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体验式作文教学凸显学生的生命意识

2018-01-25吴瑜萍

考试周刊 2018年103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验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这种教学理念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关键词:体验式作文教学;生命教育;体验

镜头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前不久,我上了公开课《作文写作——列提纲》。第一次上课,我首先是一开始就让学生根据《温暖时刻》作文提示列一份提纲,然后再根据学生列提纲感到的困惑引出應该怎么列提纲,结合老师给出的三个例子分析,得出优劣提纲的样式和标准。最后让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到的列提纲的要求进行《第一次采访》的写作提纲列举,最后请同学上去互评各自列出的提纲的优缺点。

第一次上的班级学生在第一个环节花费时间超过预计,导致后面请学生上去互评提纲时间不足,能够上去互评的人不多。

课后,科组老师都认为应该先教方法,然后再进行练习。因为我们的学生对于列提纲一知半解,小学学过的知识都忘记了,如今突然让他们列一份作文提纲,很多学生都不太懂到底要列出什么方面内容。四个学生没有能够及时列出一份简练的提纲,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作文提纲。而我的第一次设计是先讲授方法,然后进行练习巩固,但后来我修改了教学设计。觉得先给学生一点难度,然后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欲望,再抛出好提纲的样式和要求,再让他们进行列提纲就会更有感受了,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应该没问题,但事与愿违。

后来,我在另一个班再按照修改的教学设计再上一次,效果好多了。但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对怎么列出文章中心思想非常模糊,虽然这是很基本的语文能力。因为中心不能明确,学生举出的事例也就不太能够符合作文主题的要求,内容十分空洞。这就再一次提醒我们,我们的教学不能只顾着自己想着怎么操作好,备课时自己考自己觉得应该不难,但教学设计服务的对象是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否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水平,真正能够让学生学有所获?

因为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盒不断尝试与体验。特别是作文教学的设计,最好备好课后先找一两个学生来看看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不要白浪费精力而吃力不讨好。让个别学生先了解老师的教案设计也是一种小范围的体验,体验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本质之一,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历程。所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任何的设计都是有生命的,学生对设计是不适应,设计是否传递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那就只有课堂的主角——学生方能真正体验到了。

镜头二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老师,我们自己定采访对象,不要你定。”“是啊,我们自己定。”学生的发言此起彼伏。

三月,我布置学生开展“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体验式写作活动。其中一项是采访校园的老师,了解老师们对校园中春天美景的感受,特别是对校园绿化的感受。

我原本怕有些学生偷懒不去采访,计划每个小组都安排两个老师作为采访对象。后来,我略微思考,采访前问了一下同学们的意见,大家对我指定采访对象不满意,他们要自己找喜欢的老师进行采访。后来,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够采访到不同的对象,我就规定每组必须采访的某个对象,至与其他的老师我就由小组确定。我原本想,一节课,他们跑上跑下,最多可能就采访两到三位老师,想不到,许多小组都采访了三位老师,有的小组采访了五位老师。涉及范围上至校长主任,下至学校的工勤人员。不仅仅是采访本级组老师,其他级组的老师都纷纷接受学生采访,并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带给学生许多启发和感悟。本次采写活动可以说十分成功。当我要求进行就本次活动进行写作,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再喊着“写什么”“怎么写”的苦恼了,作文也写得情真意切,描写生动,感悟独特。连平时从来不动笔写作文的一个学困生都能够写出一篇450字的文章,真的令我感到意外,但也是情理之中吧。因为,平时都是布置一个没有生命的作文题目,思考一下就胡乱写一通。今天,他们通过了真切的体验,跟平时高高在上的校长、老师们谈心,得到了许多宝贵的启发,当然是下笔如有神。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果方法得当,也是一块非常有意义的科研基地。

通过体验式的作文教学探究,把写作回归生活,让学生真正处于其中,观察发生的事情,思考发生的事情,感悟产生的感情,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难怪学生在周记中说:“原来写作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原来只要真正参与活动,观察生活,我就会获得许多写作的灵感。我人生的第一次采访让我体会到做记者的辛苦,也体会到与人沟通多么重要。”也有的学生说:“人生的第一次采访,让我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原来只要敢于迈出第一步,后面就变得容易了。”还有的学生说:“原来校长那么和蔼可亲,平时我们都不敢想象自己可以跟校长那么近距离交流。所以,只要我们创造机会,一切皆有可能。”

采访写作活动让我认识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关注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己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在准备、实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时是编剧,有时是导演,有时是观众,学生不仅是演员,还是修订补充剧本的编剧。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镜头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某个周一回校,居然有两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没有交读后感,了解到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好像没有什么书刊的文章值得她们写读后感。这种情况发生在学困生身上情有可原,但发生在优秀生身上就有点意外。我决定给她们一个补过的机会。下课后,我找她们聊天。她们说:“老师,每周都写读后感,有时候来不及看课外读物,我们就没有什么内容写。”我问:“如果是考试时,刚好遇到你不太熟悉的作文内容,你会不会交白卷?”“不会,我们肯定胡编乱造都‘作出一篇作文的。”

听了学生的回答,我有点失落。因为,连优秀生都认为作文就是“作”出来的,不一定是真正发生的事情。可见,学生还没有很好认识到,作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作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但是实际情形却是学生写作经常千人一面,无情感、无思想、无个性,假话、套话连篇。虽然我苦口婆心的教导学生要多观察、多体验生活,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但是学生在写作时俨然成了一口枯井,感情之水很难流淌。这种情况显然不是仅靠每周一次读后感,每月一次作文课就能改变的,也不是教师口头上要求就能解决的,它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脱离学生生活所致。

学生的心声为我所握,我就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于是,我就开展“日记轮流写”的活动。从我开始,带领学生轮流在一个日记本里记日记,字数不限,只要有叙述都可以,加上其他写作手法更好。下一个同学批注上一个同学或老师的日记。每周五点评本周最为大家喜欢的日记。同学们看到老师都肯参与写日记,把自己的心事和生活感悟跟大家分享,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于是,每天看前天同学写的日记就成了同学们最热闹的话题。渐渐的,同学们对于写日记,写读后感,写作文不再那么害怕,也不会一个字都想不出。所以,我班学生每次考试都没有人不写作文。那些平时写日记、读后感写得好的同学,他们每次参与征文比赛均获得奖项。每周,我都会给读后感、日记优秀者发一张小小的奖状,订在班级宣传栏,积累了四张就有一份神秘礼物。这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所以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作文教学只有从每一点每一滴的细节入手,消除学生写作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尊重学生的生命感悟,才能够让学生迈入写作美丽的花园,摘取累累硕果。

回顾我的作文教学历程,颇为曲折,开始走上讲台,不知道作文教学法,像许多老师一样,上作文课,先命好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再批改作文,展示优秀作文,指出作文不足之处。这样下来,训练目的不明确,从初一到初三,没有层次变化,学生头脑中是茫然的。教学之路可谓举步维艰,但经过不断的摸索,我找到了打开写作之路的金钥匙,那就是体验式的作文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学生,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变你要我写为我要写。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表明了亲身经历的重要性。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需要,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努力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使教师的一桶水甚至是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条奔腾不息的创造力之河成为可能。

參考文献:

[1]杨宏丽.体验式作文序列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6).

[2]陈必超,爱萍.点亮生活世界的作文指导策略——“生活—感受—思维—表达”作文四极循环提升策略研究[N].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3(7):109-115.

[3]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李高明.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1998,(5).

作者简介:

吴瑜萍,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体验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