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拉提

2018-01-24赵登文

新疆人文地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那拉提毡房哈萨克族

赵登文

认识那拉提,是从草原浅蓝色到宝石蓝的天空开始的,因为那里的天空变化莫测,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风味;是从草原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开始的,草原连着天际,无声无息;是从雪白的羊群和星星点点的毡房开始的,那是一种极致,让草原安然地轮回着生命,书写着琴瑟优美的旋律。但要想真正领悟到那拉提草原的另一面,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秋日,我再次踏上了去那拉提草原的行程,。几天的奔波,并不是在草原上旅游观光,而是走进了那拉提的心脏,去感受和认识一个别样的那拉提,留在内心的是温暖的片片回忆。

車在独库公路上绕行近10个小时,车窗外零零星星地飘着雪花。我知道9月去草原并不是最美的季节,但那拉提却以白皑皑的雪峰和数万只牛羊热情迎接我们。在秋风里,那拉提的气息鲜活而灿烂,她的天上草原,她的玲珑云杉树,她的雪白的毡房,奔驰的骏马,风情浓郁的哈萨克族人生活,堪称不像世外桃源的世外桃源。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那拉提,同为一片草原,为什么有的地方显出肤浅和单调,而那拉提却在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这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底蕴。那拉提是一个拥有丰富底蕴的草原。

关于那拉提,据说是因为一批成吉思汗的军队在行走途中连遇阴霾雪天,疲惫不堪之时来到了一处所在,突然云开雪停,太阳当空,草色碧绿,鲜花烂漫,于是官兵们都一起喊起:“那拉提,那拉提!”那拉提,蒙古语就是“太阳出来了”之意,而看见太阳出来的地方,就被人们喊作那拉提,一直喊到了今天。

哈萨克草原文化是整个那拉提之美的精华。我一直通过接触一些哈萨克族人思考着草原文化这个命题,觉得哈萨克草原文化不仅仅具有粗犷、彪悍和倔强的特质,也有着它的宽容、细腻、坚定和忧思这一内涵。那拉提首先因为博采且兼收草原文化的存在而存在。早年的哈萨克族人赛马还被作为根据胜负卜算部落吉凶的一种办法,后来又成为挑选兵丁的测试项目,如今已演变成为当地一项群众性的体育竞技活动。那令人赞叹的“阿肯弹唱”,从马队的列队进场,到阿肯们站在草原上放手弹奏,放声歌唱,放情恣肆,把哈萨克族人的才艺双全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人向往的“姑娘追”,早些年还是哈萨克族年轻人的一种戏谑性的追逐活动,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从而萌发了爱情,最终结成了伴侣,而今已成为当地一项饶有风趣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了。从并马而行到策马驰奔,再到扬鞭追打,以假乱真,真假难辨,演绎着独一无二的草原恋曲,再到今天基本上成为了一种表演活动,也算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在这里,如果我们剔除或者忽略了这种热情奔放而又不缺乏温存的哈萨克文化去看单单的草原,那拉提草原就会仅仅作为一片有花有草的纯粹草地而存在,那样那拉提也许可以叫做另外一个名字,就像地球上某片偏僻的湿地,寂寞而枯燥地蒸发着水汽。正因为有了文化,那拉提成了一个承载文明的载体,一幅记录悠久民族风情的映像,一帧镌刻草原性格的版画。没有哪种使命比承载一种文明的使命更重要的了,不管承载者是一个地方、一个物体还是一个?只要能肩负起承载文明的重任,那就是伟大的。因此有了那拉提,哈萨克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找到了一个向世人展示的华丽舞台。

在许多人眼里,大部分时间那拉提都是魅力四射的,但也常常是热闹喧嚣的。随着那拉提作为新疆甚至全国顶尖旅游品牌出现,它正在消减着一些自然的东西,同时添加着一些社会的内容。这是多么至情至性甚至令人感到神奇无比的那拉提,不管怎样赞美,七彩斑斓的那拉提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浸润了丰富地理资源和深厚草原文化的地域。

可以说,现如今的那拉提,已经走出牧人的怀抱而名扬四海了,伊犁草原部落的文化内涵正像河谷的风一样朝四海飘荡提升。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祖祖辈辈在那拉提的怀抱里劳作、繁衍的哈萨克族人民,仿佛一夜之间来到了一个神话的国度,其实不是来到,而是自己脚下的土地在变化。

清晨,山坡在明亮的雪毯下藏起了所有的色彩,却藏不住哈萨克族人的毡房、羊群,那拉提的秋天全都笼罩在一片宁静的浅黄色里。高低起伏的山坡错落成一种音韵般浮动的层次,所有这些组成了神奇的那拉提,只有那拉提才能勾勒点染出这样的画面。

当上午的阳光悄悄地抚在楚鲁特北坡的草场上时,我们一行人向山坡走去,跨越松林、草地,来到了雪山脚下,遇到了哈萨克族牧民阿拉提一家,两位老人正在来来回回地忙碌着,挤牛奶、烧奶茶,看到我们十分热情。这时,我闻到一种浓烈的味道,那是大妈搅拌奶桶溢出的奶香味,一种纯粹的草原味道,无所不在地充盈着整个那拉提。

