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的传承历史及现状研究

2018-01-24

黄河之声 2018年17期
关键词:壮族民族文化

金 萌

(洛阳理工学院教育科学与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一、传承方式

(一)家庭传承

地点:太平、马头、新圩、耶圩、莫圩等地

目的:了解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家庭传承现状

信息提供人:各地多位歌王及群众爱好者(偏年长者)

家庭教育传承,是在家庭场域中进行的文化教育传承活动的统称。从广义上讲,家庭教育传承可以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教育的影响结果,它包括父母对子女、或子女对父母,长者对幼者、或幼者对长者之间进行一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家庭教育传承,在家庭环境中更多的偏向于父母对子女、或长者对幼者,通过家庭生活实践和日常言传身教对子女的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导向和教育作用。

家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也是应用最直接最广泛的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家庭教育在所有的嘹歌传承方式中占了十分大的比重,在嘹歌洋洋洒洒数万行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壮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水平相对滞后的部分壮族地区来说,满足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壮族人在较长时期阶段的首要任务。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长辈往往通过嘹歌音乐内容向孩子传授一定的生活生产技能这些都是壮族先民为后代留下的宝贵的生活生产劳动经验,家长、长辈会根据孩子不同的性别、年龄层次,而选择不同的知识内容对孩子施以教育,使孩童在音乐的美好氛围中能够得到更快的成长。

在嘹歌中充斥着许多宗教信仰的文化内容,这些文化的渗透对孩童形成了一种无形约束,对他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意义。壮族地区在历史变化的长久过程中,形成了相对闭塞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价值观、世界观、信仰、民俗等都有相较严格的民族规范,而这些行为方式的习得主要依赖于长期的家庭教育来得以实现,由于受教双方的血缘关系,使得具有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的教育内容更容易内化于子女、幼者身上,从而获得文化间的代际传承。此外,传统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品行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家庭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课,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道德伦理、文化礼俗无不渗透,从而来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一内容几乎在所有壮族嘹歌的歌词中均有涵括,对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操行、维持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传统壮族家庭教育文化内容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壮族人民的共同意识长期存在于生活生产、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多重类别之中,而这些方面文化的习得更是在人们世世代代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养成的结果,从而使壮民在寓教于乐中成长,来清晰的认识到“我文化”和“他文化”的差别,所以,家庭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根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结构试验课程,将结构试验作为主线,必要的测试原则和技术要求用作辅助线。为了达到使学生清晰易懂地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讲述内容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过渡部分应该是自然的,侧重于基本要点,关键点,困难和知识方法的教学。在教学和研究部分准备课程时,教师将以简洁的方式解释教科书的内容,重点关注重难点。在讲座期间,主要和次要亮点,关键点是明确的,过时和陈旧的内容被删除,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展。补充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并列举工程测试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对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转型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外部经济环境背景的刺激下,大量的人口流动使得壮族嘹歌传承在“家庭”这一重要场域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虽然在壮族嘹歌传承地区,家庭教育仍作为其传承的方式之一,但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文化需求,壮族嘹歌已更多的转向了“社会”和“学校”的传承场域中,这也是伴随文化变迁下壮族嘹歌传承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社会传承

地点:各地歌圩、平果县嘹歌协会、壮族嘹歌歌圩工作室等

目的:了解广西平果县壮族嘹歌社会传承现状

信息提供人:嘹歌协会会长黄国宽、副会长路顺红、韩主任,以及哈嘹乐队、各地多位歌王

歌圩,是壮族嘹歌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它几乎伴随了嘹歌发展历史的全部过程,在谈及嘹歌起源时总脱离不了歌圩的产生,所以歌圩场域活动的发展对壮族嘹歌传承具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和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代在家庭场域中文化传承的缺失。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断重视,壮族嘹歌歌圩活动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其数量已大为减少。现阶段在民间仍活跃并较具规模的歌圩主要有每逢街天的马头镇歌圩、农历二月十九的太平歌圩、二月初二的新圩、三月十九的耶圩、三月初四莫圩等,而除了各地每年一度的歌圩活动之外,现还有每三天轮一次的圩日街天,以及在各乡镇村屯的村头、山间、田边随处可见的小规模对唱活动。

