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桥灌区生态建设实践经验、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8-01-28袁秀伟李晓罡

治淮 2018年11期
关键词:洪泽信息化建设

张 建 袁秀伟 李晓罡 高 远

一、基本情况

周桥灌区位于洪泽区北片,西接洪泽湖,东靠白马湖,南临草泽河,北连苏北灌溉总渠,涉及洪泽区5个镇(街道),覆盖面积300多km2,地形以平原为主,白马湖西侧有部分圩区。灌区范围内水源相对丰沛,水质良好,雨量充足,光照时间长;土壤以粘黄土、灰粘黄土为主,含有少量的白砂土、淤土,土质肥沃,易于耕种,适宜种植水稻、三麦、油菜等多种作物。

周桥灌区建成于1967年,设计灌溉面积3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1.95万亩,灌排水系完善。周桥灌区自列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已实施了8期工程,建设投资2.2亿元。灌区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秉承“节水、生态、景观”的灌区建设发展理念,注重因地制宜,预防水土流失,基本打造成“工程建设生态化、工程造型新颖化、工程管理信息化、灌溉用水自流化、用水管理组织化、用水调度科学化”的现代化灌区。

二、主要经验做法

1.坚持灌区“七化一带”建设举措

周桥灌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按照生态文明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坚持以自然修复为核心,积极开展生态化工程建设,形成了“七化一带”的建设举措。一是“生态化”,灌溉渠道采取“混凝土护坡、生态护砌和植物防护”的三级防护方式,防止水土流失,提供水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持渠道生态功能。二是“节能化”,通过渠道护砌,减少输水过程中的“跑、冒、漏”,并恢复了部分自流灌溉面积,减少部分末级渠系因水位低需要泵站提水灌溉的能耗。三是“标准化”,严格按照标准化设计、集约化生产和程序化管理开展工程建设,做到灌区建筑物统一标准、统一标志、统一编号,确保工程质量又提高了管理效率。四是“通达化”,结合工程项目建设对渠道堤顶道路进行修复,保证了防汛通道和路网的通达安全。五是“人性化”,渠道边坡因地制宜设立一定数量的踏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充分体现人水和谐。六是“水文化”,通过打造灌区水工程、水景观,融合大运河、淮河、洪泽湖水文化特色,彰显弘扬水文化。七是“信息化”,新建立了周桥灌区信息化系统,实现灌区新型运行管理模式的跨越。八是“景观带”,通过渠道岸坡整治、两岸绿化以及骨干建筑物的景观绿化,建成特色鲜明的水生态景观带。

2.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

一是不断升级护砌形式。经过多年工程建设总结,灌区渠道护砌采用了多种生态型式。在整体满足高效输水和节水的前提下,通过生态功能保护意识逐步的提升,保持了营养和水循环,尊重了物种多样性,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更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二是积极发展沟河水污染治理。针对灌区范围内部分排水沟、排涝河水污染问题,采用生态袋护坡、植物防护、修建栈桥小道等方法立体整治河道。利用生态袋柔性结构的特性,建成仿自然的生态边坡,通过挺水植物发达的根系与坡体结合成整体,促进边坡稳定并防冲刷。同时对河道岸线进行调整,依托现状曲线形成自然岸线,在驳岸内侧设置绿色廊道,种植岸景植物,打造一条亲水纽带,做到河道防洪与生态景观相平衡。三是削减面源污染。为实现农田水利生态化、装配化,开展了装配式减轻非点源污染的排水沟过水堰的实践探索。过水堰由混凝土槽、过滤稳定段、吸附净化段和生物净化段组合构成,前端设有节制闸,由混凝土护底过渡相连,过滤稳定段、吸附净化段和生物净化段均为钢丝笼体结构,这种过水堰结构新颖且便于现场操作和后期维护,对水质净化和水环境修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3.保护利用好水资源

一是水功能区达标。依据《淮安市洪泽区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洪泽区共划为7个功能区,其中周桥灌区涉及洪泽湖淮安调水保护区、白马湖淮安调水保护区2个一级保护区,以及浔河农业用水区、草泽河农业用水区2个二级用水区。根据2011~2016年水质监测资料统计,4个水功能区均不能稳定达标。通过采取水生态修复、内外源污染控制、水系连通、建立监测体系等手段,基本实现达标。二是渠道防冲防渗。周桥灌区属自流灌区,引水流速快,干渠节制闸下游局部因水位差冲刷明显,早期渠道存在断面不规则、水土流失的现象。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以来,灌区范围内各级渠道进行了清淤疏浚和边坡护砌,工程建成后防冲防渗效果显著,土壤侵蚀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有效灌溉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大大提高。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传统的现浇混凝土护坡阻隔了土壤正常的水交换、光照射,对渠道周边动植物日常作息、营养吸收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将现浇混凝土护坡调整成铺设生态预制块,渠道生态系统得以恢复。四是缓解防洪压力。灌区内排水系统能够在汛期保持田间水位稳定,确保种植户增产稳收,还可加快排出农村居民小区地表涝水,减少群众财物损失。当汛期降雨量大时,洪泽湖水位升高,通过适当高度开启周桥闸,依靠干渠退水闸调控干渠水位,减轻灌区范围内排涝压力。

