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元代不重视科举的表现

2018-01-25宗艳红

山西青年 2018年1期
关键词:选官科举制进士

宗艳红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简述元代不重视科举的表现

宗艳红*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1158)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元代并不重视科举。本文先简介唐宋两代推行科举的概况,然后简述元代不重视科举的主要表现,为研究元代不重视科举的原因奠定基础。

元代;不重视科举;表现

一、唐宋两代推行科举的概况

隋朝开国之初,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选官的主要轨制,但中正官往往由世家大族、贵族权要担当,九品官人法遂成为培植魏晋士族的温床,成为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令各州郡岁贡贤才三人,参加明经、秀才等科的考试,考试合格者即录用为官。隋炀帝登基后,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设。科举制产生后,将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相联系,成为以后各朝的主要选官制度,从隋朝创立至清末被废除,存在时间长达一千三百多年。

唐朝是科举制的完善阶段,在承袭隋朝科举制度的同时,将科举制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唐朝选官的主要制度。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常举,即按期举办的测试,主要是进士、明经、秀才、明法、明书、明算、道举、孺子举等八科,此中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视。进士科测试看重个人才华,登科名额极少。但是,考中进士后极易飞黄腾达。明经科较为简单,比较看重背诵,登科人数则多一些。制举,即统治者下诏进行的选拔特殊人才的不按期推举。由天子亲自主持,科目则临时设置,有贤良方正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至武周时,创设了由兵部主持、专用于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唐代的科举较为开放,不论官僚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均有机会参加考试,开创了平等入仕的先河;选举标准明确,注重考生文学素养,不以门第和品状作为入仕标准,选举出的人才更符合政府需要;而且,唐代科举科目众多,参考者晋升机会大,政府也能收罗各类人才,有利于官僚体系的改造和完善。

至宋一朝,依然实行科举制来选拔官吏。宋朝科举大致因袭前朝,测试内容大体一致。宋朝严格了测试程式,每三岁举办一次,分三级测试:州郡举行的解试(州试);礼部举行的省试;皇帝亲自考核的殿试。宋朝时扩大了取仕名额,每次进士考中人数少则二、三百,多达五、六百。同时,扩大政权基础,普遍的吸纳地主阶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宋朝科举极其注重公平,考试中对士子进行监督,以避免其作弊。为防止考官徇私及举人舞弊,对考官下“避亲之令”、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之法。此外,提高了登第士子的待遇,士子一经礼部考试合格,则从此在仕途上就可平步青云,通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被录取的人更是成为了“天子门生”。据统计,在北宋至南宋的三百二十年中,凡开科选举一百一十六次,录取进士二万人以上。由此可见,科举制是宋朝选官的主要途径。

从上可见,自隋创设科举,至唐、宋的六百多年,科举制一直是朝廷选官的主要途径,统治者对其的重视程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元代不重视科举的表现

然而至蒙古人创立的元朝,推行了六个世纪之久的科举制却陷入低糜。据《元史》记载:有元一代,凡举行科考十六次,榜上有名的共计1139人,国子学积分合格学子参与廷试被录用的,名列两榜者共计284人,凡1423人。与其之前的唐宋相比,元代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是最少的。不仅如此,元代推行科举制也比较晚。自1206年铁木真雄踞蒙古草原称成吉思汗,至元太宗(窝阔台)九年(1237年),三十多年间未行科举取士。《元史.选举志一》载:“窝阔台九年(1237)的秋天开科取士,史称“戊戌选试”。测试合格的人虽然摆脱了奴隶身份并取得不纳徭役的权力,但由于权臣反对,并未获得一官半职,最后因“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①而告终。耶律楚材原想利用入仕儒生改变蒙古人对中原的野蛮统治的设想,也因为蒙古贵族对科举制的强烈反抗而落空。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曾经多次在朝讨论是否行科举,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至元二十一年之议,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何时开科取士,但总算是确定了要实行科举制。可是,至忽必烈去世,始终没有实行。到之后的成宗、武宗朝时,也多次对行科举之事进行议论,但依然没有结果。最终于仁宗黄庆二年,下诏正式设科取士。此时距世祖忽必烈建元已有四十多载(1271-1313)。实施不过五十余载,顺帝时又“诏罢科举”七载。之后恢复科考,并将其制度化,以三年为限设科取仕。此外,元朝科考唯有进士科,比之唐宋两朝,则极为单一。元朝科考取士人数也极少,元代通过科考步入官场的官员,在元朝官员中数量极为有限。

可见,在元代政治领域中,科举的地位和影响远逊于其他朝代,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注 释:

①《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一》.

[1][明]宋濂,等主编.元史[M].中华书局,1976.

[2]韩儒林,等主编.元朝史[M].人民出版社,1986.

[3]徐黎丽.略论元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特点[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2).

[4]王风雷.补论元代科举考试中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1).

[5]吴宁.两宋士风述论[D].暨南大学,2003.

[6]廖亚菱.科举考试舞弊、防弊及对现代考试的启示[D].西南大学,2006.

宗艳红(1993-),女,汉族,甘肃酒泉人,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史。

K207

A

1006-0049-(2018)01-0117-01

猜你喜欢

选官科举制进士
古代的考试
希望不是作秀
四进士(上)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进士or近视》
“科举”
晚清科举制度变革考
我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启示
进士桥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