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苏州时代变迁背景下的明清犀角雕研究

2018-01-28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22期
关键词:犀牛江南苏州

(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0037)

一、犀角雕在我国的发展史

我国从远古时代就生活着很多犀牛。在商周时期,我国便已出现了以犀牛为式样的犀牛尊和玉饰。自古以来,银器多用来查验食物是否健康无毒,而犀角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有同样的作用,所以多被用于皇室。后随着各朝各代的国力的强盛,对外贸易的频繁,犀角被雕刻成不同样式的器具,在功能上,其观赏价值渐渐超过了实用价值。

犀角雕尤以明清时产的最为珍贵。从明中叶至清中叶,犀角雕在短短二百年的时间里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犀角雕作品以广州,苏州,北京最为集中。北京由于其作为皇权中心,犀角雕的雕刻也被染上皇家色彩。北京犀角雕多为官造,并设专门生产制造犀角雕的部门,集结全国各地能工巧匠,不惜成本,只求精美。在纹饰上多以寿孝等题材为主,清朝后期又出现了仿青铜纹饰,犀角雕尽显大气磅礴。广州由于其特有的交通位置,犀角雕的原材料来源充足,因此产量也相对来说较大。犀角雕的纹饰除了传统图样外又融入了许多西方艺术文化与元素,这对于犀角雕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雕刻工艺上来讲,北京和广州的犀角雕工艺都略逊于苏州,苏州犀角雕是被公认的犀角雕之最。

二、苏州犀角雕发展的城市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经济中心便一直集中在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在唐安史之乱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开始战乱不断,发展停滞不前,然而江南地区却趋于稳定,因躲避灾祸而南移的北方人口,为南方增添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直至两宋时期,经济中心已完全南移。明朝时,以苏州为中心的五府区域,成为中国的经济枢纽地区。

苏州自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农业地位非其他城市所能比拟。但随着外地人口不断涌入与农业种植的多样化,江南地区不得不开始逐渐转变城市性质。于是在这一时期,城市手工业以及工业化慢慢形成。同时,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出现,苏州城市经济体系转变已是必然。市镇手工业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不断增加,不仅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壮大了商贾,进而带动了江南市镇的发展。社会财富在这一时期迅速积攒,“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1城市手工业的繁荣为犀角雕的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手工业的发展使苏州的雕刻工艺日益精湛,北京和广州的犀角雕雕刻工艺无一不受到苏州的影响。甚至在清后期江南地区犀角雕作品优于宫廷所产,同、光、宣年间出现了宫廷犀角雕要依靠地方进贡的情况,苏州犀角雕制品之精良可见一斑。

三、明清苏州犀角雕的使用人群

苏州犀角雕受江南竹、木、牙雕影响较大,具有浓重的书卷味且灵动,题材又多见山水园林等,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江南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脱不了关系。明清自朱元璋起,皇帝便对江南士绅与文人进行了残酷的压制与打击,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对江南士绅则从政治和经济上对其进行双重削弱,官府对江南士绅一压再压,使吴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

一方面在经济上由“重农抑商”向“重商轻农”转变。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渐渐取代农业,在城市发展中起了决定作用,因而在吴地,工商业的地位的上升动摇了人们心中“重农抑商”这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然对于富商士绅来说,财富的急剧增加并不能消除传统观念上的四民等级观念,而社会上对金钱的崇拜与奢靡的生活风气日益严重,富商巨贾们希望通过奢华的物质生活来填补心理上的落差。

另一方面政治与仕途上对文人的限制使江南士人们入朝做官的理想化为泡影,加上重商之风的盛行使文人更加排斥理学,转而滋生了“仕隐互补”的入世思想,这自有对现实世界愤懑不满的发泄,亦是对传统的反叛。著名的苏州私家园林便是最突出的代表。从这一时期开始,社会风尚开始有了较大的翻转。严峻的外部环境使文人墨客与富贾都开始推崇享受奢靡,这时珍贵无比的犀角雕成为了文人墨客以及社会各阶层彰显富贵的象征。犀角雕一时比金钱更受到士族的欢迎,并出现了不同种类的犀角雕品,诸如犀腰带、犀簪等犀角雕制品。这种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犀角雕的销售量,使犀角雕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的尤为迅速。