4.扎实开展水价改革

洪泽区以列入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在全市率先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制定了《淮安市洪泽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洪泽县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作为改革依据。按照江苏省统一部署,周桥灌区作为大型灌区要全面完成水价改革任务。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计量设施;深化体制改革,成立管护组织;科学制定水价,实行行政审批;实现精准补贴,建立奖励机制等方面狠抓重点,持续推进。今年洪泽区已安排水价改革专项资金524万元,争取完成周桥灌区分别实现斗口计量100多处,灌溉泵站计量400多处。优先选取总控闸之间典型性强的斗渠首,示范片内完善农渠计量,其他斗渠范围按灌溉面积推算用户用水量。部分末级提水区域的小型灌溉泵站计量采用“以时计水、以电折水”等新方法。

5.深化五位一体改革

周桥灌区范围的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其中干支渠、大沟及以上的建筑物由洪泽区灌区管理所管理和调度,干支渠(大沟)以下建筑物由所在镇(街道)交由本镇(街道)“五位一体”管理办公室统一管理。2013年,洪泽被列入全国55个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改革工作的试点县,从近几年的“五位一体”运行管护督查情况来看,农村沟渠等水利工程管护、村庄环境、村容村貌有了显著改善,实现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明晰、管护责任明确、管护经费落实、督查考核科学,建立了与区情、水情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良性运行管护机制。

6.探索发展信息建设

利用周桥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结余资金报批了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编制了《洪泽区周桥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并投资400万元建立了系统,建成后纳入洪泽区的“智慧洪泽”系统。灌区信息化系统包括灌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灌区水量调度管理系统、自主闸门远程监控系统、灌区实时综合监控系统、实时信息移动查询系统、综合办公政务管理系统,实现了“面上工程信息化、骨干工程自动化、运行调度科学化、建设管理智能化”的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水价改革,通过对计量设施定点定位、编写远程代码,将测量数据转化成数字信号传至控制平台,再对收集的数据分析,最终逐步将水权确定、用水定额、水价核定、水费收缴、奖惩机制、设备管理等多方面纳入信息化系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面源污染亟待控制

灌区范围内局部区域工业和农业废(污)水无序排放,携带残留的氮、磷等污染物进入地表和地下水,使得灌区内地表水和地下水面临污染。由于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持续增加,导致农田氮、磷、残留农药排放量加大;加之降雨不均匀分布,农田径流直接排入水体,导致受纳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加之近年来秸秆禁烧工作导致不少秸秆抛入沟渠中,长时间浸泡后秸秆会发酵而引起水体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导致水网水质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和水生物的生长。因此,灌区范围内面源污染亟待控制解决。

2.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灌区末级用水管理组织、制度和经费保障等不完善,灌区灌溉配水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灌溉时节,部分地区间的生产进度不完全统一,用水高峰期时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现象依然存在,使原有的水系遭到破坏,导致用水调度管理难度加大。大型灌区输水渠线较长,也存在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需要现代化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支撑灌区管理。要进一步引入“大数据”理念,力求在“数字化、远程化、自控化、平台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灌区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3.基础信息急需更新

灌区现状基础资料包括灌溉区域、灌溉面积、渠系布置、种植结构、工程建设和管理机构等数据资料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例如,现有的灌区水系图勘测绘制于2004年,以当年的水系布局为基础,目前尚未修改更新完善;水利普查于2010年完成,数据有待更新,部分区域资料缺省,难以精确反映渠道灌溉面积、种植作物等信息;管理机构还存在灌区资料缺省、管理任务繁杂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

1.持续加大灌区生态化建设

继续加大对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对灌区骨干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加快末级渠系工程全面配套改造,进一步提高设计灌溉标准,推进工程生态化建设,从整体上打造生态节水型灌区,促进灌区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2.有效削减面源污染

加强灌区范围内面源污染的控制及其治理,建议出台控制面源污染的政策或措施。例如,购买农药化肥采取实名制措施,实名制购买者根据种植田亩、品种及测土情况每年限购一定量的农业化肥,限制农业生产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对农民进行培训指导,并配发农业化肥的使用手册,使群众做到科学制药施肥,从源头上减少农业污染源。

3.推动灌区水系勘测

加快区域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绘制完成周桥灌区建设管理情况布置图,为完善信息化系统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基础。一是要明确灌溉水系。按照灌溉渠道等级调查各级渠道灌溉范围、灌溉面积、渠道长度及断面、种植作物等信息,要与农业、国土等部门规划相一致。二是要标注配水建筑物。干渠现有主要节制建筑物位置清晰,而小渠道上的配水建筑物变化较大,要通过调阅资料、现场定位、划分功能等工作逐步将其标注至布置图,便捷查询,系统整理。

4.加大信息建设投入

周桥灌区信息化系统主要实现了灌区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而相关信息技术的更新有待完善提升,以促使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智能化,这也要求管理单位日常工作中做好维护管理,保障管理系统良性运行,才能够为用水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建议计量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聘请专业公司日常管理、优化升级、完善功能,做到“每年小维护,三年大升级”。灌区自动化系统建设完善、运行良好,仅仅靠建设期投资是无法实现的。灌区信息更新投资、系统后期维护资金、计量闸位监控维修费、管理单位运行经费以及队伍建设培训费用在内的各项管护费用,都需要上级持续加大专项投资。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和建后管护的补助力度,提高配套额度,以减轻区级财政的配套压力。

五、结语

在我国灌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和对生态环境日益重视的背景下,灌区生态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需求。本文以洪泽区周桥灌区的生态建设实践为例,从坚持做好灌区“七化一带”建设举措、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保护利用好水资源、扎实开展水价改革、深化五位一体改革、探索发展信息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周桥灌区生态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主要做法,深入剖析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对相关地区的灌区生态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洪泽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夏荷(新韵)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洪泽『蟹』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长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