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头表演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2018-01-23奴尔麦麦提依马木

黄河之声 2018年1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口头表演者

奴尔麦麦提•依马木

(喀什艺术学校,新疆 喀什 844000;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口头表演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与研究,而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则先后出现了大量的研究理论,特别是“表演理论”的出现,对于口头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而这种研究方式则是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了跨学科的横向交流中产生并实现发展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口头表演艺术理论及发展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指明了发展走向。

一、口头艺术文本依托于表演过程

在民俗学的角度理解表演理论则能够发现,其受到了布拉格学派诗学以及语言人类学等学科的深入影响,尤其是言说民族志,对于口头表演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启发与影响。自理论产生到当今社会,大量的学科都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也所其是在跨学科下所产生。而口头表演是一种特别是的言说方式,其在表演过程中非常重视言说艺术的艺术性特别,而在作为交流方式的情况下,其则认为与观众互动以及引导观众的参与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就说明,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口头表演其实就是一种特别情境化语境下的沟通交流。

而在我国范围内,民间文学界也从很早以前开始对口头艺术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其却始终坚实将书面研究的范式作为对其研究的基础文本,也就导致了口头艺术和具体情境的脱离情况,认为其具有相对独立性,且使一种固定的文字符号,具有封闭性和自足性。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外,我国引入了西方民俗学界广泛应用的表演理论,为我国口头艺术文本的研究激发了新的灵感,我国的民间文学也开始转变对于口头艺术文本的认识,认为其已经不属于一成不变的“文化遗留物”,受到时代的发展变化,其是始终处于创新与重建的发展过程中的,属于动态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认为其不仅仅是集体影响下对于传统文化的集中性反映,也不能叫做超机体的以及不被约束的文化事项。但是其却属于一种植根在具体情境中的,并且其所具有的形式以及意义功能同样存在于传统文化限定的时空中。

因为表演理论把口头艺术的文本放在了由其所诞生的比较具体的情境以及演述中开展了一定的考察及研究,因此也导致口头艺术文本成为了独立的有机体。而作为口头艺术文本的最初形态,表演过程的存在也就成为了一种基本的状态,若没有表演过程,则口头艺术的文本就没有了活态特征。在人类社会未使用文字以前,迫于生存及对外界的认知,声音就已经成为了早期人类进行交流沟通的主要形式,声音、口语以及其他的语言类型作为特别的表现手段组成了我们所说的口头艺术的文本类型。就算在人类社会开始使用文字以后,由于受到统治阶级的限制,普通的民众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旧使用口头演述进行传承与发展。这也说明若没有口头表演,那么口头艺术的文本是无所依存的。即使在当今社会,口头艺术文本仍旧依托表演过程所存在,只是其是对于口头表演过程的全方位多层面的记录与反映。口头的创作及传递是重叠的,只是对过程不同侧面的反应与呈现。

二、口头表演艺术的交流行为

一旦提到表演,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而若对表演舞台进行延伸,则表演的范畴还包括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民俗实践,这也就是“表演理论”中最为核心性的问题。以“表演理论”为基础对口头表演艺术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其是对于特定的文化传统所开展一系列的交流行为,而其也是作为比较常见的民俗实践活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并且,它通过持续的创新性,也使更多的观众陷入到了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中。

而若只是对舞台上的口头表演进行关注,则表演者集中了所有的注意力,观众就极易对表演的环境以及周边的反应进行忽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所有的表演过程中,口头表演艺术受场景和观众的紧密影响。“表演理论”在口头表演中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对于表演者关注的层面上,还能够充分的关注到表演所存在的情境内以及观众的反应上,所考察的内容则是其三者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和表演过程中是否产生良好的互动行为。而在民俗学的研究范围中,表演不仅是作为民俗实践活动本身存在其,其也有艺术事件的根本特质,表演理论认为口头表演要由文本逐渐转化成为交流的口头艺术。而在对口头表演和其有关的行为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叙述后,能够发现其是通过民族志进行了重新的呈现,而其中的重点考察内容则是口头表演者和观众之间所产生的互动行为,并且通过对于其表演情境的准确记录,促使交流民族志的有效形成。

但需要明确的是,表演绝对不是表演者或者观众单方面所进行的活动类型。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行为,都会受观众的注视与评判,并且观众的行为则会对表演者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若观众有着对于表演者的足够关注,那么表演者就会发挥的更好,从而达到表演的高潮。这样也能够使观众感受到非常强烈的认同。作为有着优秀特征的口头表演者,其要能够对观众观看表演的心理进行有效的掌握,这是其通过大量的口头表演所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其通过对观众心理的揣摩与模拟,对观众最喜爱的范式与细节进行了良好的应用,这样在进行口头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就能够充分的吸引观众,并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