四、明清苏州犀角雕材料来源

明朝时期,我国对外贸易繁荣,其中包括海陆两条路线。可到达东洋、南洋、西洋等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无形中促进了明朝的海上贸易,明朝郑和下西洋以及与东洋、南洋各地的贸易往来,使非洲、东南亚犀角不断流入中国。然海上贸易只提供朝贡贸易,因倭寇之患,民间仍然不许私自出海,同时海禁依然实行,明末略有松动。

康熙二十三年间,康熙帝平三藩,收复台湾,以此为契机,以闽粤江(江南)浙等地的官员为首要求“开海”。随后,康熙帝下令开海,而后也是因为这短短的三十多年,为清朝中后期犀角雕制作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材料。同时,自明朝起,江南地区便已形成了以太湖为中心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网,北有长江,南有钱塘江,内有太湖,以及南北贯通的大运河,这也为苏州犀角雕原材料来源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渠道。

康熙五十五年,因日益严重的“海寇”等潜在危险,康熙帝不得不再次“禁海”,直到雍正五年才再次将闽粤江浙作为通商口岸开放,然而好景不长,此后的乾隆帝实行了更加严厉的禁令。朝廷这一系列的禁海政策相当于直接断绝了犀角的来源市场。而这一时期,亚洲犀角本就日渐绝迹,于是清中后期的大部分犀角雕作品主要以非洲犀角为主,非洲犀角无论是从质地或成色来看都远不如亚洲犀角。随着后期的国力衰微,最后就连质量较差的非洲犀角也已很难寻到。因此,清后期犀角雕作品质量逐渐下降,发展走向衰微。

五、中国犀角的消失

由于战乱频繁,全国各地开始大肆捕杀犀牛,用其坚硬厚实的皮来制成盔甲盾牌,因此,中国犀牛数量大大减少。而后各朝各代皇宫贵族们将其作为装饰等奢侈品互为赠送,就连平民百姓都热衷于捕杀犀牛,将其皮角或进行交易或用作他处。对犀角大规模的需求直接导致了犀牛的消失,这也是导致犀角原材料消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众多资料显示,我国古时的犀牛大都生活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犀牛虽然外表看起来高大威猛,实际上,犀牛极其不宜存活,属于“高危物种”,犀牛对环境的适应力很弱,并且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高,只能生活在人口稀少、人为干扰少、气候温暖湿润的广大湿润地区、沼泽地区。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里,犀牛分布的地方人口大量增加,大部分地区被垦殖,减少了犀牛的栖息地,使得犀牛失去了生存的基础。2这便是犀牛在我国消失的外部原因。

在历经唐、宋及之后历朝历代对犀牛的捕杀,在中国境内的犀牛几乎消失殆尽,所剩已寥寥无几,所以,从明朝以后,犀角的来源大部分来自外邦进口,这使本就珍贵的犀角显得更加珍稀,价格也随之一涨再涨。到清中后期,亚洲犀角也逐渐只剩凤毛麟角,于是原料商和各地工匠们便使用非洲犀角来代替亚洲犀角进行创作。而非洲犀角的数量也有限,逐渐随着清后期“闭关锁国”、政府腐败等一系列问题,犀角雕的作品质量已远不如前朝。民国时,出现了用鹿角、牛角等其他材料以次充好的现象,造假之风兴起,真正的犀角雕作品已是再难寻到。从建国后时至今日,犀角已被列为世界珍惜动物保护范围,国际上对于犀角交易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所以如今犀角雕的价格与价值都与日俱升。

小结

犀角雕代表着我国明清时期杰出的工艺美术技术,犀角雕的发展同时也反应了明清两朝的繁荣兴衰。本文重点对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犀角雕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明清两代江南特殊的外部环境与政治局面使苏州犀角雕发展成为与广州、北京两地完全不同的风格样式。有别于竹、木、牙,犀角雕的材料甚至比象牙都珍贵与稀有。犀角雕现在世界上只存有不到四千件,数量极少,被各国博物馆所珍藏,所以常人对其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然犀角雕应随着数量的减少更加备受关注与保护,望社会各界珍视犀角雕,保护我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

1.[明]张瀚.异闻纪.松窗梦语:卷6.

2.黄家芳. 中国犀演变简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犀牛江南苏州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灰犀牛”“黑天鹅”
暴脾气的犀牛
犀牛哥哥道歉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