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探究、夯实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会

2018-01-25谢增雄

考试周刊 2018年103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思想品德基础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造成他们在课堂上不会认真听课,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夯实基础。

关键词:合作探究;基础;思想品德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多数学生对于这门在他们认知中属于“副科”的科目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热情与好奇心并不强烈,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非常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

合作性学习的作用

(一) 活跃课堂氛围

合作性学习,即学生一起合作探究,此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降低对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畏难情绪,也会让他们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使用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学习知识有归属感,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从而帮助他们有效夯实基础知识。

比如,以“在承担责任中共同成长”这一内容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探讨“在班集体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当集体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抉择?”这样两个话题,这样的话,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的趣味性会逐渐增强,进而促使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二) 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合作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使用此种教学方式的课堂上,学生成为主导课堂的主体。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此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的能力。全班学生一起学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乐趣,进而促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比如,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内容时,笔者便要求学生讲述知识,在此之前,需要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即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便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自然会投入大量精力,这样,便有效帮助他们夯实了基础知识。

(三) 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

如前文所说,合作性教学,是全班学生一起行动,参与到课堂中去。如此一来,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所难免,这对于促进学生、师生之间融洽关系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帮助,也对于构建和谐的班级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一)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合作性教学要求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让合作性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

比如,教学“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预习,即明确“我的角色”是什么?“我的责任”是什么?等内容,并要求他们记录下自己不懂的概念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提出来;接下来就在课堂上全班学生一起解决他们可能不懂的问题,像是“责任产生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中的“相互承诺”是什么意思?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保持足够的内心,并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重点关注这些问题。

在讲到责任的来源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便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这些问题: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来自什么?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来自什么?医生对病人的责任来自什么?

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并明确其中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细心指导。如此,他们便可以明确责任来源这一知识点。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课堂减少畏惧感,更能让学生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此,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提升教学效率。

(二) 加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合作性学习中重要的内容,但其能否有效合作,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组织与引导。

“合作探究”的主体在于学生,那么合作的基础便是教师合理的分组。因此,在确定组员成员之前,笔者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再依据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学习方式等进行分组。如此,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的成员之间可以互补,在讨论过程中,则每个组都有积极活跃愿意发言的人,也有沉稳地充当小组主心骨的人,合作学习就有了良好的组别基础。如此,合作性教学便可以顺利开展。

其次,笔者会在每一节思想品德课前,设置一个“free

talk”的环节,即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话题,像是体育、娱乐、游戏、时政等内容,改变成话剧、演讲稿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在每节课前的5分钟进行展示。如此一来,各小组之间就会有密切的联系,在筹备各小组自己的活动时,组员之间也会相互鼓舞,如此一来,小组的凝聚力就会得到极大增强。

最后,笔者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给学生设置适当的讨论话题,并要求各小组依据该问题进行细致探讨,将自己探讨的内容总结成文字,并在下一节课中各小组成员依次进行总结性发言。如此一来,小组成员都有发言机会,长久下来,组内成员的表达能力会得到有效提升,且此种方式,还可以激励那些较为腼腆的学生也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此,便可取的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这一内容时,在讲完基本知识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目:“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你会做什么样的努力?”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不但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小组成员之间更好地配合合作。

总之,教师在分组之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良好合作也是重中之重,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量学生的性格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如此,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合作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关系,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将合作性学习贯彻进教学中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如此,不但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还能有效夯实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爱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初探[J].学周刊,2017(1).

[2]梁存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相关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1).

作者简介:

谢增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市横县板路完全中学。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思想品德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