三、文化传统与口头表演艺术的紧密联系

在不同理解层面能对文化传统进行理解也能够发现,其也被称为社会语境,同时在各种类型的文化传统中,表演的标准也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当前,在某一文化传统中齐备认定为表演,但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则认为其不属于表演内容。而口头艺术中的文类分别,在社区中则是通过表演受到人们关注的,但在另一社区中口头艺术就成为了不存在表演性质的人们的日常活动。表演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征,这也表明其的发生必须有一定语境的限制,同时也将此语境的意义急性了传达。这也就是说,表演绝不能与其文化传统向脱离,不然就会生产极为严重的尴尬现象。

而我们所所的文化传统具体而言就是指,在较长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一种惯例及“惯性”,并且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约束,基本是无法进行改变的。这也表明,文化传统是有权威意义的,其会赋予表演以权威,保证表演的神秘性,从而使其周围的人们对其进行更多的关注。而在限定的文化传统中,口头艺术的表演特性则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与意义。具体而言,依附于社会仪式活动中的口头表演艺术,不仅能够约束参与者的实际行为,还能够对仪式进程进行相关的调整。口头表演所在情境及场所与娱乐场所有着极大的差异,并且在一定情况下,其会作为族群的历史和内部知识的传授地点所存在。也就是说,文化传统给予了口头表演艺术特别的元素,使其与神圣的民族传统相结合,从而有效的应对禁忌。例如,在一些表演活动开展之前,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仪式活动,这对于外人而言是非常神秘的,只有到达一定的年龄阶段之后,其才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并且也限定与不能进行表演的场合,这些内容都是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的。

而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对于表演活动地位的存在有着直接的影响,会影响其身份在社区的变化,也就是表演在特定文化领域中的强化和退隐。若口头表演艺术出现了萎缩的现象,就算其拥有着较常的历史,与此社区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但若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其最终的命运还是衰落与消亡,被时代所淘汰。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社区中所流行的口头表演艺术,不是在社区文化中产生的,是在后期进行引进的。也被称为跨文化区的一种特别的口头表演艺术,因此其此表演也经历了“去语境化”和“再语境化”的过程。但在一定层面上而言,去语境化与再语境化也就是同一发过程的不同方面。但在此过程中,口头表演艺术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可能是由于表演本身所具有本质文化特别的变异,通过后期的表演实践实现了表演形式或内容的改变。

四、口头艺术文本的表演过程特性

因为表演理论在读口头表演艺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于口头艺术文本表演过程的相关研究。所以,其对于表演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情境因素的变化进行了非常的详细的考察与研究。而其所在的表演过程也都受到了情境化因素的深入影响,导致其在进行参与与互动的过程中产生非常明显,或者比较细微的变化情况。这样变化情况,也导致口头表演艺术的文本在表现出动态过程化的发展时,产生了新生性以及易变性的鲜明特征。而新生性和易变性是共生共存在,同时新生性的特征也显示出了易变性的特征,但在存在于易变性的特征。

新生性的限度与其所表现出的文化传统的特定性,也导致其在某一情境中所具有的交流资源以参与者所具有的目的和其产生了相互的作用。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有着较大差异的。但是比较传统的表演形式与具有创造性的以及新生性的表演形式间则具有着紧密的关系。

而易变性则和表演之间的重新界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由于在口头表演文本过程中就是属于一种交流的新模式,极易被情境化的语境而影响,同时表演者个人的因素也会对其进行相关的影响,这也表明了其所具有的灵活性及易变性的特征。而其变化则主要是由于交流模式的改变、表演者对于文本不同的讲述等所产生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表演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口头艺术的研究方式,其也为口头艺术的研究体重了新的理论观念。“一场方法论的革命”以更深层次的理解上,则需要由浅到深的对口头表演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研究与分析。这样才能够从更加深的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的把握与认识,从而掌握和解释当前口头表演艺术所具有的本体性特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表演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研究学者发现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问题,比如:对于外在表演因素的过分重视,将所有内容都归属到了表演者的身上,却缺乏对于讲述主体的充分关注。并且主要对其发展变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不能对于其历史维度下的继承进行有效的关注。所以在未来对于口头表演艺术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以多种视角及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更为有效的研究,从而促进口头表演艺术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博特乐图(杨玉成).口头表演的过程表述-以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为例[J].中国音乐,2017,(03):38-49.

[2]史一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口头非遗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徽州民歌为例[J].戏剧之家,2017,(12):73-74.

[3]仲昭铭.羌族口头艺术的世俗表演及特点[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33(01):21-23.

[4]王杰文.口头表演的诗学与政治学-关于“表演”的批评与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15,(01):36-51.

[5]孙明跃.表演艺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5):109-115.

[6]胥秋云.浅析哈萨克族叙事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雀杰版本[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7]苏茜.回族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修辞手法的程式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8):111-113.

[8]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彝族民间叙事诗《阿诗玛》整理出版[A].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全记录[C].:,2014:9.

猜你喜欢

表演艺术口头表演者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怎样写好英文口头通知
如何写口头通知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手称扑克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