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质变学习研究发展的离析与可为

2018-01-23高世媛伍叶琴

继续教育 2018年1期

高世媛+伍叶琴

摘 要:以教师学习研究和质变学习理论研究为两大线索,对教师质变学习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分析。厘清当前教师学习的研究趋势及其质变学习研究的发展,发现教师学习与质变学习两者之间的交互研究域,进而提出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今后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教师学习;质变学习;教师质变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质变学习是近几年来对教师学习研究提出的新理念,它以质变学习理论为基础,探求教师学习的新发展,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目前关于教师质变学习的研究较为零散,下面以教师学习研究和质变学习理论研究为两条线索,对教师质变学习的发展进行回溯与解析,明晰教师质变学习的发展脉络,以对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如图1所示)。

一、教师质变学习研究发展的离析

(一)教师学习研究回顾及发展趋势

我国关于教师学习的研究集中于2010年以后,在这一时期我国教师学习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较强的研究队伍进行综合整体的研究;开始关注教师学习的发生机制,关注教师个体认知过程及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互动作用;研究方法综合,正在形成较为系统和连续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前,关于教师学习的研究,大多是介绍国外的一些研究理论和成果,国内的研究较少,且不成体系,总体来说,研究成果较少。

1.教师学习研究视点的变化

从学习内容、方式转移到对教师学习的主体特征和个体发展的关注,是这一时期关于教师学习研究的主题。部分研究者从成人教育视角出发,为教师学习的研究发展打开了另一扇窗。伍叶琴基于成人教育哲学视域结构,对教师学习的现实进行分析,提出对教师学习的研究应该用哲学的思维态度,即认识批判思考教师质变学习如何可能的问题。如果将现实的教师学习置于成人教育的视域结构中,教师学习不仅有很大的缺失,而且教师的质变学习也因缺席而“不在场”。因此,通过教师学习的视域结构分析找到教师学习的现实缺失,从而论证教师质变学习的“在场”是由教师学习的作为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以学者想象的“思想实验”方式进一步讨论了教师质变学习的支架与路径。苏红以成人学习的视域,对教师学习与发展进行审视。“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征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其独特的需要在教师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回应”,并回溯了相关的成人学习理论,如成人教育学、自我指导学习和质变学习理论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成人学习者,理解教师学习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学习研究基点的变化

成人学习理论开始走入了教师学习研究的视野。裴森、李肖艳从成人学习理论视角,解读教师学习的取向、目标、动机和途径,使教师回归成人身份。指出转化学习理论揭示了教师内在质变学习的发生机制。伍叶琴在《教师碟化发展论——基于文化身份的考量》中提出,教师教育应根植于成人学习视域中,通过质变学习把教师从专业发展的局限中解放出来,从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转而关注教师的生命发展,构建教师的精神家园,实现教师的蝶化发展。杨刚、曾群芳同样指出为了促进教师学习,教师应从专业学习转向质变学习。胡兴元、胡亚慧从转化学习理论的视角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应当促进教师自身成人意识的觉醒,建立完整的主体学习者身份。由此,可以发现,关注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征和情感需要,以此促进教师学习,是当前教师教育研究或是教师学习研究的重要基点。

3.教师质变学习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国内运用质变学习理论研究教师学习或是教师发展的研究较少,截至2017年,以“教師质变学习”“教师转化学习”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资源库进行检索,还没有与此相关的研究文献,以“教师质变学习”为主题进行检索只有10篇,以“教师转化学习”为主题检索有22篇。

刘奉越基于专业发展的视角,对职业学校教师转化学习进行研究,通过6个个案分析与调查,分析了职业教师转化学习的起点、内驱力、过程、特点、阻碍因素,并提出改进方法,这为我们研究教师转化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伍叶琴在《教师碟化发展论——基于文化身份的考量》的著述中,比较了教师质变学习和专业学习,指出质变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存在极大差异,在教师教育、教师的学习中应该重视并教会教师质变学习,以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获得职业与人生的幸福体验。陶伟、顾佩娅对国外教师转化性学习进行研究述评发现,“在国外成人学习研究领域,批判视角下的转化性学习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在研究教师深度学习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解释力,教师转化性学习研究涉及现象描述、过程研究、项目/模型设计和影响因素探索四大主题,研究方法以质性为主,研究对象多针对职前和中小学教师,研究场景局限在英语国家,其他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研究有待发展”。我们也可以对国外教师转化学习研究有所了解,并借鉴他们的思路打开国内教师学习研究的新视角。贺慧敏以质变学习理论的深度性、经验性、反思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分析了教师发展的迷思,并以其“四阶段”“十步骤”的操作模型探讨了教师发展的可能与思路。乔建中提出,质变学习是教师学习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结果关系到教育观念的转变及其教师专业的发展,分析了质变学习在教师学习中普遍缺位的原因,提出了检视、领悟、反思、尝试和改变5个步骤,以促进教师的质变学习。

