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性神经性疼痛的解剖学基础和药物治疗

2018-01-26张洁彭先兰谢薇薇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解剖学药物

张洁+彭先兰+谢薇薇

【摘要】 目的:分析基于解剖學基础指导用药在老年性神经性疼痛管理中的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老年性神经性疼痛144例,其中2015年1-12月,医院收治老年性神经痛69例,纳入对照组,采用镇痛药物治疗、对症治疗、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016年1-12月,医院收治老年性神经痛75例,纳入观察组,进行详细的诊断、病情评估,针对周围神经痛、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后遗疼痛,有67例患者皮内注射亚甲蓝,个体化口服及对症用药,联合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改善微循环障碍、抗精神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对比两组住院疼痛管理情况及住院时间、疼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急性疼痛发生次数、镇痛药物口服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期间慢性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睡眠障碍、6个月内复发、睡眠障碍、再住院率分别为14.67%、4.00%、8.00%、0,低于对照组的44.93%、21.74%、20.29%、1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发生部位、严重程度、伴随病理改变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坚持个体化,整体、局部相结合,对症及病因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老年性神经性疼痛; 解剖学; 药物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4.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4-0155-02

老年人神经性神经痛一般是指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引起的疼痛、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痛,前者与年龄存在明显显著相关性,高龄(年龄≥75岁)者疼痛发生率高达60%~70%,后者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1]。老年性神经疼痛病因十分复杂,与免疫、代谢、感染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较多,如针灸,但覆盖率较低,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但疗效影响因素较多,全身用药疗效不佳[2-3]。为进一步提升老年性神经性疼痛的疗效,评价基于解剖学基础、改良用药疗效。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老年性神经性疼痛144例进行分组研究,其中75例基于解剖学基础指导用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老年人神经疼痛患者入组。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神经性疼痛,如周围神经痛、疱疹病毒引起的疼痛;(3)中重度疼痛,达到药物治疗标准;(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2)未能获得随访。2015年1-12月,医院收治老年性神经痛69例,纳入对照组,男44例、女25例,年龄60~81岁,平均(68.4±5.2)岁。其中周围神经疼痛44例,带状疱疹病毒后遗疼痛20例,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5例。平均病程(7.5±2.5)个月。中度疼痛35例,重度疼痛34例。2016年1-12月,医院收治老年性神经痛75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48例、女27例,年龄60~80岁,平均(68.6±5.1)岁。其中周围神经疼痛46例,带状疱疹病毒后遗疼痛22例,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7例。平均病程(7.4±2.1)个月。中度疼痛39例,重度疼痛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主要方法:镇痛药物治疗,常规治疗,根据疼痛严重水平,进行阶梯镇痛,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口服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4次/d,200 mg/次,所有患者都联合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片,口服,1片/次,3次/d,联合呋喃硫胺片,口服,1次/d,予以疱疹病毒破溃者庆大霉素湿敷,未破溃疱疹巨大,进行疱疹清创术,术后再湿敷。对于周围神经疼痛,联合糖尿病治疗仪治疗,2次/周,持续4周。对于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治疗,则进行详细地检查,激素治疗,急性期患者,采用间断甲基强的松龙冲击、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以及口服免疫抑制剂(泼尼松或环孢素)治疗,激素治疗均采用口服用药,对于无明显禁忌证的患者,可选择免疫球蛋白治疗。所有患者均定期复查肝肾功等基础检查。

1.2.2 观察组 根据解剖学基础检查,选择性地开展血液生化、免疫功能、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根据潜伏期、传导速度、动作电位幅度判断受累情况,进行疼痛定位。(1)穴位注射:针对周围神经痛、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后遗疼痛,有67例患者皮内注射亚甲蓝,在疼痛相应神经节段,沿表皮及真皮注射,深度0.1 cm,药液1 ml,配方2%利多卡因4 ml+亚甲蓝注射液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5 ml,1次/周,连续2次。(2)口服及对症用药:针对病因治疗,除口服维生素等药物外,若为糖尿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退,则联合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索比尼尔,伴微循环障碍的对象,可联合西洛他唑、依达拉奉,11例患者合并抑郁、惊厥,则联合卡马西平、丙咪嗪,1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给予爱维治,11例患者联合神经节苷脂。

1.3 观察指标

门诊治疗期间,比较两组患者急性疼痛发生次数,镇痛药物口服次数,治疗期间慢性疼痛VAS评分,治疗期间睡眠障碍发生率,6个月内复发等相关负性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急性疼痛发生次数等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6个月内复发率、药物不良反应、复发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endprint

2.1 治疗期间疼痛管理情况及治疗总时间

两组治疗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疼痛发生次数、镇痛药物口服次少于对照组,治疗期间慢性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疼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治疗期间睡眠障碍、6个月内复发、睡眠障碍、再就诊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神经性疼痛发生机制较复杂,与免疫、感染、炎症、缺氧缺血等引起的神经损伤有关。本次研究中,入选的对象主要为周围神经疼痛、带状疱疹病毒后遗疼痛、免疫介导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排除了三叉神经痛等其他身体痛,以上三种神经痛与年龄存在显著相关性,周围神经疼痛与糖尿病有关,带状疱疹病毒后遗疼痛与感染有关,免疫介导性多发周围神经痛与免疫损伤有关[4-5]。

过去针对神经性疼痛主要与对症治疗为主,如神经阻滞疗法通过切断神经阻滞,抑制疼痛。又如采用加巴喷丁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抗炎,抑制神经损伤疼痛。而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疼痛等继发性疼痛,则还给予病因治疗,如控制血糖。又如带状疱疹病毒后遗症疼痛还需要联合抗病毒治疗[6]。免疫介导相关疼痛则还联合激素等免疫调节、抗炎治疗[7]。

本次研究中,医院疼痛科改进了用药策略,通过详细的检查,个体化治疗,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皮内注射亚甲蓝,联合醛糖还原酶抑制劑、改善微循环障碍、抗精神药物、神经营养药物,从多途径方式治疗[8-10]。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期间疼痛控制效果明显增强,发作次数、控制水平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疼痛的减轻,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下降,随访期间疼痛所致的心理问题、睡眠障碍、复发情况明显好转。文献[11-12]报道显示,中药在神经痛防治中有一定的价值,如复方甘草酸苷、云南白药可增进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神经性疼痛,需要坚持个体化,整体、局部相结合,对症及病因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沈永锋,俞文华,杜权,等.神经性疼痛的诊断和评估[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8):164-168.

[2]陈诚,资昌艳,靳军强,等.近15年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71-73.

[3]申海燕,袁燕,孙灿林,等.神经阻滞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1):59-63.

[4]刘斌,朱里.加巴喷丁联合氟芬那酸丁酯软膏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8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6):9-10.

[5]侯鹏飞,李琛,霍康,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神经性疼痛的治疗进展[EB/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4):2729,2731.

[6]张秉贤,林孙枝,林钗.两种不同影像学方法在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3):20-21.

[7]唐晓,张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药物治疗的合理选择[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75-79.

[8]王官清,李晓霞.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7,34(1):45-54.

[9]蔡军,徐航.卡马西平治疗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致白细胞下降1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6):145-147.

[10]周宇,王晓良,于海波.离子通道作为糖尿病神经性疼痛药物靶点的现状研究[J].药学学报,2017,52(3):355-361.

[11]袁晓娇.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145-146.

[12]吴敏.云南白药局部涂抹治疗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0):205-206.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剖学药物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探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刍议解剖学与临床全方位结合的教学实践
中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应用
“解剖学”中文译名的由来与确定
怎样选用降血脂药物等二则
警惕药物的致癌性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