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8~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龋齿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1-26杨志德庞玲王之聪钱家文杨招团王国文贺自军胡永华周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34期

杨志德+庞玲+王之聪+钱家文+杨招团+王国文+贺自军+胡永华+周飞

【摘要】 目的:了解并分析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8~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发病情况和特点。方法: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和方法,采取分层、多阶段、整体抽样的方法对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8~12岁儿童进行第一恒磨牙患龋状况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8~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率50.8%(912/1796),龋均(2.00±1.02),充填率为1.8%(36/2000);这些地区儿童的第一恒磨牙患龋率与年龄、性别、民族、上下颌有关(P<0.05);儿童抚养状况,刷牙频率,食用糖果、含糖饮料情况和食用碳酸饮料情况与第一恒磨牙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8~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率高,充填率低,口腔保健知识贫乏,没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提示应加强该地区对龋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第一恒磨牙; 患龋率; 龋均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4.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4-0082-04

龋病是儿童口腔常见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一同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人类三大疾病。第一恒磨牙是儿童口腔中萌出最早的恒牙,不仅是咀嚼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恒牙列的功能和咬合关系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新萌出的恒牙牙釉质表面尚未完全成熟,通透性高,矿化度差,且咬合面窝沟点隙较深,易于患龋。儿童新萌出的第一恒磨牙龋坏易被家长误认为乳牙龋而贻误治疗时机,严重的第一恒磨牙龋坏甚至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地多属偏远农村,由于经济社会因素留守儿童较集中,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口腔卫生习惯较差。本研究组选取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8~12岁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小学生的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汉族与彝族间的儿童的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情况是否有差异。其研究结果可以了解楚雄州彝族地区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填补楚雄州在彝族地区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病学方面的空白,为医疗机构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和方法,采取分层、多阶段、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出楚雄州三县一市的十二个乡镇十二所小学,即武定县发窝乡中心小学、白路乡中心小学、环州乡中心小学;双柏县大麦地乡普龙小学、妥甸镇新会小学、大庄镇普岩小学;大姚县三台乡中心小学、三岔河中心完小、赵家店中心完小;楚雄市子午镇挖铜小学、紫溪山州立民族小学、大过口乡民族小学。该三县一市的十二个乡镇均属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的偏远山区和半山区。由调查者对抽出楚雄州三县一市的十二个乡镇十二所小学8~12岁的儿童1796例进行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其中男881例,女915例,彝族1223例,汉族438例,父母一方是彝族的儿童均算彝族。所有受检者均为自愿参加。

1.2 方法

1.2.1 质量控制 4名调查者均为口腔专业医师,具有4年以上临床经验,调查工作开始前,对4名医生进行培训和进行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系数>0.80,说明检查者之间标准一致性较好。

1.2.2 口腔检查方法及龋齿诊断标准 口腔检查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和方法,使用统一的5号探针和一次性口镜,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并记录受检者第一恒磨牙龋的龋、失、补牙数和牙位。第一恒磨牙患龋的诊断标准:牙齿的窝沟或光滑面的病损有底部软化,釉质潜在的损害或者壁部软化时,诊断为龋病[1]。

1.2.3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表的设计主要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中的问卷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抚养状况、经济状况、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口腔卫生知识的知晓程度、就诊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以班级为单位由工作人员统一发放问卷表,并统一进行说明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填写,现场回收问卷,确保调查问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一恒磨牙龋病患病情况

2.1.1 按不同年龄分组第一恒磨牙龋病患病情况 本研究选取的8~12岁儿童样本人数1796例,患龋率50.8%(912/1796),龋均(2.00±1.02),充填率1.8%(36/2000)。10~11岁患龋率达到最高值54.1%(180/333),8~12岁儿童不同年龄组间的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7,P<0.05),五个年龄组的龋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见表1。

2.1.2 按性别分组第一恒磨牙龋病患病情况 男生龋病发生率为44.6%(393/881),龋均(1.80±0.78)。女生龋病发生率为56.7%(519/915),龋均(2.10±0.94)。女生患龋率、龋均较男生高,男女生患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6.35,P<0.05),而男女生龋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P=0.35),见表2。

2.1.3 按民族分组第一恒磨牙龋病患病情况 1796例中,汉族438例、彝族1223例,共计1661例。汉族龋病发生率为46.3%,龋均(2.20±0.97)。彝族龋病发生率为52.3%,龋均(2.20±0.91)。彝族患龋率较汉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19,P=0.032),但汉、彝族龋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P=0.84),見表3。endprint

2.1.4 按上下颌分组第一恒磨牙龋病患病情况 912例患龋者中有2000颗龋齿,其中下颌1383颗,占总龋的69.1%;上颌617颗,占总龋的30.9%。下颌第一恒磨牙与上颌第一恒磨牙患龋比例为2.24∶1,下颌龋病发生率远高于上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54.48,P<0.01),见表4。