也许,他们也羡慕过都市生活的繁华,但他们似乎更习惯于那拉提草原上这种安祥自由的生活。他们拥有大自然生活的开阔胸襟和淳朴憨厚,也有着现代文明人的实在和机智,这才是人们所缺乏而一直在呼唤的一种境界。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在天山腹地的那拉提人没有与现代文明对峙,他们在坚持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洒满阳光的草原上生活是不会感到寂寞的,那一座座闪光的雪山,那一道道墨绿的林带,那一片碧绿的青草,那些起伏游荡的羊群和马群,都成了他们永恒的朋友,也成为那拉提魅力的关键载体。

这一夜我们就在草原上扎营,那拉提在秋风的吹拂下显得有点冰凉,在满山牛羊的草原上竟然有一种非常宜人的宁静。当真正的草原之夜降临下来,树林和群山都快隐藏时,晚霞红遍半个草原,染红了整个苍穹,那拉提在这种庄严之中为秋天铺展开了一副浓墨重彩的生活画卷,这种宁静,总是在我离开时的每一个角落里隐隐回响。

领略那拉提的美不仅仅需要身临其境,更需要投进自己的一颗心。无论你是万里迢迢来到这里,或是本就居住在附近某一天来到这里,只要你的身心进入了那拉提,只要你以一种灵性灵的眼光留意每一片草地,就能体味到天上草原的魅力。

哈萨克族人的古风未衰,他们当心离去会让远道而来的人无处去,空挂着门锁是对你的允诺,诚心是对你永远不变的期待。在草原深处扎营的地方,我遇到了哈萨克族大叔阿布都阿力,他是一名退休教师,每年夏季就带着家人和他的羊群来到这里,开始四个月的放牧生活。我随意走进他家的毡房,看到大婶正在准备晚饭,新疆人最离不开的拉条子。用牛粪点燃了一炉火,炉火的响声顿使冰冷的房毡房里有了生气。

傍晚,阿不都大叔要在外边的草地上烤馕,准备好了面和大铁锅之后,就在外边用简易炉灶点起了炉火,上下都有明火,不一会功夫,带着奶香味的馕就烤好了,大婶将热馕送到我们手中,让我们品尝草原深处最生态的味道。我相信这是那拉提人这些年来一直存有的情怀,这种情怀也是我多次到牧区所体会到的,实际上也是现实中的那拉提在我心中的一种情感升华。

在阿不都大叔家,我遇见了他的邻居,棒小伙阿德利,听说我们是来了解和拍摄哈萨克族人文风情的,就主动表示第二天要带我们到山顶去看看,他的家人在那边打马草,这让我十分感激,有幸完整地欣赏到那拉提那种在同类草原中独一无二的美丽。

第二天清晨,在初升的朝阳中,远看辽阔而呈现蜜色的牧场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彩,我早早爬出帐篷,等待着去感受这个民族的又一个生活场景。

不过一刻工夫,阿德利和牧民牵着几匹马来到我们面前,我们准备好了一切东西,要骑着马经过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達要去的那个高山草场。出发前,阿德利告诉我,骑马要双脚踩实鞍镫,身体微微悬空,与马背起伏的节奏协调一致,这样身体才不会因为颠簸而疼痛。我们骑着马向山顶进发。

到了山顶,站在大草原上,你会比任何时候都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的渺小,传统的尺度感在这里消失殆尽。那拉提那种油画的感觉十分强烈,刚刚被哈萨克族牧民用大镰收割掉修长牧草的草原,充满着活力却又掩饰不住青春将逝的淡淡伤感。在一路上我除了看到三五个牧民在使用草叉码着被大镰收割的牧草,那些牧草一堆一堆地被码在草地上等待运走外,还有已经装在拖拉机上。垒得高高的牧草,沿着公路慢慢而来的情景。在这游人无法来到的地方,却隐藏着哈萨克族人真实又纯朴的一面。只见他们两三个人挥动着大镰刀,一会儿并排打草,一会儿轮换休息,马儿在山坡上吃草,连阳光也散发着牧草的清香。一块块草甸如地毯,点缀在山坡上,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生活,完全展示出了哈萨克族人和草原的完美结合,让这个季节的那拉提更加成熟和厚重。

在我返回的过程中,梦境里那些原本清晰的草、牛羊、牧人都模糊成一团,无论是哪种表情和言行,我都认为过去的感受只不过是停留在皮毛之上,想真正读懂那拉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猜你喜欢

那拉提毡房哈萨克族
那一夜的雨
在额尔古纳草原等你
新疆哈萨克族鹰舞
适彼乐土
毡房傍晚
哈萨克族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点与饮食结构分析
草原行
哈萨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
在三亚,我突然想起了那拉提草原
那拉提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