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如何在全球语境下提升文化话语权

2018-01-27唐登蕓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国家

唐登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呼吁我们全面把握文化话语权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的“全球化语境”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体现的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实质是西方寻求文化全球认同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价值诉求。在“全球化”的宏观表象中,一些文化发展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被忽视或者掩盖了。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而且必须强化描绘、阐释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力,才能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文化软实力支撑。

一、认清文化话语权的多重价值

话语权作为信息传播主体潜在的现实的影响力,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而“全球化语境”本身也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识形态话语,因此对文化话语权价值认知的基本内核是国家安全,并体现出多重性。

其一,文化话语权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保障。国家主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文化主权,即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需要发展本国文化的主导性权力。每个主权国家都有权依据国情发展民族文化,从而使民族的主流文化占据全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并且通过巩固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来引领社会多样文化的发展,切实维护全球语境下国家的文化安全,进而有效地巩固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所以说文化话语权问题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命脉,当前国家间对抗的主要方式不再是战争和武力,更多的是文化安全领域的斗争,而且日益复杂化、隐蔽化。如果在这样的全球化背景下失去文化话语权,就会在文明共存的世界里失去一席之地。

其二,文化话语权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载体。当前国家之间的对抗形式已经越来越诉诸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正如亨廷顿所指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国家日益根据文明来确定自己的利益。它们同具有与自己相似或共同文化的国家合作或结盟,并常常同具有不同文化的国家发生冲突。”[1]因此国家以同质文化来划定阵营,其本质就是以意识形态进行划分,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仍然是意识形态的交锋。当前,掌握文化话语权才能将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合法化,才具有有效性,这是意识形态交锋中最具有力量的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就是维护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国内社会发展中,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是通过文化话语权不断巩固的,他通过主流文化发展逻辑和生活方式的推行和浸润,使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行为规则,强化了文化认同并锻造出十分牢固的社会共同心理。这个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整合社会意识、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形成并增强与国家主流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立场、价值观念和思维办法体系。同样地,在国际社会中,只有自主决定本国文化产业、事业的发展内容和方向,才能确保意识形态交锋的优势地位,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本国政治、经济利益,而文化发展主导权的重要内容就是掌握文化话语权,从而不仅经济基础层面而且在上层建筑层面巩固国家意识形态。

其三,文化话语权是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丰富,文化基因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不断传承和创新文化内容的同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一个同样重要的时代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世界迫切想要听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运用国家的文化主权进行民族文化的创造与传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世界其他民族所接触、了解、理解、认同和接受,持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为深化中国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文化话语权问题,而是在实践创造中不断加强和优化。我们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不能忽视文化传承、文化自强和文化弘扬之路的艰难性。“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2]

二、把握文化话语权的深刻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从国际思想文化领域交融、交锋的深层次背景中去分析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新特点。要充分发挥文化话语权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实现国家整体利益等方面的作用,离不开对文化话语权的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文化话语权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深入把握其中的内在逻辑是有效运用和加强文化话语权的前提。

其一,文化话语权是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权利。一个民族的文化构成了其民族生生不息、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国家的文化话语权就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中国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世界文化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仍未改变,我们需要积极自主地维护和行使创造、表达、传播和交流文化话语和维护文化权益的权利。

其二,文化话语权是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是一种潜在的现实权力,更多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包括国家文化话语彰显的主流媒体、娱乐形式、文艺影视作品等等。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强势的舆论平台力量,往往抢占了国际话语的先机,使带有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声音更大、传得更远、更入人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呼唤着我们加快建设饱含我国独特气质、发展智慧和哲学精神的文化舆论控制权力。

其三,文化话语权是文化话语创造、表达与传播的能力。这是指确保文化话语具有主动权的能力,文化话语权通过议题设置、话语表达和话语传播体现,就实效而言,一个国家得到公认的文化现象、概念、理论及形式被发现、发明、创新、应用和传播的越多、越广,这个国家的话语权就越大。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进入了窗口期,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当如何反映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内核?应当选取哪些内容又以何种形式、视角讲好中国故事?这些问题是提升文化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三、统筹规划提升中国文化话语权的各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对提升我国文化话语权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长期以来国内对于文化话语权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传播学视域之下,从主体、渠道、内容等维度提出了话语权的提升之道。在当前,我们需要统筹规划多重路径,除了注重经济硬实力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强大物质支撑,更要明确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找准不足,聚焦网络公共舆论空间,积极转变话语叙述和语言表达,从而整体提升和优化我国文化话语权。

第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创新话语内容。文化话语的创新需要深厚的根基,中国文化的基因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我国文化话语内容坚实的生成基础与广阔的运行空间,对优秀文化资源的发掘、传承和创新是我国提升文化话语权的独特优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当是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整体形象展示,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能够准确彰显中国精神内涵的优秀故事。因此,创新我国文化话语权内容并不是单纯地体现为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更重要地是表达出中国美好价值理念。例如反映中国人为追求梦想而辛勤奋斗的励志故事的《平凡的世界》、《野鸭子》等电视剧在海外播出后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就是因为让世界各国人民体会到了中国人核心价值理念中的美好。中国文化不仅对外阐释着源远流长的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思想精神,而且为世界提供了“个人梦、民族梦、国家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不同于西方国家秉持的“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的价值观新参照,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包容。当前,创新文化话语,就是要善于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社会吸引力的有效源泉。

第二,立足时代发展前沿,建设和优化话语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存在着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情况,并且作出了“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3]的判断。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复杂情况日益加剧着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的难度,而忽视新媒体新技术的话语权载体力量,再有力的文化话语也会“说出传不开,传开叫不响”。因此创造性地运用好新技术新媒体资源不断优化文化话语权载体任重道远,不容有失。一是因网络文化变迁而积极建构网络话语体系。推动官方话语体系向民间话语转化,对网络流行话语进行正能量诠释和引导。二是因党对时代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不断强化网络议题设置。通过设置紧扣时代精神和治国理政核心命题的网络议题,聚焦人们目光与思想,吸引公众参与健康、积极的话题,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误导和谣言,唱响主旋律,放大正能量。三是增强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提升网络文化话语权的威信。加快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并且准确及时地把握网络舆情,主流媒体适宜地介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言行统一,不断提升主流文化话语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第三,坚守民族文化精神,注重大众叙事和亲和力表达。文化话语权最终是通过文化表达实现的,我们需要改进思路,创新手段,拓宽渠道,丰富载体,尤其是着力改变国际社会对中国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以大众叙事和充满亲和力的表达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加快推进“一国一策”的传播战略,推动中国文艺作品在海外进行精准化传播,与各国民风民俗实现对接。加快推进中外媒体合作战略,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奖励扶持力度,形成舆论合力共同拓展国际市场,打造一流国际媒体。加快繁荣深入生活扎根民族文化的文艺创造。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是提升文化话语权最有效的载体,要不断推出反映中国道路、制度和理论智慧的文艺精品。例如2017年10月14日美国探索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China:Time of Xi)就覆盖了37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亿收看户,纪录片以青年人的视角讲述人民情怀,通过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亲切生动地展现中国面貌。类似的纪录片还有讲述中国悠久而璀璨的传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可见,亲民的叙述方式能够更客观地表达中国文化的内涵,揭示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承担怎样得新角色,提升中国在全球语境下的话语权。●

[1](美)赛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5.

[2]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4.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国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