2.2 口腔卫生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在1796例口腔卫生知识问卷中,能正确回答窝沟封闭可以预防蛀牙的仅为7.4%(133/1796),能正确回答六龄牙不会替换的也仅为18.9%(339/1796);回答刷牙可预防虫牙、虫牙会影响健康和发现虫牙应该找口腔科医生处理的正确率较高,分别为74.9%(1345/1796)、70.9%(1273/1796)和73.9%(1327/1796);认为食用糖果、糕点、含糖饮料会导致虫牙比例占65.8%(1182/1796);认为定期口腔检查必要的占61.6%(1106/1796),认为牙齿好坏不是天生的占41.2%(740/1796);能正确回答每次刷牙多长时间才是有效刷牙时间的和六龄牙什么时候萌出的仅占42.5%(763/1796)和48.5%(871/1796)。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地区儿童的口腔保健知识贫乏、口腔保健意识差,没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应重点加强该地区儿童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和第一恒磨牙龋病的防治。

2.3 口腔健康行为和其他因素与第一恒磨牙龋病的关系

8~12岁儿童的抚养状况、刷牙频率、食用糖果或含糖饮料习惯、食用碳酸饮料的习惯及晚上睡觉前是否有刷牙习惯与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其他因素对第一恒磨牙患龋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5。

3 讨论

儿童第一恒磨牙在6~7岁萌出,其功能非常重要,由于其萌出最早,患龋也较早,患龋明显高于其他恒牙,其位置靠后,常被人们忽视。第一恒磨牙解剖结构、位置特殊,加之儿童没有良好的效刷牙习惯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得该牙最易患龋。第一恒磨牙对牙颌系统的建立和日常功能影响最大,降低其患龋率是确保口腔健康的关键[2]。本调查提示在预防儿童龋病工作中,第一恒磨牙的龋坏情况应当引起口腔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有关第一恒磨牙患龋率的报道较多,且差异较大,但楚雄州彝族地区尚未有此类报告。

本研究对楚雄州彝族偏远地区8~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抽样调查分析发现,这些地区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率高达50.8%,龋均(2.00±1.02)。其患龋率高于与国内相关调查结果,充填率和国内相关调查结果相比处于低下水平。如日孜瓦古力·阿木提等[3]对新疆乌鲁木齐市7~9岁维吾尔族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族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率为26.5%,龋均0.44。柴召午等[4]对重庆万州三峡库区7~9岁移民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恒磨牙患龋39.2%,龋均0.96,充填率为9.4%。尹灿凤[5]对四川凉山7~14周岁彝族学生恒牙龋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彝族学生恒牙患龋43.5%,龋均1.21,充填率为0。普洱市767名小学生第一恒磨牙龋病调查,结果患龋率为27.8%,龋均1.67,充填率为17.1%[6]。本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恒磨牙龋的发生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从7岁起,随年龄的增大而患龋率逐年升高,上升速率较快,至10岁时达最高54.1%,与文献[7]调查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8~12岁儿童第一恒磨牙充填率仅为1.8%,这可能与调查对象地处偏远山区,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口腔医师缺乏,口腔保健意识淡薄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8~12岁年龄段儿童第一恒磨牙患龋率女孩高于男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同,推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女孩在生理上发育早于男孩,女孩的第一恒磨牙萌出早于男孩,且女孩爱吃零食,导致患龋机率增加[8]。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汉族龋病发生率为46.3%,龋均(2.20±0.97);彝族龋病发生率为52.3%,龋均(2.20±0.91)。彝族患龋率较汉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曾有学者作过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的患龋状况的研究的,如刘海霞等[9]对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生第一恒磨牙患龋情况调查分析,结果汉族与中国少数民族的患龋状况呈现差异,汉族往往高于维吾尔、哈萨克、回族。这可能与不同民族的生活、饮食习惯不同有关,但汉族与彝族间患龋率是否存在差异,还需进一步研究。

由表4可以看出,下颌第一恒磨牙1383颗,龋齿发生率为69.1%。上颌617颗,发生率为30.9%。下颌龋齿发生率明显高于上颌,是上颌的2.24倍,与丁长燕等[10]的调查结果相似,原因可能与上、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位置关系及解剖结构不同有关。上颌第一恒磨牙接近腮腺导管口,口腔自洁作用好于下颌第一恒磨牙,上颌第一恒磨牙咬合面窝沟也不如下颌牙深,导致下颌第一恒磨牙龋齿发生率明显高于上颌第一恒磨牙[11]。调查结果也表明,儿童龋病预防下颌第一恒磨牙应更加关注。

分析口腔卫生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知道窝沟封闭可以预防蛀牙的仅占7.4%;六龄牙不会替换的仅占18.9%;知道牙齿好坏不是天生的而是与自己生活习惯有关的仅为41.2%,其结果远低于2005年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平均水平[12]。能正确回答每次刷牙多长时间才是有效刷牙时间的和六龄牙什么时候萌出的仅占42.5%和48.5%。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受调查儿童口腔卫生知识贫乏,这提示改善儿童口腔卫生状况,预防龋齿,口腔保健知识宣教是关键。

本研究对楚雄州彝族主要聚居偏远地区8~12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他因素与第一恒磨牙患龋率的研究表明,性别、抚养状况、刷牙频率、食用糖果或含糖饮料习惯、食用碳酸饮料的习惯及晚上睡觉前是否有刷牙习惯与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因此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建立起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预防第一恒磨牙发生龋病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中还发现,抚养状况对第一恒磨牙患龋率有显著影响、而且与父母生活的儿童患龋率高于与祖父母生活的儿童,与以往调查结果不同[4],本次调查中还发现,是否使用含氟牙膏及家庭经济状况对于第一恒磨牙患龋率無显著相关(P>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