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成为“乐之者”的课堂实践研究

2018-01-25严秋娟

考试周刊 2018年103期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

摘 要: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展开学习行为的心理动因,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其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导致兴趣动机成为影响其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从新课导入、学习目的、学习情境、奖励制度、组织游戏、思考质疑、探索规律、课堂小结等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乐之者”这一主题。

关键词:学习;兴趣;激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课堂中,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他们书本的知识只够一时之用,但是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这才是作为一名老师真正要教的、使他们受用终身的本领。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其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导致兴趣动机成为影响其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就如何激发和提升促使小学生自主展开学习行为的兴趣动机展开探讨。

一、

抓住导入,激活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去挖掘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潜在因素。而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在每篇课文的开始就要让学生“进圈套”,让他们对本课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在第一时间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这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要做到的第一步。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桂花雨》的教学中,如何导入新课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是这样想的,可以让每个同学在上下学的路上或者校园里捡几朵掉落的桂花,把桂花带进课堂。上课前请学生们观察一下桂花,闻一闻桂花的香气,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本课所学内容的兴趣。

此外,在完成导入之后,我们还应当紧接着帮助学生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以便借助兴趣被激发出来的“东风”,加深学生对接下来要学什么或者怎么学的印象,为接下来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自学活动做好准备。

二、

依托情境,调動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还能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入情入境,有效调动自身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第十三课《开天辟地》中有一处是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的,其中有很多描写盘古动作的文字,那么,怎样上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本上大段大段的方块字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他们喜欢的是真实有趣的体验。所以不妨这样来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将教室的门窗关起来,拉好窗帘,关闭电灯,营造出天地未开时“整个宇宙混沌一团”的氛围。然后请同学们趴在桌子上闭好眼睛,此时教师念道:“有个叫盘古的大神,昏睡了一万八千年。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学生就根据内容做动作,当教师念到:“他使劲一翻身坐了起来”时,学生也立马坐正,教师接着念:“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教师边念边把窗帘拉开一条缝,让光线透进来。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对于激发小学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极大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在备课时多思考、多琢磨,努力创设好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巧用奖励,提升兴趣

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用一些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解答有关题目,让学生们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知识的美妙感受。比如将班级分为八个小组,每组六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要求小组之间比赛朗读,并且让大家来说说读得最好的小组究竟读得哪里好,再让其他小组向这个小组学习。通过竞赛和表扬,让学生自觉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了在游戏活动的竞争中来奖励学生之外,老师更应当做到的是努力使自己能够使用丰富而又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语言。应对学生的每一次的课堂表演、每一次的回答问题,甚至每一次的指名朗读,都能找到学生表现中的亮点并给予中肯而富有褒扬性质的正面评价,这既是教师自身教学智慧和素养的体现,也更是教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表现。所谓十次训斥不如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孩子一次成功,在这样充满着奖励性行为的课堂上,学生自我满足的内心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如此他们学习的兴趣动机也会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

实现自主,深化兴趣

在成功地激活并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现学生内心需求提升学生的动机品质之后,下一步要考虑的便是如何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师培养起的课堂学习兴趣内化为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学习行为的兴趣动机。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1.

加强对调规律性知识的整理运用。如在学习:汁、澡、涛、浴等生字词的时候,我会带领着学生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些字的规律。当学生发现它们的偏旁都是三点水,且它们的字意都和水相关时,就能明白其中隐含的规律了。通过这一发现,学生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于这种规律他们也将会拥有深刻的记忆,并且有一种跃跃欲试,想要举一反三的想法。

2.

引导学生做好所学知识的记录整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如果能够在每一节课或者每一个学习阶段之后引导学生通过笔记本条目或思维导图等形式将这一段时间内的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分类、整理,会让学生在加深印象之余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当学生明确自己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明确的成果之后,学生的学习自信和下一段阶段学习的兴趣动机将不断得到提升。

3.

鼓励学生提升自学深度。在完成基本的自学任务之余,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梯级任务或者邀请“小老师”讲解某一环节内容等丰富的形式来鼓励学生提升预习时自学的学习效果及认知深度。当学生发现自己能够自主完成对新课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初步预习之后,其自我认可的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之后,其在课外的阅读和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更多地进行积累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素质。如此的正向循环,将会引导学生走向乐于学习、享受学习的境况。

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的思路和方法必不限于本文上述四个方面及所提到的一些具体方法。在备课的时候,我们也应当更多地将学生情况和特点作为备课的重要一环,多思考、多钻研,努力挖掘出更多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在课堂上,我们也应当去了解学生、去摸索更好地引发他们兴趣的方法,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论语[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09.

[2]道德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8.

作者简介:

严秋娟,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猜你喜欢

激发学习兴趣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