从根本上来说,嘹歌的传播与传承靠的是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具有民歌创作与演唱才能的歌手,他们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在进入“歌圩”这所文化学校之前,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嘹歌曲调、抄写嘹歌歌书、熟知各种对歌既定的成规,从而逐步达到自编自唱艺术水平,直到在圩场中得到了对方歌手和听众的认可后才算掌握了嘹歌演唱的基本技能,之后方可参与歌圩并演唱。在嘹歌歌圩中,每个演唱嘹歌的人都要随时接受对方歌手和广大听众的评判,谁的音色嘹亮、悦耳、动听,创作内容丰富、思维敏捷,谁就能在歌圩中立足脚跟,否则将会被动的淘汰出局。正是在这样严苛的“考试”制度下,才在壮族的文化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民间嘹歌歌手,从而使壮族嘹歌文化代代相传,得到不断的发展。

俗话说,嘹歌是歌圩的活化石,而保护与传承嘹歌文化的建设就更要以歌圩为依托。2013年5月14日,经各地推荐和专家评审,百色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确定了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传承基地,嘹歌传承基地的开发,对加强平果嘹歌文化建设,促进嘹歌文化发展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此外,为打造嘹歌文化品牌、发展民族歌圩文化,自2008年以来平果县当地政府在传统歌圩文化的基础上,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目标,举办了每年一次的“壮族天籁”歌圩音乐节活动。音乐节除了以壮族歌圩活动为主线以外,还举办了多场众星云集、异彩纷呈的音乐演唱会和丰富的歌圩文化论坛等。此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港台的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以及东盟国家人士纷纷驻足,通过举办歌圩音乐节,不仅使壮族宝贵的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为平果县及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契机。

(三)学校传承

地点:平果二中、平果二小

目的:了解壮族嘹歌学校教育传承现状

信息提供人:音乐教师兰奉鸣(平果二中)、路善孝(平果二小)

在现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发展中,学校教育始终作为最有效的文化传承途径和场所,通过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式,来推进民族文化家庭、社区、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壮族嘹歌学校音乐教育传承,于2003年平果县政府开始打造之初开始逐步实施和发展,并从2004年开始将嘹歌正式作为一门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课程逐步引进课堂,使学生们对本土音乐文化具有较为普遍的认知。

嘹歌课程与活动的开展现主要集中在平果二中、平果二小两所学校,通过政府、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演唱壮族嘹歌的学生们在各级比赛、演出中均获得佳绩,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效应;此外,广西幼儿教育师范学、马头镇中、平果一幼等学校也纷纷加入了进来,这不仅为孩子的艺术修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平果嘹歌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虽然嘹歌传承在学校这个优化的场域中已结出了累累硕果,但在这条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诸多的困难。比如,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有教育管理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家长对民族本土嘹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理解存在偏差等等。尽管在学校教育传承中,我们看到了嘹歌发展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正是由于它自身所独具的艺术、文化魅力所在,才使得嘹歌具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深深扎根在这片沃土。

二、传承途径

(一)口头传承

自古以来,壮族嘹歌之所以能够脉传不断,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依靠口口相传将人们最宝贵的民族文化传统加以保存,将自己民族的生态文化保持在良性的发展轨道上,也凭借着口头创作使得壮族民歌能够在千百年后仍具有不竭的活力。“音乐用旋律和节奏赋予基本的人类观念以具体形式,使它们变得容易记忆并具有吸引力。”“歌曲和其他口头艺术形式一样,经常表达一个群体的价值、信仰和关怀。”[1]正是这些美妙的嘹歌,为后世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壮族文化信息的神秘之门。