纵观我国教师学习研究走向,以成人教育的视角扩宽了教师学习研究视域,成人质变学习理论为教师学习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发现。梳理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教师质变学习发展并不成熟,还未在教师学习研究领域树立鲜明的旗帜,大多数人还未完全清晰地认识到教师质变学习的重要内涵和意义或是以质变学习理论对教师学习进行研究。

(二)质变学习理论研究的纵横发展endprint

近幾年来,部分学者会对国外质变学习理论及时做出梳理,更新其在国内理论的动态,以此可窥见国外当前的发展成果及其研究走向。

1.国外质变学习理论研究的三大角度

就目前来看,对国外质变学习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入手:

第一个角度,按流派划分。目前国外的质变学习理论主要分为5大派别:麦基罗的理性质变学习理论、弗莱雷的社会质变学习理论、博伊德的个性化质变理论、达罗斯的质变学习发展观以及德克斯的“超理性”质变学习观。在此基础上做出比较,朱敏、刘晓玲通过5种理论的对比,都提到质变学习的发生有不同的层次和维度,不管是哪种层面和形式的质变学习,都认同质变学习是一种创造性转变,它以批判性反思为基本途径,经验是重要的内驱力,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理性、情感和精神共同参与的过程。

第二个角度,以时间为主轴,纵向剖析质变学习理论的发展。以郭燕燕的研究为例,作者梳理相关理论指出:国外关于质变学习理论的研究,从个体转入对团体组织的研究,从研究基本理论、基本模型的建构转入在实践运用研究,整个过程从最初麦基罗理论研究的简单线性过程,逐渐吸收各种观点,变得更具个性化、流动性和循环性。

第三个角度,对质变学习理论本身的研究。唐莉蓉对美国质变学习理论从源起、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基本内容内涵做出了详细概述,并指出当前美国质变学习具有由个体转向社会,研究由横向静态转为纵向动态,视角由单一转向多维,理论研究由分散转向融合的特点,而张琳则更偏重于研究质变学习理论在成人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国外质变学习的发展理论的多元与日趋成熟,并从理论转为实践运用。

2.国内质变学习研究的两条主线

国内关于质变学习主要分为两条线:质变学习理论的分析研究;质变学习理论在成人学习领域的运用与实践研究。

国内对质变学习的关注要追溯到2005年。高志敏、李玲在《转化学习理论及其发展述略——基于莉沙?M?包格纳的研究报告》一文中,用4个视角诠释转化学习,4个实例验证转化学习理论,最后用4个拓宽说明质变学习的发展。由此,质变学习理论开始进入成人学习研究的视域。纵观近年来,对质变学习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对理论本身内涵的探究,及其借助理论的研究运用于成人教育中,不过多数对成人学习的研究,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结合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对成人教育教学,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等做出建议和思考,真正把理论转化为课堂实践或是生活的研究少之又少。同时,质变学习理论也面向各职业群体做出研究,就教师来说,李佩对我国近十年成人转化学习研究的述评分析中,有关于教师转化学习研究的文献梳理来看,教师质变学习理论的研究仅就其质变学习理论本身,对于教师自身个体意识的转变及其学习的各参与要素如:教学环境、学校资源等提出建议及改进策略,真正走入教师生活世界,并把质变学习理论用于课堂内外的实践研究极少。

二、教师质变学习研究发展的可为

(一)聚焦: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可能

通过对质变学习研究理论和教师质变学习发展的两条脉络梳理,可以发现,质变学习理论已进入国内教育学界研究的视野中,其发展及应用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就总体而言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扩展。另一方面,教师质变学习的研究也还很薄弱,从关于教师学习的研究文献中发现,大多都提出教师的学习要以教师的个体特征作为出发点如:个人的经验、知识的建构方式、批判反思的能力等,同时从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转为对教师个人情感体验、精神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教师的主体发展。这些关注点的转变走向与质变学习理论的研究基点趋于一致,在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关于教师学习研究提出相同的关注点,都是研究者们极力想为教师学习研究找到新的方向,而质变学习理论正是一个新的路标。(如图2所示)

(二)互为: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位移

质变学习研究理论和教师学习研究可以互为借鉴,打开新的研究视域。一方面,教师质变学习研究可以拓宽质变学习理论的研究范围,加深质变学习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用质变学习理论研究教师学习,以成人教育的研究辐射教师学习研究,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的质变学习研究也正是在这二者互为的基础上萌发的,从当前研究的来看,质变学习研究理论关于自身理论建设的研究较多,并试图建立具体可行的模型,以充实扩深质变学习理论的内涵并推广运用于实践,关于教师质变学习的研究,正逐步从以质变学习理论为根基,结合教师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确立教师质变学习的重要意义,转变到把质变学习理论运用于教师学习的实际中,并融入教师的个人生活,真正实现教师的质化发展。综合来说,教师质变学习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议题,并应该从理论的研究逐步过渡到具体的实践运用中去。(如图3所示)

