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技术在传统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以天兴居建筑实践为例

2018-01-24蒋中秋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技术建筑师手法

蒋中秋

高新技术如今在建筑设计中的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阻隔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于低技术中包含着对人的关注、对自然的亲近、对资源消耗的控制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是设计伦理价值的体现。低技术在设计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技术的缺陷与不足,成为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一股重要的潮流与趋势。

一、建筑技术的普及和设计的全球化

当代建筑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观念的影响下快速全球化,西方的建筑技术与设计左右着当代世界建筑的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形式日益趋同的现象越发严峻。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建筑技术、建筑模式等的全球化,建筑材料的批量化全球流通,类似的高楼大厦、类似的商业街道、类似的住宅出现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建筑师与建筑物的情感与表达变得不再个性化。这种现象从根本上否定了建筑的地域差异性,导致建筑多样性的消失。中国现在的建筑实践和建筑现状也表明了建筑设计全球化的深刻恶果。建筑行为的本身由于受到建筑构筑物的地域性的影响,其本质属性实际上是反全球化、反“高技术”、反样式的普及化的。

二、建筑手法中的“高技术”与“低技术”

工业革命以后,“高技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浪潮而产生,表现为追求与时俱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新设计手法等。与“高技术”概念相对应,“低技术”则是指经验技术和传统技术,是作为高技术的反义词而存在的。它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和习惯,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所形成的技能,更是建筑师作为直接劳动者的经验的积累。在建造过程中,结合现有条件和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尽可能地尊重和保留原有建筑物的构造方式和情感。

三、建筑师的在场性

目前建筑技术的全球化和建筑学要求的属地性形成一种冲突关系,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后,建筑就变成了一个流通的符号,建筑师可以不用进入现场,通过现代高技术的手段直接进行设计。这种建筑师的“不在场”设计使建筑主体被加以模仿与复制,否定了建筑的属地性,在建筑设计具象表达这个方面开始均一化。

在“低技术”的建造策略中,建筑的属地性要求建筑师的设计必须是“在场”的设计。所谓“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在天兴居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由始至终主动参与现场施工,实现了建筑师与工人身份的转换。作为建筑工人的一员,建筑师没有在施工前大量制作电脑施工图而是在现场直接画图指导工人施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设计,打破工人被现代施工技术束缚的僵化思想。这种“低技术”的建造方式这要求建筑师在场的因势利导,更好地反映出建筑的地域性和主动归属愿望。

四、天兴居的建筑实践中的基本建筑手法

在推翻旧建筑,重建新建筑十分快捷方便的今天,天兴居建筑改建在中国大拆迁的社会背景下是一个罕见的行为。通过现代建筑的“高技术”可以把原有留存物抹得干干净净,甚至完全改变建筑所属的地貌属性。在此背景下,建筑师是选择抛弃原有建筑物重新建造,还是遵循原建筑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做改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天兴居建筑实践中,建筑师充分考虑到“高技术”的便捷性对地域留存物的地域性和历史感的否定,没有跟随潮流选择重建,而是反其道而为之,选择用“低技术”基本建筑手法去做改建,在改造过程中特别关照建筑中现有留存物的历史感。现如今为重现建筑历史感,常通过现代材料、现代设计观念和现代的图片观念来进行科技观念的复古,造成大规模人造古迹的泛滥。这种复古不是设计师对历史的认真思考,而是用现代流行材料、流行设计风格和流行的“高技术”手法去做一些所谓的传统的复制,这种现象几乎成为中国建筑界的一个通病。那么随着那种流通化的材料,流通化的技术和流通化的手法的主宰,那些身边的材料、身边的技术和身边的建筑都被规范化的和僵化的所替代。在全球化的“高技术”的建筑潮流里,“低技术”的手法是否还具有活力,可以在天兴居的建设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1.“低技术”中适宜的材料选择

