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

2018-01-27李婷婷

山东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贫困学生有效途径

李婷婷

摘要: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路径,希望可以促进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我国高校科学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资助育人;贫困学生;有效途径

资助育人工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更是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学生)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奖、贷、助、勤、补、免”等内容,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使得大多数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新时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资助育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我国高校应积极探索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学生”的认定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在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虽然都有详细的参考标准,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一方面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一,对“贫困”的理解也不一样,各地区对“贫困”的判定标准也不尽相同,加上由于部分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审核把关不严,甚至存在找关系盖章等现象,使得学生的困难证明、《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材料缺乏真实性,因此,仅凭学生的个人申请理由和困难证明很难认定学生真正的贫困程度。另一方面,当前高校贫困学生人数较多,辅导员、班主任对其家庭情况逐一核实的难度较大,在认定过程中一般以学生所交认定材料为准,因此,评定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个别辅导员、班主任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责任心不强,甚至存在私心杂念等问题;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存在虚报贫困的现象,还有部分同学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贫困”是非常丟脸的事情,明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但是为了面子不愿意建档,这些都会导致资助工作出现偏差。

2、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重视不够

简单的经济资助只能解决受资助学生经济上的困难,由于经济困难而导致的心理困扰、社交困境、学习困难等问题则很难彻底解决[1]。所以,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不单单是给贫困学生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资助过程中对其思想上、心理上及能力上所实现的育人效果。新时期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中育人功能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助过程中忽略了对受助学生的德性教育,使得有些学生在接受资助后缺乏上进心,甚至产生攀比心理,长此以往会导致不良风气的形成;二是缺乏人文关怀,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喝”,高校往往只关注已建档的学生,对于一些不愿表达的贫困学生缺乏关心与帮助,影响了资助功能的发挥;三是对贫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贫困学生大多来自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的文化水平、实践能力等都相对较弱,然而新时期对大学生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单纯的经济帮助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3、部分贫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经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受助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问题,如一些学生认为家庭经济困难很丢脸,他们有很强的自卑感,也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为了使自己不被其他同学瞧不起,利用资助给自己购买价格较贵的生活用品,以满足自己的的虚荣心;少数学生习惯了被帮助,不愿意参加校内的勤工助学等自助方式,认为既辛苦工资又少,习惯了“伸手要”、等补助,缺乏自立自强,艰苦奋斗意识;部分学生在受助后心理开始逐渐产生变化,由开始的感激变为理所当然,甚至会因一次未获得助学金而埋怨,缺乏感恩意识;大多数贫困学生来自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由于自我能力发展不足,他们容易缺乏自信,有的性格特别内向,在人际相处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

4、缺乏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各项工作的落实者,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也不例外,他们是与贫困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线工作者,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辅导员、班主任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资助育人方面的培训,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往往容易成为信息的传达者,并不能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尤其是在育人工作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高校也没有建立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机制,对后期的育人效果缺乏相关考核制度,导致辅导员、班主任忽视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资助育人工作需要一个队伍,虽然辅导员、班主任是一线工作者,但是不代表其他教师就不用参与到资助育人的工作中去,只有全员参与,通力合作资助育人工作才能全面开展。

二、新时期科学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1、确立更加完善的认定机制

针对当前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确立更加完善的认定机制,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首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原始资料,新生刚入学时占空子、虚报贫困的相对较少,这个时候掌握的信息准确性较高。其次,量化贫困学生认定标准,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贫困生认定细则,量化认定标准[2],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困难程度还可将非贫困学生从中及时筛选出来,推动认定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结合学生家庭结构、生源地、消费水平及同学测评等情况进行打分,根据得分情况进一步确定学生的困难程度。最后,完善审核机制,高校应一层一级的做好审核工作,切实保障贫困学生的受资助机会。如提高班级民意测评小组的业务水平与监督功能,从源头做好贫困认定工作;各学院加强材料审查力度,利用新媒体建立动态的贫困学生数据库,及时关注、更新数据库信息,实现信息化管理;学校复审应普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能够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2、在资助工作中多举措加强育人功能

“资助是育人的措施和途径之一,而育人则是资助的根本目的。”[3]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对育人工作明显存在不足,应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进,为国家培养有文化、有素养、有志向、知感恩的高素质人才。endprint

(1)积极开展诚信、感恩、自强教育。讲诚信、知感恩,当自强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养,高校加强学生的诚信、感恩、自强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也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积极开展诚信、感恩、自强教育,一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诚信、感恩、自强教育,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建立诚信电子档案与感恩评价体系,通过诚信电子档案如实记录学生的诚信情况,如是否虚报贫困、是否有考试作弊等,对诚信档案有问题的同学可进行适当惩戒,如取消本学期的評奖评优资格等。通过感恩评价体系,可以了解学生所参加的感恩活动、为班级、学校、社会服务的情况等,可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中;三是增设勤工助学岗位,除了校内勤工助学岗外,高校还可以与当地相关企业合作,在企业中设置相关专业的岗位,使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四是开展以诚信、感恩、自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征文、文艺汇演与先进事迹报告等,鼓励贫困学生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育人先育心,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时期计算机网络已经普及,高校心理健康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流软件(微信、QQ等)实时关注贫困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可开设线上咨询室,随时为同学们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另外,通过心理微电影、心里海报制作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丰富同学们课外活动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家教育。

(3)注重实践,增强贫困学生竞争力。通过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三下乡、职业生涯规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贫困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可以帮助其增强自信心、提高交际能力,还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及增强竞争力。老子亦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资助育人工作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让贫困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

3、加强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实效性。

资助育人工作者是高校贫困学生的第一接触人,对贫困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成长成才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关系到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实效性。如通过视频学习、课程培训、主题讲座等方式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定期举办资助育人工作交流研讨会,与校内外其他工作者进行交流研讨,互相学习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通过案例分析、榜样宣传、育人效果考核等方式提高资助育人工作者的责任心,切实提高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科学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三、结语

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的,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结合时代特征,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能力培养等内容,不仅做到授之以鱼,更应该做到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子龙,程芳,甘晨.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J]. 新余学院学,2015(1)154-156.

[2]吴丹,韩铖,张理航. 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88-91.

[3]谢超峰. 高校辅导员改进资助育人工作的思考[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5(2)38-40.

(作者单位: 盐城师范学院新校区,江苏 盐城 22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贫困学生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国际法务会计应用现状研究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