三、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展望

教师质变学习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目前关于教师质变学习的研究文献并不多,但从已有的资料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从教师学习的视角,或是成人教育视域中质变学习理论研究来看,研究学者们都对教师质变学习给予了关注,虽然还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但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以便从初步零散的探究走向相较澄明的发展中去。基于已有研究所做的探讨,笔者对今后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发展做了以下思考和期许。

(一)质变学习理论的本土创生

质变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日渐丰富成熟,除了其作为质变学习理论萌发的基地外,更离不开众多学者在对理论本身进行不断深化及其实践研究。国内对质变学习理论的研究多是转述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把国外的研究直接移植过来。近几年,国内以质变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撑,对成人教学研究、教师学习、员工培训的研究逐渐丰富,但对理论本身的发展关注较少。美国质变学习理论的发展有其历史根基,在其发展最过程中注入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泉流,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做出新的尝试,以此丰富了质变学习的理论体系。国内研究也应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教师学习的实践,发现新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新观点,逐步建造国内教师质变学习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教师质变学习研究才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并使开发适应当前教师学习的实际境况的质变学习理论模式成为可能。endprint

(二)教师质变学习实践模式的探索

从教师个体发展角度出发,激发教师学习的主体意识、发展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等,再到教师教学工作中,成人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目标、原则等的改变,都是在质变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教师学习发展的理论再构建,以及实践中的策略分析,而对于真正用于实际得以践行的研究却极少。质变学习研究理论从引入国内至现在,对其理论内涵的研究并不少,在此基础上引入对教育实践和教师学习的研讨繁多,虽然不乏都是对质变学习理论的合理演绎,可不真正落到实践情境中去发展,我们的研究就难以跨上更高一级的台阶。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应当置身于教育实践情境中,走入教师现实的教学活动情境中,真正把握教师真实的工作生存状态。同时对于以前研究所提出的合理的假设和分析,可以运用到实际研究中,既可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也为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另外,质变学习不仅发生在教学活动中,课堂外的生活世界中也存在着更多复杂变化的影响因素。因此,对教师质变学习的研究应走出固定的学校课堂到教师校门外的社会生活中去。

(三)研究对象的具体化

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对象过于笼统。在研究中多把教师置于广义的概念中,以质变学习理论去透视教师的教学角色、方式、原则等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其实在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初期,这些都是很好的理论尝试和设想。但实际上教师由于学校类型、层级、所任学科的不同,在教师内部群体中又可划分为多组织的教师团体,最重要的是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师们各自的教育目标、任务、内容也各不相同。教师要实现质变学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影响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而教育对象作为教师的教学主体和自身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同时也是教师的质变学习中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推进,教育对象的主体也在不断扩大,如:企业员工、农民工等,那么不同类别、专业的教师在实现质变学习的过程中,所处的教学实际情境、与教育对象的相互作用也大有不同,所以在研究教师质变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应从原来的理论设想中走出来,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进行研究,对他们自身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探查分析他们学习的真实情况和影响因素,以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薄艳玲.我国教师学习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

[2]伍叶琴.教师学习的现实深描与学者想象——基于成人教育哲学视域结构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3).

[3]苏红.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新审视:成人学习的视域[J].当代教育科学,2013(3).

[4]陶伟,顾佩娅.国外教师转化性学习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5(1).

[5]刘奉越.职业学校教师转化学习研究——基于专业发展的视角[D].天津:天津大学,2013.

[6]许占权.教师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7]杨刚,曾群芳.教师学习何以可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9).

[8]乔建中.教师学习应该如何界定[J].上海教育科研,2016(1).

[9]高志敏,李浦.转化学习理论及其发展述略——基于莉沙?M?包格纳的研究报告[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4).

[10]贺慧敏.转化性学习理论视域下的教师发展[J].教育探索,2016(2).[11]裴森,李肖艳.成人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解读:回归教师的成人身份[J].教师教育研究,2014(6).

[12]李佩.近十年我国成人转换学习研究述评[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1).

[13]贾凡.转化学习的基本理论探究及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10(12).

[14]宋广文,刘凤娟.转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意义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4(1).

[15]王秀雅.转化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16]张琳.美国转化学习理论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17]唐莉蓉.美國成人转化学习理论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18]庄文,伊伶.成人转化学习理论研究概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9(22).

[19]朱敏.西方成人质变学习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1(4).

[20]郭燕燕.国外成人转化学习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1]伍叶琴.教师碟化发展论——基于文化身份的考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2]魏静.成人质变学习理论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

[23]刘晓玲.国外成人转化学习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