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问责是遏制地方债的“撒手锏”

2018-01-25蔡恩泽

上海企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撒手锏政绩问责

蔡恩泽

财政部日前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中透露,将研究出台地方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这是对地方政府盲目举债当头棒喝,是对地方党政官员片面追求政绩的严厉警告。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观不正确。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没有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过度举债谋“政绩”,超出财力可能铺摊子,无序举债搞建设。有的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缺乏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急于超前发展,只管举债建设、不考虑还钱。这些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借的债务缺乏预算约束,“借、用、还”管理脱节,形成企业借债、政府使用、偿债资金无法落实的局面。

这其中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问责制,党政领导干部盲目举债透支财政,指望中央财政“买单”,留下一地鸡毛后拍拍屁股走人,还可以易地做官。

我国现行《预算法》规定:“地方各級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对此,地方政府总是“哭穷”,通过各种游说渠道,请求有关部门松绑。如今眼看针对地方债的法规条款趋严,举债的路被堵上,地方官员坐困愁城,一怀愁绪,心里堵着几块石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认为不举债就办不成大事。毫无疑问,靠发行政府债券融资是个省力的活。许多地方推行行政命令,向公务人员强行摊派债券,一夜之间就堆积起巨额银两。由于钱来得太轻松太方便,使用起来也就不太珍惜,决策靠拍脑门,少数人说了算,不走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导致决策失误,盲目投资的钱打水漂。事实证明,凡是靠举债过日子的地方领导,都是一些懒官、庸官、太平官,没有创造性,没有吃苦精神,也没有群众基础。地方领导要破除依赖发债搞建设的懒政思想,稳增长不能单纯指望发行地方债,应当积极开动脑筋,挖掘地方资金资源,构建正规的融资平台,争取不拿债,多还债。

“举债论英雄”。一些地方号召公务人员为政府拿债,并给予重奖,有的甚至还用官帽作奖品,能借到巨额款项的还能升官。而招商引资也走左道旁门,优惠政策太离谱,声称不问白猫黑猫,能借到钱的就是好猫,竟让一些“病猫”伺机得逞,钻了空子。华东地区某乡一个平日游手好闲的懒汉,与一个诈骗团伙勾结,以一张银行卡为诱饵,谎称卡里有数千万元,要寻找好项目投资,将当地官员哄得团团转,在县城为其开了几个高档房间,还有美女伺候,骗吃骗喝,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该乡没引到一分钱资金,还倒贴了几万元招待费。

“新官不理旧事”。新官走马上任,另砌炉灶,重开锣鼓,不问前朝旧事,任由债务丛集。现在地方官员喜欢做锦上添花的事,而对于处理前任包括债务在内的遗留问题不上心、不用心、不专心,能躲则躲,能拖则拖,能赖则赖,因而激化社会矛盾,怕作茧自缚,结果还是惹火烧身。这是因为他们带着偏颇的政绩观上任,认为为前任还债,看不出自己的政绩,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上级考察干部也往往是看干部有形的政绩,对于替前任还债这些政绩则很少赞赏。于是大家都搞击鼓传花的游戏,把债务一任一任传下去,甚至越传越多,一纸调令就开溜,留下一堆烂摊子。

在上述种种灰色动因驱使之下,地方政府盲目举债,地方债撑起地方经济一张张浮肿的脸,华丽的楼堂馆所都是地方债包装而成,经济缺少后劲和持久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则债务纠纷四起,引起社会动荡。

有鉴于此,《报告》以严厉的措辞提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这些用词在此前的官方文件中前所未有,可谓是危机前的警告,也是最后的通牒。

其实在这之前,地方债收紧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今年5月份开工的包头市总投资305.52亿元的地铁项目,之前已经通过了发改委审批,但8月突然被叫停。停建原因是包头今年一直处于财务困境中。

包头项目停工不是个案。12月22日,财政部通报了江苏、贵州两省对部分县市违法违规举借地方债的整改处分情况。截至目前,重庆、山东、河南、湖北等多省市陆续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处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防范金融风险列为今后三年经济工作三大攻坚战之首。当前,我国金融形势总体良好,但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不可忽视,特别是宏观杠杆率偏高、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违法集资等问题不容忽视。在一系列严监管政策下,我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有成效,但防风险的压力仍然较大。

在此情势下,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意义重大。父不还子债,并对地方债问题终身追责,不失为一个釜底抽薪的良策。endprint

猜你喜欢

撒手锏政绩问责
磨炼我们的“撒手锏”
问责不缺位也不越位
让政绩考核跟着民声走
要挟离婚,是“制服”老公的撒手锏吗?(一)
心电图
关键词:督察问责
筠连县:联动问责整治基层干部顽疾
“政绩”何以成“政债”?
假政绩也是一种腐败
撒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