑记忆和理解变异词汇的语义和语境,探究其所蕴含的社会实际意义。这个认知过程中,随着人对社会现实与语言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接受,人的语言感知系统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认知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人就会借助直观的感受获取到变化的信息,再通过自身的认知系统对这一信息进行抽象的分类归纳处理,最终变异出新的符合大众认知规律的语言词汇,完成对具体对象的语言表述。

三、网络热词“佛系”的范畴化变异现象探究

“佛系”一词主要用于泛指当前社会环境下遵循一种无悲无喜,随心随性、不争不抢的生活心态的一类群体。其中“佛”的本义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延伸为代表佛教,再后代表了佛教所传递的一种精神信念。在“佛系”一词中,“佛”的含义产生了变化,它仅代表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与佛教中所宣扬的做人态度不谋而合,取两者之共性,以其本义为原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语义变异,这就可以理解为是基于原型范畴的语言变异现象;“系”则为多音字,不同语境下其语义也各不相同,在此处做名词用,读为“Xì”,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为“有联属关系的,系列、系统等”。以“系”为原型,其范畴内的延伸词语有“关系”、“体系”、“联系”,这些词语与原型字“系”的属性特征最为接近,在此基础上又可产生新的外延词,例如 “直系亲属”、“父系社会”、“人事关系”等,可见基于原型范畴的语言变异是层次递出的,扩展的层次越多,变异语言的语义与其原型本义的关联性就越低,直至范畴边界。

(一)网络语“佛系”的认知形成过程

从语言的认知性角度分析,“佛系”一词显然是属于一种原型范畴内的变异词,人们对“佛系”一词的理解是建立对“佛”与“系”的本义理解基础之上,通过人脑本身的认知系统对该词进行分解、归类,获取其与所属范畴中原型词的关联特征,之后再进行组合、理解,并更新到自身的语言认知系统当中,如此便完成了对一个变异的新型网络词汇的语义转换。以“佛系”一词为原型,其范畴内还可以特定人群为共性特征再产生下位范畴的变异,例如“佛系好友”、“佛系恋人”、“佛系买家”等;以特定的行为为共性特征所衍生的变异词语“佛系化妆”、“佛系考试”、“佛系健身”等,还衍生出很多的网络语句,例如“你今天佛系了没?”、“你的佛系属性是什么?”等。这些由“佛系”再进一步衍生出的网络词语,与原型词之间是有着层次对应关系的,在基于原型语义的基础上,选取其某种特定属性作为认知关联所产生的变异词语,该词语即为原型词的下位范畴延伸词,与之对应的还有上位范畴。

(二)“佛性”所蕴藏的社会现实意义

“佛系”一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某杂志,该杂志针指出日本当下社会中有很多男性对生活保持在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不想结婚、不想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只求平淡度日,杂志将这些男性称为“佛系男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佛系”一词本身就来源于一种社会现象,当时的日本经济发展正处在萎靡不振的状态,在经历了房地产泡沫后,工资增长停滞、通货紧缩,人们感受到了更加严峻的生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逐步步入了低欲望社会,由此产生了“佛系男子”这一特殊群体。

2017年12月11日国内网络上出现了一篇文章,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文中描述“手里的保温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90后已经找到了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之后“佛系”文化迅速走红,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佛系”系列的延伸词都成为了传播热词。与2014年的日本相比,我国正处在全方位发展的上升期,一派欣欣向荣之象,为何对“佛系”文化也如此认同呢?这是因为无论何种环境,人们生存的压力是存在的,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人才竞争、极高的生活成本都会使人感到焦虑,这种对于生活压力的感受大家都是相同的,借助“佛系”这种网络文化进行自我排解也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有人说“佛系”文化是把佛教中无欲无求、导人向善的宣扬宗旨偷换了概念,是“丧文化”的表现,其实不然,社会环境不同,心态不同,对其的理解就不一样。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百年中国梦”的执政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在积极的社会环境作用下,“佛系”文化代表的并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种对生活的释然和历经千帆的成熟心态。

四、结论

随着互联网应用在国内的快速普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之一,各种借助网络传播的新生事物、新知识、新观点不断催生出许多新的网络词汇。这些网络词汇的产生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语言变异的过程,本文针对网络语言的这一变异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对网络语言的产生背景、传播过程、变异成因与特征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将其总结归纳为三个阶段;其次,从语言的认知社会学角度出发,对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社会性因素、认知性形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基于语言原型范畴理论的语言变异现象的分析思路;最后以2017年网络热词“佛系”为例,在语言原型范畴理论基础上对其变异形成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解读,并对其社会意义的隐喻进行了深入剖析。为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佛系热词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热词
热词
热词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热词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