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困境及策略:以广东高校为视角

2018-01-26钟美君周妍红林奕璇

山西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领导力大学生活动

钟美君 邵 妍 周妍红 李 琪 林奕璇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国外大学逐渐兴起。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也更加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把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动力。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的崇高使命开始转变为培养能服务社会的、有创造力的、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领导型人才。因此,领导力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而我国针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国内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内涵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指的是高校或者校外培训机构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培养未来能服务社会、有创造性、有教养、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领导型人才而针对大学生群体开设的一系列课程或培训的总称。

在现当今的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中,普遍度较高模型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服务型领导、领导力挑战、领导力发展的社会变革模型和领导力认同发展模式。

服务型领导是由AT&T公司总经理罗伯特·格林利夫(Robert Greenleaf)提出来的。服务型领导是保持了领导的中心位置,但提升了以价值观为基础、共同承担领导、共同分享领导成果的领导思想结构。

美国学者詹姆斯·库泽斯(James Kouzes)和巴里·波斯纳(Barry Posner)在《领导力》一书中,提出了可供领导者学习的五个方法和十个使命,五个方法分别是:以身作则、共启远景、挑战现状、是众人行、激励人心。这就是领导力挑战理论。

领导力的社会变革模型是业力山大·艾斯丁和海伦·艾斯丁等一批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创造的。这个理论,把领导力看作是一个“有目标的、互相合作的,以价值观为基础并促进社会积极变革的过程”,强调社会责任和个人与团队的相互合作。

领导力认同发展模式,主要是探索如何培训领导力方法,包括了六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意识和探索、参与、领导力识别、领导力区分、一般化和整合/综合阶段。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共回收27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79份。样本中受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主要以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均为正担任或曾担任过社团干部或班级干部的学生。其中大部分大学生来自于华南师范大学(35.9%)、暨南大学(27.4%)、中山大学(19.8%),以及部分来自于华南农业大学(7.5%)、深圳大学(2.4%)等高校的学生。

大一到大三学生是高校中担任社团干部和班级干部的主要人群,因此认为样本分布合理,充分的体现了高校中学生干部的年级层次,使得样本具有代表性。

样本中男女比例各占25%和75%。

三、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困境分析

(一)领导力教育形式和对象局限

目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面向对象范围较小,大多数高校的领导力教育仅针对部分学生干部,因此大部分学生干部并没有接触到正规的系统的领导力教育课程(84.95%),没有学习到系统的领导力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同时目前高校开展的领导力教育的形式较局限、单一,仍以培训(78.6%)、讲座(57.1%)和经验分享(64.3%)等形式为主,较少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3.8%)和专项技能任务。

(二)领导力教育关注的领导力特质较片面

当前开展的各种领导力教育课程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局限性,大多倾向于领导力基础理论知识(52.4%)和活动组织(61.9%)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培养,而较少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具体情境演练,来提高大学生干部包括社会实践能力(21.4%)、团队协作能力(26.2%)和问题解决能力(9.5%)等更多的素质和能力。

(三)缺少相应的考核或考核形式单一

领导力教育课程结束后开展一定的领导力考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参与课程的学生检验自身对在课程中学习的领导力基础理论知识和经验能力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但是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缺少对学生参与课程后领导力的考核(16.67%),或是考核形式仅以考试、调研和感悟写作等基础形式为主,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自身领导力的检验,还使开展的领导力课程缺少相应的反馈而难以继续改进和提升。

这一方面跟国外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对比发现,国外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具有比较成熟的系统机制,在保证社会支持、人力资源和制度建设的同时,不少国外高校利用考核的开展,形成评估反馈机制,并且考核的形式多样,在检验领导力教育开展成效的同时不断反馈和改进。

(四)缺少具备理论知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

在深度访谈过程中,本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资源限制等原因,所拥有的师资力量不够专业化,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培训的教师只拥有领导力专业理论知识和领导力实践活动经验两者之一的特质,而较少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经验的专业的师资力量,因此目前开展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提升,只是针对其中某一方面的培养。

四、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分析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困境的基础上,本研究同时针对大学生领导力存在的每个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综合,总结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认为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原因的限制和影响:

(一)受到了错误的领导观念的束缚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面向对象范围较小,大多数高校的领导力教育仅针对部分学生干部。这是受到传统的领导力观念的影响,认为领导力只是一部分精英所具有的能力或素质,因此很多高校开展领导力教育普遍都是“精英模式”。而新的领导力理论已经提出,“领导力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

(二)对领导力教育的研究理论未能有效落实

由于时代提出对大学生领导力的要求,国内不少学者都对领导力的内涵及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展开了研究,在研究国内外领导力教育实施的基础上,深化了领导力及领导力教育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领导力教育的理解仍是见仁见智,而且国内的领导力教育大多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未能真正地将外国的研究理论有效地落实到中国高校开展领导力教育的实践中去。

(三)未形成系统科学的高校领导力教育体系

国内高校开展领导力教育未能形成系统科学的机制体制,一方面是没有系统地设置和开展领导力教育的课程,对领导力的相关课程形式比较单一,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确定和设立;另一方面,高校对领导力教育资源和平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和专业人才的投入仍然比较有限。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

不少研究都表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领导力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有一定帮助,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目前高校开展的领导力教育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大学生干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仍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领导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五、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社会要求和必然趋势,但是国内高校的领导力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大学生干部、满足个人提高自身多方面素质的需要,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必然要在深化科学理论、培养策略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和实践。通过对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综合,现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扩大领导力教育对象范围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干部,面向有意愿、有潜力提高自身领导力和领导意识的学生,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和管理团队、并且自身有一定能力提高的人才,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干部群体要开展不同的领导力教育,只有不断扩大领导力教育的面向对象的范围,才能使大学生的领导力素质达到社会和学校生活不断提高的对大学生领导力的要求。

(二)系统地开展领导力教育的基础课程和实践活动

领导力教育的内容在强调领导力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领导力教育的课程设置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领导力的科学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帮助学生提高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领导力教育的理论基础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应在领导力教育体系中系统地进行开展,缺一不可。

同时可以丰富领导力教育的开展形式,结合校内组织、社团活动的开展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线下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和线上领导任务、在线讨论;高校通识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学习和课外考察等形式。

(三)重视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作用并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干部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团队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等与领导力相关的素质和能力有较大的帮助,并且这种作用是基础的理论课堂所不能取代的,因此高校在设置大学生领导力课程的过程中更应注重课外实践活动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作用,并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以提高大学生干部相应的领导力特质。

(四)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培养

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配备专业的教师团体,需要不断培养既具备领导力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领导力实践活动经验的专业教师,开展领导力教育的教师应同时具备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与此同时,发展社会团体作为开展领导力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扩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渠道,壮大高校领导力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

(五)形成系统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机制

要形成长效且系统全面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地改进和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课程的实施和开展,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领导力意识和能力的效果;二,注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师资和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强高校的领导力教育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和扩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渠道和途径;三,积极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通过社区社会资源和素材作为领导力教育的案例和情境,并鼓励学生深入社区和社会,积极参与到社区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四,形成评估反馈体系,一方面,通过不同考核方式的开展,让学生检验自身对在课程中学习的领导力基础理论知识和经验能力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在考核中的表现,反馈领导力教育课程中的开展情况,以此不断改进和优化领导力教育课程的开展。

(六)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具有基础性和前瞻性

一方面,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的基础上,应放眼于未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前瞻能力,保证大学生干部在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对未来的问题和事件有一定的判断和解决,并能够积极开拓新方法、新思路;另一方面,开展大学生领导力的教师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领导力基础知识和领导力教育知识。

参考文献:

[1]苏珊·R·考米维斯.大学生领导力[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

[2]张智强.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分析和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03):4-7.

[3]韩荭芳.浅议高校人才培养新走向——领导力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35-36.

[4]翁文艳,房欲飞.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2):7-11.

[5]徐元善.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J].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03):60-62.

[6]李金林,王芳官,金海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11):133-138.

[7]房欲飞.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8]边慧敏.大学生领导力提升[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03):79-80.

[9]Ching-Ling,W.Effects of college experiences on male and female student leadership capacity in Taiwan[J].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2011(12):641.

[10]Edward,J;ValeauRosalind,L,R.Building the Pipeline for Community Colleg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eadership[J].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Community Colleges,2016(06):163-172.

猜你喜欢

领导力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领导力的“蓝海战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