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境激情,课堂也可以这样有趣

2018-01-27黄燕芳

山东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感知力小艇陶冶

黄燕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驱动作用。对于有兴趣的内容孩子的学习热情可以永远是那么高涨!为了激活课堂,抓住孩子们的心,我摸索了一系列方法,个人觉得效果颇佳,这里称它为陶冶性教学。所谓陶冶性教学,就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运用形象的、有趣的方法,给学生传导教育意向,使其接受良好教育的熏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感知能力会得到提升。此外,通过引导性、触发性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养成自我学习习惯,塑造学生审美观。本文主要从四个层面来探讨实施陶冶性教育的方法。

一、“沉浸”与“吸引”的游戏法

众所周知,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会有热情学习其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实施陶冶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就是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果所教内容被学生认可,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自然会沉浸其中,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情境的设置。只有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具有深入探索的欲望,陶冶性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在语文教育中,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基于此,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首位,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情感感知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实现陶冶性教育最根本的目标。

教师在创建情景时,可以借助小学课本里的课文,选择有意境的文章,将学生引导到情境里,让其感受浓厚的文化气息。比方说,《蒲公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当它在天空中随风飘动,当它以优美的姿态寻找生长的家园,它只能选择肥沃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家园,除此之外的地方,无论是河流湖泊,还是沙地荒漠,它都不能存活下去。要引导学生进入到此情景中,让他们感受到:蒲公英努力飞舞的原因是为了以后继续坚强的存活下去,延续自己的生命。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蒲公英自身很小,但是它的生命很重,它落到大地以后,还会成为花花草草装扮世界,用自己的生命美化世界。让学生知道其实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因此找到正确的方向才是最重要的。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具有内涵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挖掘这些文章,是实施陶冶性教育的另一个关键因素,通过这些精美又有意义的文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这也是让学生进入情景,陶冶情操的好方法,做到这点,才能很好的實施陶冶性教育。

二、情美交织的情境法

我们在上文中提到,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良好教学情景的联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孩子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他们才会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感受文章透露出的文学内涵,去感受文学美,自然而然学生的语文水平会上升,陶冶性教育也会实现初衷。

语文课这门课程,其开设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其另一个目的在于锻炼学生感知力。比如,《秋游》这篇文章,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经典之作。在这篇文章里,秋季郊外的美丽景色得到了生动的描述,读完这篇文章,一幅美好的秋色风景图会在读者脑海里形成。在教授本课前,我给我的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让他们细细观察身边的秋天,将自己认为最美好的情景描绘出来。等到课堂上,我让我的学生展示他们收集的落叶,描绘的秋景,如此,同学们在留意身边美景的同时,还会观察到其他人认为的美是什么样的。这堂课,整个气氛非常的好,同学们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感受美好事物带来的快感。

小学生的审美观还没有定性,审美意识不是很强,因此想要对其进行审美教育,只有从身边、与生活相关的事物开始,让他们留意身边的美,长期以往,学门会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之所以要实施陶冶性教育,是因为其优于传统教育,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感知力。这样的感情才能在他们心里逐渐升华,陶冶性教学的目的才算达成。

三、不言之教的暗示法

尽管小学生的年龄还小,知识储备量不足,然而他们对事物的态度是乐观的,内心世界也是很敏感的。就算没人教,学生也会感知很多的事物。尽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时候不言之教未必是一种不好的做法,反而可能出现惊人的成果。一些浅显的诗词存在于小学课本中,我们知道,情感最丰富的就是诗词作品了,想要培养学生情感感知力,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多讲解诗词。例如,情感丰富的思乡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都很熟悉,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思乡情感是其最不能理解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一般都会在父母身边,没有离开过家乡,因此,那种对于家乡和家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他们一般感受不到。但是,尽管不能亲身体验,但是人还是会感受到这种情感,就算是处于幼年期的小学生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愿意让学生朗读诗词,在这过程中,同学和诗人间会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学生们脑海会出现与诗人共同交谈的画面,如此,不言之教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感知情感能力。对于在他乡漂泊的诗人,学生与其感同身受,同样感觉到伤感,通过想象诗人的悲伤等情感,学生们会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涵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打开话题法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会越来越沉闷,无论课文描绘的情境多么生动,讲述的故事多么感人,学生就是无法融入其中。因为,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对人生的体验还不深刻,对于他们来讲,这些美丽的场景只是些优美语句而已,离他们的生活是那么遥远,自然是无话可说了。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会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熟悉的感觉,从而打开话闸。比如在教《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时,在学习“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时,学生开始并没有多大的表达欲望,当我设问“青年妇女乘小艇去干什么呢?”学生有的说:“乘小艇去走亲戚”;有的说:“乘小艇去商场买漂亮服装”;有的说:“乘小艇去看杂技表演”;有的甚至说:“乘小艇去相亲”……课堂一阵欢声笑语,学生谈兴正浓时,我趁热打铁让他们说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学习?学生的想象力“百花齐放”,对话更是“精彩纷呈”,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有意义的活动也是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好办法。比如,让学生亲自参与在校种植基地里翻地、播种、浇水、施肥……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一天天长大,开花结果,孩子的话门恐怕想让他关也关不上吧。再比如,组织跳绳、拔河、足球等比赛,再来上《课间十分钟》学生自然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了。

总之,现阶段教育理念条件下,陶冶性教学是非常有效、推广性很高的一种模式。运用这种模式,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其感知能力,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萩芦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感知力小艇陶冶
培养孩子情绪感知力很重要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池上
长笛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
奏响音乐教学的和谐之音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母船带航速收放小艇实施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