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1)

2018-01-28杨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3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方法小学数学教学

杨珍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是当下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单一的讲解方式,将被动学习延伸到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290-01

引言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锻炼基础数学能力以及学习数学运算,更重要的在于教导学生如何在小学数学阶段学会学习数学知识,怎样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学生参与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科学的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乐于去探索相关的知识。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学会合作和相互答疑解惑,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彰显数学的科学价值。

一、立足于经验,课堂上体现学生的童趣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认知,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搭建起一种思维活动的支架,只有在这样创设的情境下,学生才会觉得更有趣味,更容易接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兴趣关注点也不同,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喜欢关心周围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好学生的心理[1]。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可以采用下述问题情境的创设:甲和乙两杯水,水杯的容量相同,水杯中的水量也相同。在甲杯中加入半勺糖,在乙杯中加入同样的一勺糖,问哪杯水会更甜?这样的情景,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互动的方式。第一种,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与猜想,可以实际拿出杯子、水、糖给学生进行演示之后,让学生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相同的水量放糖多的水更甜。第二种,电脑演示的方式。在甲杯中有20克的水,加入了3克的糖。在乙杯中有25克的水,加入了4克的糖,问哪杯水更甜?这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相比较而言,第一种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从而导入到本节课的主题中。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建有效情境

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目前的生活经验,采取措施来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习到的、存储在自己脑海中的学科知识有效地、恰当地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领域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2]。用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是空虚缥缈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同学们你们每天喝的水是由谁送的?同学们回答由王师傅送的,那么,谁知道王师傅每天要给学校送多少水呢?学生兴趣高涨,开始寻找数据,发现每桶水的净重为18千克,并告诉他们每间教室和每个办公室每天均用一桶水,一共有24个班级和6个办公室,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开始计算,并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计算的结果,学生们在这个熟悉的情境中,对王师傅送多少水产生好奇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丰富课堂趣味

传统课堂的导入方式过于单一,学生没有新鲜感,所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思考中来[3]。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可以以黑板为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班级要开展文艺联欢活动,学生们想不想给黑板装饰上漂亮的彩带,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们产生了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再接着询问,那么我们要把黑板的每一条边都装饰上彩带,至少要买多长的彩带才够用呢?这时候学生们就会主动地开始思考黑板的周长怎么计算这个问题,也就自然地引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的知识点,有的同学会拿出尺子量,在量过之后,学生们把所有的长度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但也有学生提出只要量一个宽的长度,和一个长度就可以计算了,这时候教师再接着启发学生,长方形的两条长是等长的,宽也是等宽的,那么量出了一边的长度,另一边也就自然能够知道了,学生通过这样的思考,能够在问题情境中以解决问题的心态学习知识,在知识的学习中就能做到运用,并且学生对于有趣的问题情境是有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用问题情境丰富教学课堂,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

四、构建开放式问题教学情境,重视对教学问题的探究性

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多多设计一些开放性课程问题,但是必须要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学习思维。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有效问题情境教学作用,多以学生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问题教案设计,启发学生思维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深入探究性[4]。例如:在《正方体》的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参照书本用工具去试着画一个正方体,并要求学生在画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多交流。 然后老师随意借用一位学生的方法进行正方体描画,老师可以故意画成多面体,这时老师就可以对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提问, 并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最后老师再由问题情境教学转变为课程指导教学。

结束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现状以及学习兴趣,依照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适当在课堂中营造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在这一情境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或者引导学生自我提问,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水平,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让学生在数学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师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光荣.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景的创设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56-157.

[2]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19):113-114.

[3]许晓娜. 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21):156-157.

[4]任万仓. 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6(15):154-155.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方法小学数学教学
例谈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情境教学的有效设计
探讨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