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2018-01-27白月华

山东青年 2017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可行性研究培养模式

白月华

摘要: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目前旅游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的旅游行业缺乏从业人员,更缺乏高级应用人才。但是现行的旅游教育过于传统、落后,不能适应当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应用型高校有着普通综合院校和高职高专独特的优势,在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备相当的可行性。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可行性研究;培养模式

培养应用型国际化旅游人才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目前旅游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际旅游的快速发展,国际化旅游人才缺乏日益显著,这也为应用型高校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反观当今旅游界人才供需现状,“人才错位”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具有国际化、应用型、高端的创新人才;另一方由于旅游教育的同步快速发展,一般性旅游人才的供求已趋于饱和,但旅游高素质创新人才却无处寻觅。[1]究其原因是现行的旅游教育过于传统、落后,不能适应当前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应用型旅游本科教育所面临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旅游人才需求的现状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2015年,我国已形成4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出入境市场超过2.5亿人次,入境旅游1.33亿人次。旅游对国内经济和就业的贡献率均超过10%。 如此庞大的消费市场,大约还有200多万的旅游业人才缺口。但是,作为培养旅游人才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学校,旅游专业招生情况并不乐观,招生规模日渐萎缩,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也很低,长此发展,将严重影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旅游行业缺乏从业人员,更缺乏高级应用人才。以导游为例,我国目前约有60万持证导游,但只有高级导游1702人,占全部持证导游比例的0.28%,相当于全国平均每一千名导游中只有近3名高级导游员,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出入境旅游大军。

二、应用型高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次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高校”是指承担大众高等教育任务, 以从事本科教育为主, 服务于社会和地方经济, 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各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般本科院校。应用型高校是高校队伍中异军突起的新类型,将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目标。

我国旅游类院校起步较西方国家晚了不少。但是,自 1979 年开办起我国的第一所旅游高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起,至今不到 40 年的时间里,我国各层次的旅游类院校的发展势头迅猛,这与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是成正比的。一般的旅游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的重管理、輕应用的倾向,使得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始终占据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主导地位。[2]目前开设旅游类相关专业的院校主要有 3 种类型:

第一种是高职高专,这类院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化特点比较明显。但是这类学校的学生入学分数普遍不高,因此外语水平受到制约,极大地影响了旅游人才国际化发展所必须的外语素质的发展。

第二种是综合类大学,办学实力雄厚。这类院校的旅游类专业一般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同时在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有很好的效果。这类学校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学术能力,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工学结合,走“订单式”培养的模式。

第三种是旅游类专门院校,像湖北省旅游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院等已经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走出自己特色的旅游类专门学院,在培养专科,高职层次的旅游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类院校大都走的是“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有自己的实习定点单位,实践学时很充足,理论知识也很扎实,同时,学校都注重对学生的国际化互动培养。毕业生在工作后的表现大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在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一般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多存在重管理、轻应用的误区,以管理类人才培养为主,同质化严重,不具备自身特色;高职院校则相反,重应用、轻管理,但专科学生基础较差,较难成为适应国际化的高端旅游人才。旅游专门院校采取订单式培养能够为社会及时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与行业脱节,而且培养的人才数量少,难以适应迅速发展的旅游行业。

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应找到自己的培养定位,大胆创新,形成自身特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升专业吸引力,重点培养应用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高端、国际化的旅游人才。

三、应用型高校国际旅游人才培养建议

1、树立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国际化旅游人才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掌握现代服务及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应用型高校应追踪市场发展需求,将具备国际化新视野的应用型旅游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更专业的涉外导游,就要对其进行各地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知识的教授,同时还要兼顾外语能力,才能使毕业生具备涉外旅游专业的各个方面知识。通常的做法主要有:开发双语教材或者引入原版教材,将旅游专业与外语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课堂使用双语教学;教学内容更加专业化和深入化,以国际人才培养为目的,取消过多的非专业课程和理论性过强的课程。

2、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各种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组成。加强学生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校企结合,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endprint

实践环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初期认知实习,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的实习活动。让学生走进校门就要懂得面对社会,了解涉外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以参观的心态去接触旅游行业,对旅游业有比较直观的体验,让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更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中期实习,主要由校内外实习和专业实习组成,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实习活动。在初期实习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去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效利用假期深入到旅游相关企业中,深入学习旅游行业的相关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末期顶岗实习,主要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的实习活动。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要求学生深入旅游行业实践工作中,培养对旅游行业的感情,同时,为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做好准备,积累经验,选择方向。

3、教学方式多样化,以互动教学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互动性、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提高教学效率;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

4、注重与国外、行業的合作办学。中国的旅游业在出入境旅游中都很火热,为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具有“国际范”的导游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国外教育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经验,便于我们直接学习,少走弯路;行业中有很多比较优秀的企业也愿意协助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们在行业的最前线,有更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引用。同时也可以弥补我们在师资方面的不足。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都出现了大的变革, 高等旅游教育也亟待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丽洁,唐跃工.应用型大学旅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09-111.

[2]李勇,曾志光等.论高校涉外导游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科技示范大学学报,2004(2):125-128.

基金项目:汉口学院2016年校级教研课题“高等院校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可行性研究培养模式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PPP项目识别与可行性研究
Widuri油田聚合物驱可行性研究
TD-LTE应用于CBTC车地通信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对节能评估与可行性研究之间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