体现在天兴居的建筑实践中,建筑师在改造天兴居时选择“低技术”的基本建筑材料,不是“高技术”的批量化材料,而是当地的、与自然环境和文化相适宜的材料。充分考虑到如何运用现有的砖、木和石头等基本建筑材料,尤其是如何循环利用废弃材料。这种材料往往是容易获取到的低成本的材料。例如天兴居庭院地面选用原有的石材和居民日常使用的碗具进行组合:门把手的处理以天然的木材为主稍加棉布装饰;原建筑的窗框重新利用作为该监护楼梯护栏杆等等,类似这种“低技术”的材料选择在天兴居中随处可见。

2.技术的传承与改良在“低技术”中的体现

天兴居的建筑实践没有为了体现出“低技术”去一味地生搬硬套传统技艺,而是遵循了传统技艺的本质,去粗取精,进行技术的改良,做到让传统与时俱进。例如在天兴居客房顶面的处理中,工人在墙面四周手工钉入一条挂景线。挂景线的植入,天然地分割了上下两部分的空间,形成了只有在现代建筑里面才有的虚拟吊顶的结构。这是传统营造技术和现代空间设计的完美结合,既有功能性又带有装饰性,同时与环境自然融合,体现出“低技术”简单易行、直接高效、适宜环境与成本低廉的众多优点。

3.“低技术”中诗意的灵动性

天兴居的建筑实践也是“随意”性的,“随意”不是质量的随意,而是建筑实践可以随时返工的“随意”。“高技术”的建筑形式和建筑组织化的过程在设计的阶段就否定了返工的可能,“高技术”手法的返工是指在设计图纸上的返工,这种批量化、规模化、组织化的设计到了建筑施工现场一旦返工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天兴居建筑实践的“低技术”性在建筑成本上,首先就否定了请用“高技术”的专业施工团队。大部分农民工看不懂专业的施工图,建筑师只能根据现场情况实地画图指导工人施工。施工过程中不满意的地方可以适意地进行现场修改返工。例如在室内桌子的选择上,原有工人带有现代装修仪式去制造的桌子,匀一划的形式不能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建筑师将工人从僵化的意识里拉离出来,指导工人重新去做手工,运用基本建筑工具,将自然的木材稍加刨制而成现有的与环境适宜的长桌。这种“随意”的返工几乎贯穿于改造的整个过程当中。相较于组织化、规范化的“高技术”性带来的理性僵化的建筑面貌 ,这种“低技术”的随性反而让整个建筑呈现出诗意的灵动性。

五、天兴居建筑实践中的情感表达

在天兴居建筑实践中建筑师敢于大胆主动地运用基本建筑手法把现有留存物变成个人的建筑和装饰语汇。建筑师通过“低技术”手法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结构、表现建筑的个性,合理融造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在保留了原有的结构基础上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空间体验,天兴居在不改变留存建筑本质的前提下将仓促、瘠旧、随便的遗留物变成了一个考究的带有建筑设情感表达的建筑。建筑技术的回归和建筑手法的节制在天兴居的改建中得到完美的运用,建筑师对原有留存物的尊重态度赋予建筑独一无二的个性,是现在“高技术”手段所达不到的。

总之,“低技术”往往与代表着高情感,它更容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回忆和眷恋。在“高技术”手法风靡的今天,天兴居的建筑实践反而指出了一条新出路,建筑师用实例告诉人们尊重留存物尊的“低设计”更容易做出一个个性化的建筑,在尊重原有遗存物下的“低设计”比完全依赖于流行的“高技术”手段的设计更具情感与诗意。

[1]张帅. 石塘传统民居的材料使用及其成因初探[J]. 山西建筑,2010,(01).

[2]卢健松. 建筑地域性研究的当代价值[J]. 建筑学报,2008,(07).

[3]覃宗泽. 木质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应用发展[J]. 低碳世界,2017,(13).

[4]聂云霞,董新意. 非理性思维与建筑设计[J]. 山西建筑,2005,(21).

[5]肖平西. 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6]王瑾瑜,王云娜. 历史文化名村传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探析——以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3).

[7]赵钢. 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 华中建筑,2001,(02).

猜你喜欢

高技术建筑师手法
胖胖的“建筑师”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