以口头为主要传承途径的嘹歌艺术,是壮族平果地区的主要文化核心之一,其传承内容包罗万象,壮族先民将历史、人文、宗教、道德、民俗、制度等错综复杂的文化体系融入在朗朗上口的五言四句歌词当中,使之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更加大众化、生活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有效的途径。时至今日,在平果地区嘹歌口头传承的方式也依然存在,在壮族社会生活中人们已然将唱歌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笔者对平果地区嘹歌调研中发现,无论老年人或是中青年,对于传袭下来的嘹歌曲调早已烂熟于心,而在他们学唱嘹歌的过程中,也多是在耳听或心记他人演唱的同时习得的,无记谱、看谱一类的其他环节。在洋洋洒洒数万首嘹歌歌曲当中积累了一代又一代壮民们的生活经验、教训,唱嘹歌不仅能够愉悦身心,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起到了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让人们对世界、自我进行深度的认知和反思。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在壮族先民还没有发明自己的文字之前,民族文化依靠什么得以完好的延续下来,壮族嘹歌早期的历史与传承恐怕就是这一问题的最好答案。

(二)书写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平果地区由于政治区域的分划,因而长期受到周边汉族文化的影响,最终逐步形成了具有壮、汉两种文化体系共存的区域文化特点。他们借汉字的音来记录本民族的诗歌,这就是壮族最早的文字——古壮字,古壮字的出现对壮族文化的保存、传播以及后世对壮族文化研究的价值来说,都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

据广西上林县出土的唐代《六合坚固大宅颂》碑文来看,现地方专家一致认为壮族的古壮字至少在唐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古壮字产生地也正是嘹歌流传的主要地区,当地的人们习惯用古壮字将嘹歌书写和记录在棉质纸本上,其优点在便于携带且不易损坏。经过人们不断的记录、补充、创编之后,歌书习俗已经成为嘹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故歌书的抄写和使用多为男性所有,而这一习俗也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逐步沿袭了下来,至今仍为男性使用歌书演唱,在对唱形式上男性起领唱的作用,而女性则在男性演唱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复或改编。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平果当地有“二次葬”的丧葬习俗,据说在人死后的“一次葬”时,随着逝者入棺埋葬,其生前所用的歌书也要随之烧毁,这种习俗被当地人看作是一种神圣的烧书仪式,认为书会跟着逝去的歌手一起被带走,同时也是对死者的祭奠和缅怀;其后,在三四年后再将死者的尸骨拿出重新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坛中再次下葬。从这些古老的丧葬习俗中,我们不难看出嘹歌歌书的使用习俗早已融入到了壮族人们的文化心理当中,成为了维系民族成员精神发展的重要纽带。

然而,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的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壮族嘹歌的书写传承也有了新的卓越发展,特别是自1991年平果地区政府开始有意识的逐步恢复嘹歌民族文化开始,多年来通过对各地区的嘹歌音乐采集、记录、普查和整理,发动和鼓励歌手进行嘹歌的创编与写作,吸引专家学者进行大规模的调研和研究等方式,目前已先后整理出版了《壮族民歌文化丛书》、《平果壮族嘹歌》,以及基于壮文拼写进行英译的《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等系列丛书,使壮族嘹歌的“书写”传承进入了集歌词、音乐、文化于一身的多重研究模式,在现阶段社会文化环境下形成了“口头传承”与“书写传承”并存的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达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壮族嘹歌的目的。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随时面临被同化的威胁,故在失去群众文化自觉意识的情况下,单靠“内化”形式的传承和保护已不再适应于现当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使壮族嘹歌以其独特艺术文化特性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再次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并逐步成为了现今壮学研究的热点。弘扬民族文化,关键问题在于传承,嘹歌作为壮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绽放的更加绚丽,值得我们深思。

猜你喜欢

壮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壮族山歌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